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硬皮病、牛
userphoto

2023.12.11 安徽

关注

硬皮病在中医叫“皮痹”,属于一种疑难杂症,不太好治疗。

定义:

本病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证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常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以致风寒,阴寒之邪凝于肤腠,滞于经络,内舍于脏腑所致。[历史沿革]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内经》有“皮痒”的记载,《素向·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

隋·巢元方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皮肤改变。《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风湿痹侯>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痠痛”。将见有“皮肤顽厚”等变化的证称为风湿痹。另外,在《风痹侯》中提到皮痹入肺时,可见“其状气奔痛”的症状。

宋·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卷四>中有“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磬,日渐瘦恶”的记载,描述形象而确切,指出本病在发热之后,病情兼进,皮肤坚如石的临床现象。《圣济总录·诸癣·皮痹中则把“皮肤痛痹”(痛,《广韵》:五远切,痱也;《集韵*吾还切,音顽。)与“项强头昏,胸满短气,嘘吸颜掉,言语声嘶、四肢缓弱”等症同见。

关于皮痹的病因病机及转归,历代医书也有记载,:

《内经》对此论述颇详,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四时刺逆从论》谓:“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搏于皮肤之间,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素问·痹论》中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这里指出了痹之于皮,由邪(外邪或阴寒之邪)搏于皮肤,痹阻不通,营卫行涩,血凝为患。而对于本病的转归,《痹论》又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于其合也。故……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痹入脏者死”。说明本病与其他痹证一样,病久可影响及脏腑,甚至造成死亡。《诸病源候论》则把以“皮肤顽厚”为特点的风湿痹的病因归之于血气虚而受风湿,其在《风病诸候·风湿痹候》中曰:“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并指出其转归日:“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随”。明·《普济方·诸痹门·皮痹附论》则明确地把皮痹的病因归于风寒湿之气:“夫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当秋之时,感于之气,则为皮痹,盖言其时之所被感者,非有秋时而得之也。皮肤不营,而为不仁。”而龚信《古今医鉴.卷十·痹痛>则强调:“痹病在皮者多寒”。明·李挺《医学入门·痹风中统论皮、脉、肌、筋、骨五癣,认为“上多风湿下寒湿”,并承丹溪之说提出:“麻属气虚木痰瘀”的病机认识。清·沈金鳌集诸家之说,对本病的病因有较全面的阐发,他说:“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不仅阐述了顽厚如木,麻木不仁等症状,而且综合了风、寒、湿、痰、血诸致病因素,使对本病的认识深入了一步。

在治疗方面,《圣济总录·诸痹·皮痹”中提出:“治肺中风寒湿……皮肤癘痹,防风汤”,以去肺与皮腠的风寒湿为主。《普济方·诸痹·皮痹”提出:“赤箭丸,治肺感外邪,皮肤癔痹……”。而<医学入门·痹风》中对治疗论述甚详,提出“初起强硬作痛者,宜疏风豁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病须分气血虚实痰察多少治之”等治疗原则,以及“补早反令经络郁”、“戒酒醋”等宜忌。同时在辨证治疗上也很细腻,分为风多、寒多、湿热、风寒湿热、气、血虚、血、痰、肾脂枯竭等进行遣方用药。这些治则、治法,虽是泛指皮、脉、肌、筋、骨五痹而言,但对皮痹临床治疗也不无指导意义。[范围]

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与西医的硬皮病的临床表现相符,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病因病机]

寒邪凝结于腠理是硬皮病的主要病机。其由有二:风寒湿邪痹阻于表而为病;或病久肾阳衰微,阴寒之邪内生,凝聚于全身肌表,使病缠绵加重。

(一)、营卫不固,风寒入踞 素体营血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外袭,凝结于肤腠,阻滞于经络,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致使营卫失和,气血痹阻,腠理失养,而令局部皮肤毛发脱落,无汗,顽硬,麻木。

(二)肾阳衰微,阴寒内凝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素体肾阳衰微,病程迁延日久者,痹阻络脉之邪可内舍于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脏者,可见气奔喘息;影响脾胃者,可见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影响心脏者,可见心悸,脉结代;影响肝脏者,可见筋脉曲伸不利,妇女月经不调。日久必致元阳虚亏,阴寒四布,凝结于全身腠理,使全身皮肤顽硬,甚至危及生命。[诊断]

有下列见症者,可诊断为本病。

一、局部或全身皮肤顽硬光亮,无汗,毛发脱落。

二、病情迁延日久,除上述皮肤症状外,可兼见痹入五脏的各种表现。[辨证论治]

一、辨证(一)辨证要点

1.辨痹阻皮腠脉络与内入脏腑:本病皮肤硬化的主证虽然见于皮腠,但病机有在表在里之分。初起风寒痹阻肌肤脉络,尚未内侵脏腑,病在表;继则可因阳气式微,抗邪无力,传入于脏腑,而使变证丛生,阴寒四布,此时病属里。辨明皮痹是否已经入舍脏腑,是本病辨证的关键。

2.辨清寒证类别:皮痹之起,内因营卫不足,肾阳衰微;外因风寒湿邪入踞,阻滞气血运行,皮肤四肢失于温煦,故多见形寒肢冷之症,虽多属寒证,但有因外邪阻滞,营卫失和引起者;有因气滞血瘀,气血失养引起者;有因肾阳衰微,阴寒内凝引起者,临床不可不辨。

(二)证候[气血痹阻]

1.症状: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日久硬化的皮肤变薄,常有肤色变深或变淡,呈黄白色,以致肌肤甲错。一般无全身不适。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迟。

2.病机分析:营卫两虚,卫外失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肤腠络脉之间,致使营卫失和,气血痹滞,痰瘀胶着,局部肤腠肌表失养,而令皮肤顽硬,形如制革,肤色变深,肌肤甲错。肤色变淡,为气血失于荣养之象。然因邪在肤腠而未内含脏腑,故一般无全身不适。舌淡、苔白腻,脉滑、迟,皆风寒湿之候。

[肾阳衰微]

  1. 症状:初起皮肤顽硬而肿,继而变薄,光亮如腊,好发肢端,甚至泛发全身;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关节痛,活动不利;自觉疲乏无力,畏寒;胸满气急,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月经滞涩;舌质淡,体肝嫩或边有齿痕,脉沉伏或沉紧。

  2. 病机分析:素体肾阳虚衰,卫外不固,腠理不常,寒邪乘虚外袭,凝聚肤腠,阻滞络脉,气血痹着,皮肤变硬。终因久病肾阳衰微,抗邪无力,寒邪内含,累及脏腑,引起肺气痹塞者则见胸满喘息;引起心阳虚衰,胸阳不振,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者,则见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引起脾阳亏虚,不能运化精微,水湿内生者,淫于肌肤则见水肿,水浊上逆则见恶心呕吐,下注则见腹泻;引起寒凝肝经,阳气不布者,则见关节疼痛,肢体运动不利;寒凝气血,冲任滞涩,则月经色紫不爽;久则真阳亏耗,阴寒内凝,气血不运,使皮肤顽硬延及全身。

    二、治疗

    (一)治疗原则

    温通是治疗硬皮病的基本原则。在治疗中要抓住阴寒凝结肤腠这一主要病机,对外寒痹阻脉络者,应以通络活血为主,佐以温养气血;肾阳衰微,虚寒内盛者,以温肾壮阳为主,活血通络为佐;唯有温阳与通络并施,扶正与祛邪兼顾,方能切合本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病机。

    (二)治法方药[气血痹阻]

    1.治法:祛风湿,散寒邪,通阻滞,益气血。

    2.方药:初起皮肤变硬,稍感发紧时,治宜祛风除湿,通络行痹,常用独活寄生汤。方中独活、防风、秦儿祛风除湿;桂心、细辛温散寒邪,通利血脉;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桑寄生、牛膝、杜仲补益肝肾。

    皮肤明显变硬,或变薄时,宜加重祛风通络之力,可于前方加入乌梢蛇、全蝎、地鳖虫、蝉衣、地龙等虫蚁灵动,搜风剔络之品;并加黄芪以增强益气托邪之功。

    若肤色变深,或见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者,为气血痹阻,肌肤失养之征,宜选用桃仁、红花、丹参、水芍、穿山甲、地鳖虫、水蛭等,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若肤色变淡,为气血不足,肌肤失于荣养,宜加重益气养血之品的用量。若皮肤顽厚如木板状者,痰瘀胶着,除加重活血化察以外,可更加海藻、昆布、牡蛎、鳖甲、夏枯草、象贝等化痰软坚之品。

    [肾阳衰微]

    1.治法:温煦肾阳,散寒通滞。

    2.方药:可用阳和汤。方中鹿角胶、肉桂、姜炭温肾散寒;熟地滋阴补血;白芥子、麻黄温散阴寒之邪;可酌加温补肾阳之肉苁蓉、仙灵脾,锁阳、巴戟,活血通络之当归、红花、全蝎,散风软坚之僵蚕、地龙、鳖甲。也可用温补肾阳的右归饮,方中肉桂、附子温阳;熟地、山药、萸肉、枸杞、杜仲补肾;炙甘草补益中气。

    本病晚期,真阳亏耗者,应采用参附汤加味,方用人参,附子峻补元阳,可加鹿角霜、肉桂、仙灵脾温肾散寒,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桑寄生、威灵仙、丝瓜络散寒络。

      若患者以形寒肢冷,手足青紫为主者,治宜以温经通络,和营活血为主,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中当归、细辛、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白芍、通草、甘草、生姜、大枣调营通滞。若妇女兼见宫寒不孕,月经不调者,可用二仙汤。方以仙茅、仙灵脾、巴戟温补肾阳;当归活血;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无阴虚火旺者可去黄柏,酌加肉桂、细辛、芍药、川芎散寒和血。

若内于肺,症见气奔喘息者,可用阳和汤合补肺汤。补肺汤以人参,黄芪补肺益气;桑皮、紫菀肃降肺气;熟地、五味子益肾固元而敛肺气,与阳和汤合用共奏温肾散寒,补肺平喘之功。若内舍于脾,症见呕恶腹泻者,阳和汤合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若寒凝肝脉则用阳和汤合暖肝煎。暖肝煎以当归、枸杞、肉桂、小茴香温补肝肾,祛肝络之寒;乌药、沉香、茯苓顺气利湿;寒甚者可加吴萸、干姜、附子等品。

(三)其他治法

除内服药物外,可适当配合外治。

1.黄药子半斤,加水煎熬,趁热熏洗患处。

2.伸筋草、陈艾叶、乳香,或再加透骨草、没药,煎水热洗。

3.苦参汤:苦参、艾叶、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商陆。加水煎洗或热敷患处。

以上三方适用于皮肤顽厚较为局限者。

4.桃树、柳树、桑树、槐树、榆树,各取一尺树枝,切碎,乳香、没药、羌活、千年健、三七、鸡内金各十五克,香,油一斤,炸至焦黄,去渣,纳入黄丹,调制成膏备用。适用于皮肤顽厚范围较大者,将此膏涂于纱布,敷患处,每日一次。

[转归及预后]

皮肤顽厚较局限,且未内舍脏腑,无全身不适者,预后一般良好。若入舍脏腑,出现脏腑病变,皮肤顽厚泛发全身者,一般预后不良,可危及生命。

本病预后,还取决于能否长期坚持治疗,临床常见病请业已好转稳定的患者,因治疗中断而造成死亡。因此,只有长期坚持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中医鼻祖扁鹊,上古时期中土人士,姓秦、名缓、字越人。扁为通假字,翩翩飞舞的意思,鹊是喜鹊,合起来就是翩翩飞舞而来的喜鹊。因为扁鹊所到之处都能够给大家带来祛除病痛的快乐,所以被世人尊称为:扁鹊。        

秦氏中医,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 、风湿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妇科、儿科以及皮肤疾病等急慢性疑难杂症,结合传世验方以及内病外治法、任督微针通络法,多能立竿见影获得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痹』皮痹的症状与病因
硬皮病病因病机及治则的探讨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 典型病例
硬皮病中医诊疗思路及小儿硬皮病案一则
30年临证实验录-17
小儿硬皮病(皮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