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技艺寻源」 菜品嫩的原理

文/傅兆斌

嫩是相对于老而言的,是菜品质的规定性。评价菜品老嫩程度的标准无疑应归结到咀嚼的感觉程度,难者为老,易者为嫩。因此,我们追溯菜品老嫩的缘由,必须从影响咀嚼的因素入手。从烹调起始的全过程分析影响咀嚼的原因,我们得出原料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前提因素,也是关键因素;烹调方法的选择是重要环节;刀工及一些技术处理则是辅助手段。

食物自身质的规定性表现为食物原料组织结构形式和状态;食物的组织结构愈松散,咀嚼愈容易,质地则愈嫩;反之则愈老。那么,影响食物原料组织结构松散与否的原因何在呢?

一、食物原料的含水量,影响组织结构

据分析蔬菜类食物含水量在90%左右;水产类食物含水量在80%左右;肉类食物含水量在60%左右;干货原料含水量在10-15%左右。从直觉上看,蔬菜嫩于水产品;水产品嫩于肉食品;干货原料如果不涨发,使之重新吸收水分是很难食用的。这样一种随含水量的减少质地变老的现实,不难说明食物的组织结构与含水量的关系。那么含水量又是怎样影响着食物原料的结构状态呢?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这种间隔越大,那么,物质的结构就越松弛,体积则越大,如冰、水、水蒸气,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越来越少,因此结构也由紧变松。同时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作用力(实质上是电性的吸引力),它要比化学键弱得多。这种分子间的作用力又叫范德华力,一般说来组织和结构相似的物质,随分子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也增大。分子间作用力是决定分子型物质熔点、沸点等性质的重要因素。由于水的分子量仅为十八碳单位,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微弱、溶点、沸点低,黏度、硬度小,易汽化。所以它无论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它所占据的空间是一定的,这样无疑会加大原料的体积和间隔,同时水在外界的条件影响下(加热,加碱,加酸)容易游离和气化,可以通过食物原料的半透膜并胀破半透膜。因此含水充分的食物细胞膜特别易破,犹如打足气的气球一般,一触即炸,形成了食物嫩的特性。

二、粗纤维、肌纤维、结缔组织的不同构,影响食物原料的组织结构。

容易咀嚼指吃口阻力较小,植物类的粗纤维和动物性的肌纤维,结缔组织,是造成咀嚼困难的主要原因。

人们常常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譬如在吃牛肉干、韭菜这样一些含水量较少的菜品时,有咬不动塞牙缝的体会。这便是植物粗纤维,动物肌纤维、结缔组织影响咀嚼的表象。

纤维素是极其复杂的多糖,是构成植物细肥壁的主要物质,它不溶于水、乙醚、酒精、稀酸、稀碱,仅在水中膨胀,不能被人体吸收。纤维素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结合在一起如: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形成粗纤维。粗纤维结构紧密,不易分解,因此食物中存在的越多,给牙齿带来的阻力越大。

肌纤维,构成肌肉的细长的细胞,呈纤维状。肌纤维由蛋白质构成,受热收缩变性,增加了肌纤维的韧性,所以不易咀嚼。

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蛋白(生胶蛋白)与弹性蛋白构成。胶原蛋白具有较大的机械牢固性,在一般条件下不溶解,在70一100℃时变成胶质才被消化,弹性蛋白在高温130℃才能水解。因此,结缔组织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动物性食品的质地和营养价值。含量越少,质量越高,越易咀嚼,故此,食物中粗纤维、肌纤维、结缔组织的存在状况构成了食物的不同品质,是影响咀嚼的主要原因。

三、 食物的脂肪是组织结构泡松的重要因素

脂肪(甘油三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常温下呈液态;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常温下呈固态;但无论什么油脂溶点大都在50℃以下。凡烹必加热,加热必导致食物中的脂肪液化。如用含脂肪丰富的动物性原料烧汤,汤的表面有浮油可见。说明脂肪受热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作用力降低,食物结构也因此而变疏松。同时脂肪在动物体的细胞中主要以油滴状的微粒存在于细胞壁中,所以脂肪含量丰富的食物给人以滑嫩的感觉而且别具风格。有这样一些现象在烹调中是司空见惯的,大多数的馅料的拌合不仅要“吃水”,而且要加入一定量的油脂, 这时加油脂不仅是形成风味特色的需要,而且是使菜品不致于“发柴”,起一定的润滑作用,以达到菜品嫩的质地要求。

上述三点虽然说明了原料物质的规定性是构成菜品嫩的前提因素,但如果不能合理的选用烹调方法,不以精湛的刀工相配合,不进行适当的技术处理,即便是具备了原料嫩的前提,菜品也将难得其嫩。根据嫩的定义所述“烹调时间短”就是要求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因此,我们由原理引出了实际操作中对“嫩”的保护的具体方法:

1. 尽力缩短加热时间, 增加菜品的水化。 针对水易气化、游离的特性,对质地要求嫩的菜品, 应多选用旺火速成和以水、 汽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如:汆、爆、爆炒、蒸等。汆与蒸,由于烹调时周围的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可以减少失水;同时水分子在加热中运动,通过原料半透膜,达到渗透趋于平衡和温度平衡增加了菜品的水分。如汆白菜比炒白菜嫩,原因就是汆使白菜增添部分水、而炒要失掉部分游离水。爆和滑炒,烹调时间短,成菜迅速,水分气化较少,必离不开加盐和糖,由于渗透压的作用,可以使食物原料部分脱水,因此要注意在进行调味时,适量加水和进行上浆挂糊等技术处理,以免失水。如北京的“涮羊肉”, 杭州的“西湖醋鱼”,广东的“白切鸡”,四川的“开水白菜”。无不以其鲜嫩(主要是追加水)为优胜

2. 挂糊上浆均匀适度,保持菜品的水分。挂糊上浆在北方称之为“着衣”, 是很形象的说法,让原料表面裹上一层含淀粉丰富的原料和蛋液,淀粉受热吸水膨胀糊化,鸡蛋所含蛋白质受热凝固变性,使原料外部形成一个整体的密封层从而可减少失水。

3. 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盐的渗透压添加水分。

菜品含水量越大,质地越嫩,那么加大原料的含水量,无疑能收到嫩的效果。 根据蛋白质的亲水和盐的渗透压性质,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瘦肉,鱼肉及其它类似的原料中加入盐,并用刀协助扩大蛋白质与水的接触面积,就能使之吃进一定量的水。这是由于剁细的肉不但扩大了肉与水的接触面,而且使肌肉组织遭到破坏,有些细胞破裂,包裹在细胞中的蛋白质,长链的肌糖元析出,便给水的渗入和亲合创造了条件;当我们加入盐后,由于细胞膜是半透膜,盐进入细胞使浓度增高,水分子会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细胞进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膨胀,含水量增加,所以制成的肉圆、鱼圆由水的添加而显得特别的嫩。

4. 辅以调料,软化纤维和结缔组织粗纤维,变性过度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咀嚼。为了增进菜品嫩的口感,我们的祖辈创造了许多方法,采取了相应的辅助措施。如加醋,可以水解纤维;加碱可以破坏原料外膜,但对营养成分有较大的破坏而不宜采用;加发酵粉,可以膨松纤维组织,降低结缔组织韧性;同时高温加压也能收到软化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5. 刀工分解,将长化短,以大化小。我们说食物中纤维组织的含量和长短, 结缔组织的多寡,影响咀嚼程度也只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明客观存在。 过去的厨师虽然没能在理论上进行探讨,但在实践上有意无意运用了这一原理, 发挥了主观的能动性,他们以刀切物,将长化短,以大化小 在烹调的前后都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以机械分解,帮助了生理加工,使得“便于食用”成为刀工的一大功能。

图片提供:刘万庆

本文原发表在《中国烹饪》杂志1989年3月刊烹饪理论与科学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骼肌 全身肌肉图
运动系统(六)—肌的构造
筋膜点疗法|骨骼肌
骨骼肌
【读报】肌肉拉伤和韧带拉伤不是一回事
骨骼肌组织:骨骼肌的光镜结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