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中国古代皇帝名避讳
    谈谈中国古代皇帝名避讳
  
  在清朝康熙年间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天地玄黄”一直都写为“天地元黄”,因为康熙皇帝叫玄烨。雍正帝胤祯登基后,为了避其名讳,还把“女慕贞洁”写为“女慕清洁”,这里说了,在讲到“女慕贞洁”一句时就不再重复。
  如果某个字被皇帝占上了,那别人谁也别想再用,不光《千字文》要改,凡是涉及皇帝名讳的词语都要改。比如康熙年间,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玄明粉改名元明粉,广东玄山寺改名为元山寺,南京玄武湖改为元武湖。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碰到“敏”字,就读成密或米;写应讳字时候,要按规定要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叫“写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总是写作缺笔的“正”。我们习惯上把错别字说成“白字”,就是来源于避讳。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是什么时候规定的呢?有人说夏商时期就开始了,唯一的证据是《山海经》中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说明夏朝就开始整这些没用的事了。但有人说《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山海经》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多数人认为避讳起源于周代,但周代的避讳并不严格,只要避开国、官、山川、隐疾、畜牲、器币就行了。后来避讳这一霸王条款被发扬光大,历代帝王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突出自己的特殊地位都积极推行,将避讳的中心转移并把范围扩大。
  有人不服气了:我用个字碍你皇上什么事了,凭什么不让用啊?就这么霸道,就这么不讲理,不服气吗?有招想去,没招死去。
  你还真别不信邪,要是在避讳之风盛行的朝代,你非要用避讳字,那就是自找倒霉了。《唐律疏议》规定,主观故意直呼皇帝名字就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不敬”罪,就算是客观无意犯禁,也要收拾你。明太祖朱元璋当过和尚造过反,因此对“僧、贼”二字极端厌恶,大臣们也都知道,但偏偏就有一个不长眼的。杭州学府教授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徐一夔就这么被干掉了。朱元璋的超级敏感,源于其内心的超级自卑。
  还有人想利用避讳升官发财反受其害的。乾隆时有个巡抚叫海成,意外发现江西举人王锡侯出的一本名叫《字贯》的书中竟直书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名字,如获至宝,赶紧向皇上打小报告,心想皇上一定回重重封赏我吧。乾隆下令斩了王锡侯及其子孙,然后“重赏”了海成两样东西:一样是革职查办,另一样是判死缓。真实害人害己啊!估计海成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避讳悲剧。唐朝诗人李贺七岁成名,踌躇满志,社会上普遍认为李贺考个功名简直就是老太太擤(读“醒”)鼻涕——手掐把拿的。但李贺去考进士时,却被告知不具备考试资格。李贺不服,说我根红苗正,没有任何民事或刑事案底,凭什么说我没考试资格,我要告你们招生腐败!人家考官和颜悦色的问他:“你妈贵姓?”李贺说:“你管着吗你?”考官赶紧说:“对不起,我刚看完《大话西游》,问错了。我问的是你爸叫什么?”李贺说:“叫李肃晋啊,这么了?”考官又问:“你来这想考什么?”李贺说:“那还用问吗,我来考进士啊!”考官说:“你老爸的名讳和进士相冲突,你还敢来考,不治你个不敬之罪就算便宜你了,还在这跟我唧歪个啥劲儿啊?”李贺仕途从此断绝,这个打击使他非常绝望,二十七岁郁闷而死。
  古往今来,因避讳产生的故事多了去了,因此造成词语变化的也很多,虽然改朝换代以后基本不用再避前朝的讳,但已经改了很多年的词语也很难再改回去。比如唐朝为了避李家老祖宗李虎的讳,把“老虎”改成“大虫”;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代为了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将传说中月亮里的“姮娥”改为“嫦娥”;等等。每朝每代每个皇帝都一通乱改,造成很多混乱。
  避讳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文革期间,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句这样的唱词:“擒栾平,逮胡标,活捉野狼嚎。”而这句唱词的原版是“擒栾平,逮胡彪,活捉一撮毛”。彪、毛二字在当时可是不能随便说的,何况是用在反面角色身上,所以赶紧改了,如果改晚了,后果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李敖谈避讳时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中国人避讳这一坏习惯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在于我们中华儒家伦理文明塑造的民族性格。孔子是提倡在适当的时候说谎话的,他本人就是以“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为原则编写《春秋》一书的。避讳实际上就是为别人遮羞,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人家叫你名字并没有什么羞耻的,这是后代当权者别有用心地对避讳进行发扬光大的结果。
  如果抛开阶级观念,避讳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貌似刻板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存在的非常人性化的一面,其本身并无实质性错误,但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下,人们逐渐把有意夸大或隐瞒实情也视为避讳的范畴,造成信息失真,社会诚信缺失,而这种状况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反对和着力改变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儒家提倡的避讳对对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本身造成巨大冲击。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拿这位同时寻开心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你去做就一定会弄糟。”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在美国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而且这句笑话的意思也逐渐扩展,最后演变成这样:“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十个字:明明要逃避,偏偏又相遇。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反而会很高,对待不太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果存在侥幸心理,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任何文明和民族性都不会是完美的,缺憾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直面缺憾,采取有效的修正措施,而不是心存侥幸、忌病讳医地去“避讳”,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明才能具备更多的理性和包容性、我们的民族性格才能更加丰满和健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徐茂公的更姓改名,聊一聊中国古代独特的赐姓和避讳制度
古代避讳制度有多严?武大郎卖的“蒸饼”为何叫卖成“炊饼”?
有文化丨秦朝无“正月”、王昭君改名、李贺难入仕,都是因为它!
中国古代“避讳”习俗简谈,古人为“避讳”都吃了哪些苦头?
【学海泛舟】俞思义︱现代常用词语中保留的避讳痕迹
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皇上您便是老头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