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跳出别人和自己所画定的格子人生
卢梭说的,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事实上我们只对于自己重要,如果我死掉了,没有几个人会在三年后保持对我的记忆,如果我痛苦,没有几个人会有真正的同情,因为太难了,每个人都无法了解我的意识。所以我们要独立,活着就是成为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自内在的完美与和谐,去实现句那没有选择的话:I am who I am。Simply because I am not and can not be anyone else.可是我们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忘掉自己,去变成一个称为标准的人,不是这样吗?从小学起我们就要评三好,树标兵,学雷锋,学赖宁。老师总是看到我们的恶习,总是希望我们像白痴一样的遵循他的教导,我们一直就是为别人而活着的。

到了大学,我们又自由了多少呢?我们依旧看别人,看典型,看所谓成功者,我们依旧活在要忘掉自己的标准包围中,所有人都统一了口吻,大家也只有一个人生目标,在很多同学的内心里,都羡慕别人拿了牛校通知书, 签了著名外企,找到了漂亮妹妹, 而不是去关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些什么。 历史走到了21世纪,中国的大学生只剩下一副面孔了,每年招了很多新生,最后就剩下了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不知道这又是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从小父母就喜欢拿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且这种比较伴随着我们成长。在学校老师都会在班上树立几个典型,他们就是其他同学的标准。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以至于我们太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在乎那些标准,也以至于我们忘了我们自己。

跳出格子人生,何其之难?

最近在准备一份职称材料。填表(一式三份),介绍履历,罗列成绩,复印证书,证明自己“合格”,不胜其烦。这两天总算把材料交了,剩下的就是等待评审了。评审给我的感觉,近似于卡夫卡笔下的“审判”。 我总觉得机械而庞大的种种体系,如同卡夫卡描述的荒诞世界,有常人所不能理解、更无法把握的规则和力量,会因为某个细小的环节而置人于无法摆脱的困境。

细想来,人生似乎总在填各种表格,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合格。这格,并非自己的“格”,往往是他人的“格”或社会的“格”,统一化,格式化,未必适合自己,也未必合乎公理人情。但人却往往硬把自己往格子里填,甚至削足适履,宁愿斫伤自己,也不愿成为格子外的异类。

曾有许多“格”拥有生杀大权,幸运的人可进入红格,而不幸的人则被框入黑格,刻上终身无法抹去的烙印和伤痕。与之相较,职称这样的“格”实在算不了什么。况且职评体系毕竟自有其规则,尽管不尽合理。如果取消这个体系,结果又会如何?

填表填得厌烦时,恨不能在格子间涂鸦一番,或者干脆扔下笔到格子外透一口气。不久前爷爷以95岁的高寿去世,我赶回老家奔丧。爷爷没大病,走时候也没痛苦,是所谓“老死”,也算喜丧。但看到从小疼爱自己的爷爷化成骨灰,在如注的大雨中入葬,我还是止不住地难过。再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我常常想起:在爷爷逐渐老去、生命力渐渐衰竭的那些年,他在想些什么?他会怎么看我为一个“格”奔忙?

托尔斯泰有一部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篇幅不长,分量却很重,当不输于《复活》等巨著。小说讲述了官员伊凡·伊里奇在死亡面前意识到自己荒废了一生,而人本不应当如此生活,但这种省悟来得太晚,死亡使一切化为虚空。普通读者都会从小说中收获“好好生活”“珍惜生命”一类感悟,这也算是“向死而生”。不过,如果伊凡·伊里奇的生命出现奇迹,癌症痊愈,他就能跳出画好的格子,获得自己认为有尊严、有意义的新生吗?挣脱生命环环相扣的链条,实非易事。许多人经历大病时,往往认为自己已了悟生死,一旦痊愈,则往往又沿着生命的惯性,回到格子中去了。

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中国,要想跳出别人和自己所画定的种种格子,何其之难。

跳出人生标准化框架,做有个性的自己

人的一生有诸多无奈,诸多心酸,剖析人的心理,其实不难,无非是围绕善恶美丑,真假是非而展开,纵观某个时期的某种经历,人有时看似平静的背后,其实是无限波澜,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隐藏某种难言的痛。

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只有做好自己才最重要,做一个开心的自己更重要!

以前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应该改一改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因为只用十年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只用十年就可以改变一段人生,只用十年就可以改变一段历史。

开始理想与梦想的角逐吧,迈出去所有的一切都会实现。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装扮,就这么简单。

路边的风景再美丽也不会是永远,只不过是人在赏心悦目下的一种愉悦而已,赏景的乐趣仅仅一瞬间。所以调整好自己,做有个性的自己。人往往在无所期待的时候,得到一切;人往往在不经意间,与幸福相遇;人生的精彩,有时由无数的奇迹组成,有了个性,就会有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得失之局
读,《伊凡·伊里奇之死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之作
看淡得失,一切随缘,你才能活得自在,过得开心
答网友问:再谈死亡与生命的意义
人生如“局”(太精辟了)
死亡是人生悲剧式的大考:托尔斯泰与马斯洛的共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