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文房四宝·墨
   写字作画所用之墨,不知从何时诞生。但从《庄子》“吮笔和墨”的文字中,可以推测至少在周朝就已经有墨存在,不过当时制墨的原料与现在不同。从“墨”字的字形来看,是从“黑”从“土”而来,可知最初所制之墨是矿物质材料,以黑色土石为之,属于天然石墨或矿物颜料。我国用人工制造的烟墨大约始于汉代,清代朱栋的《砚小史·墨考》曾说:“自蝌蚪漆书而变为隶,则墨尚矣,汉尚书令仆丞郎月给榆麋墨大小二枚。”将墨的运用与汉代用隶书写字和人物连在一起,证明人工制墨最早见于汉代。目前知道的最早见于经传的制墨家是三国时魏国的韦诞(字仲将),时人曾称赞说,“仲将之墨,―点如漆”。从他开始,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松烟墨,这种墨是用捶捣法将烟和胶细捣而成。到了唐末、五代之时,松烟墨的制作方法日益完善,就是在政府机构中也有专门负责制墨的官员,如南唐后主李煜就曾召墨工奚庭?为墨官,并赐李姓。奚庭?所造墨,用松烟墨一斤,掺入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用生麦或生漆搅拌后,再用杵捣数万次,使墨块坚如玉石,即使入水三年也不损坏。当时曾有人开玩笑说;“庭?墨可以削木”。奚庭?之父是唐末的著名制墨专家奚超,他在总结了前人的制墨经验后,加以改进,创造了捣松和胶等技术,使墨的质量大大提高。后来,他将制墨技术传给儿子庭?,并和庭?一起继续探求墨的制作技术。他所制造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在当时就有人说,“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奚氏父子,原居易水,从南唐时定居安徽歙州,并接受了南唐王朝的赐姓)。在奚庭?之后,其弟庭宽又继承了制墨的技术,并将其教给子孙,世代相传下来。此后,他的家族继续在安徽造墨,久负盛誉。在奚氏家族的传授和影响下,从南唐始,歙州又出现了耿姓和盛姓两大制墨家族,其中著名的有耿遂仁、耿文政、耿文寿及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洪等,其制墨方法,大致与奚氏造墨的方法相同。除这三家外,宋代制墨名家还有张遇、潘谷、潘衡、朱知常、叶茂实、叶世英、刘士光、蒲大韶、翁彦卿、张谷、陈蟾,以及常山张顺、九华朱觐、嘉禾沈?等人。宋朝宣和年间,又有关?、关?、梅鼎、张滋、田守元、曾知,桐柏张浩,河东解子诚、韩伟?等人,其中后三人在当时可与李氏父子(即奚廷?父子)相甲乙。1977年春,在江苏武进县村前蒋塘大队南宋墓中山土了半枚叶茂实所制的墨。该墨坚致如玉、光泽如漆,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叶墨为何在当时曾被人们视为宝物。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2972860.htm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墨工张遇所造之墨专供皇帝御用,他用油烟和脑麝、金箔及多种珠宝制成一种新墨,当时称为“龙香剂”,这就是最初制造油烟墨的记载。据说金朝章宗曾用重金购置这种龙香剂墨,想叫本朝的工匠仿造,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不能成功,最后只能放弃了这一想法,恨恨地称龙香剂为“墨妖”。尽管如此,墨的制造随着历史的发展还是传到了中原以外的广大地区和邻国,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影响。据《砚小史?墨考》记载,金朝时,曾有一个叫刘法(字彦矩)的常山人能自制墨,并在墨上铸铭曰“栖神?造”。另一人杨文秀,在金朝“以善墨闻,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灯煤,(其)子彬传其法,以授耶律文正,文正复授子,铸造一万丸,曰‘玉泉万笏’”。“元陆有仁曰,高丽贡墨,猛州为上,顺州次之。其文曰,平卤城进贡,或曰顺州贡墨,或曰猛州贡墨……又,日本墨,遍肌印文,如柿叶陆子履奉使契丹,得墨铭阳?镇造者,其国精品……又,西城僧为苏太简言,国佳墨中土勿及,是鸡足山古松为之……”
  由宋至元,一方面保持着宋代墨工的影响,一方面又涌现出新的著名墨工,其中作为墨工之首的朱万初,就是当时全用松烟制墨的名家。到了明代,新安人罗小华所制的墨名闻遐迩,明神宗朱翊钧曾专门拜访过他,并用重金购求他的墨,把他制作的墨奉为?璧。后来,织造内臣孙隆制造了清瑾堂墨,该墨颖式精巧,因在进贡时受到神宗皇帝的喜爱,也成为当时的宠物。明代的制墨业大都聚集在安徽皖南地区,以歙县和休宁县两地最为集中,因此也形成了两派。歙县以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人物,休宁县以汪中山、邵格之等为主。歙地多文人兼营造墨,并结交达官显贵,因此,其产品往往为当时的文人所称道。休宁制墨者为纯粹墨工,具有丰富的制墨经验,所以,他们的墨也很受欢迎。程君房曾创造“漆烟制墨法”,名重一时;方于鲁创造的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作;汪中山则是“集锦墨”的创始人。明末清初时,著名的制墨家尚有汪鸿渐、叶玄卿、程公瑜、吴去尘、吴叔大、汪时茂、吴天章、胡星聚、程凤池等,他们所制的墨品,各有特色。到了清代,安徽的制墨业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家为代表。他们的制墨经验,一直流传至今,驰誉中外。除了上述四家之外,当时还有江兰(方伯),他制墨颇精,而且颇有仿古味道。他制作的墨常常一面是佛教的心经,一面是佛像,颇受士人喜爱。与其同时的清廷侍御曹锡宝(剑亭)也是制墨的名家,他所作的“容圃墨”“亦有名于时”。
  我国古时的墨主要是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宋以后,又有人创造了用桐油制墨的方法,但不如松烟墨和油烟墨那么普通,那么受人欢迎。今天,我们所用之墨,以松烟墨最为普通,桐烟墨、油烟墨虽有所制,但用者较少,制墨最著名而且有传统的地方是安徽的古徽州和歙州地区。此地在著名风景圣地黄山脚下,游人们游览黄山仙境,往往要买一块闻名天下的“徽墨”作为纪念。值得―提的是,墨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甚至有中医的药用价值。一块墨或呈长方形,或呈圆形,或呈四瓣花形,或呈六棱柱形,形态万万千千,甚至还有造型生动的人形墨等。在这些墨的表面,一般都有书法和绘画的装饰,类似于精美的浮雕和碑刻,在黑色的墨块上,饰以金色或彩色的书法以及典雅别致的国画,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平添了墨块的艺术价值和吸引力。
  一般来讲,墨以烟细胶轻者为上品,胶越重,墨的品第越次。松烟墨颜色乌黑而没有胶,在书写时因为墨粘涩难化常使人不敢用浓墨,而且装裱时黑色易扩散开,故常人一般不喜欢用,过去只有平、津地方的人喜用此墨。胶墨即是含胶的墨,以质细胶轻、上砚无声者为上。苏东坡曾说:“世上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精,乃为佳也。”强调好的墨色既黑又亮的特点。又,《砚小史·墨考》中说:“高深甫云墨之妙用:(看墨)质取其轻,轻取其清,嗅之无香,磨之无声;(研墨)新砚新水磨若不胜,忌急则热,热则生沫;(研墨即用)用则旋研,研无久停,尘埃污墨,?(胶)力泥凝;(勿存宿墨)用过则濯,墨积勿盈;(墨宜陈)岁久?尽,墨用乃精,取材宜厚,可久勿倾。”概括了用墨、存墨许多方面的经验,是我们今天仍可借鉴的。其文中说的“墨宜陈”与古人“笔陈如草,墨陈如宝”的谚语相印证,强调了选择用墨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墨贵旧制”。对于初学书写绘画的人,不必过求上品,只要墨色黑而润,便于书写即可,现在用墨汁很方便,故初学者大可不必在选墨上费神。
  古代时,文人磨墨,多是直来直去地磨,所以古砚的形式多窄而长。据说用直磨的方法可以见其墨色而不损墨。而今,砚台多呈圆状,即便是方砚,也是圆磨,圆磨较之直磨速度要快,磨墨者可以借着动势往来如风,很快将墨研好。
  但是,磨墨并不需要快。古人说“研墨如病”“研墨如病夫,握笔如壮士”,就是讲的研墨要慢。慢,既可以研出好墨,又可以盘算书画的用笔、结构和章法等,这个经验是应该记取的。
  过去,人们作画写字必研新墨,因为新研之墨,水墨均匀而无沉淀物,宜于书写挥毫。研墨时应用清水,水脏则容易影响墨的颜色。研墨过程中,研墨人应悬肘、重按、轻推,这样墨正力匀,在砚中细磨对墨、对砚台均无损害。研墨至浓不滞笔、淡不渗溢时即可。根据前人的经验,墨色以泛紫光者为上,黑光、青光次之,以泛白光者为下等。当然,光与色是不可偏废的,如墨的光与色经久不变,则该墨是优质的。在研磨时,如果磨得慢,墨色会黑而亮;反之,磨得快,好墨也会被研成青黄之色。如遇到制造粗糙的墨,在研磨时可以加入一些花青颜料或者少许松烟墨,也可使墨色呈现出紫光,宛然如古旧之色。
  研墨完毕,应及时将墨取出晾干,切不可泡在水中,也不可烘晒,因为入水则墨中胶性大发,使墨不易研磨;而一般胶轻的好墨,研过之后,见风便要破碎,所以,研墨后要用纸将墨上的水份吸走,再用蜡纸包好保存。收藏墨的人,则应把墨放在阴凉干燥处贮存,或用漆匣,或用檀梨、香樟木盒等盛放。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朱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墨: 香飘千年的文字伴侣(组图)
墨条(墨锭)怎样区分好坏?怎样磨墨?
文房四宝——墨
墨传千年,书写着中国文化的底色(最全的中国墨介绍)
【盘点老行业之一百一十四】制墨
古墨知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