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FO的逆向工程,2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

《亚特兰蒂斯崛起》,是一本创刊于1994年的美国杂志,25年来一直在报摊有着比较固定的位置。我看了一下,他直到去年才停止了纸质版的发行,现在已经转到了是线上服务。那这本杂志光看名字就已经大概知道了它的内容。

当然主要是涉及一些古老的谜团,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未来的科学等等。但是这本杂志在1999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画风就有点不太一样。那这里我提醒一下,这本杂志应该没有新闻的资质,所看到的内容应该是未经证实的。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当做一个故事,理性的去看待。这篇文章在开篇就提到了1947年的罗斯威尔的ufo坠落事件,而就在同一年,晶体管被发明出来了,文章说这是外星技术的逆向工程。我们所知道的是,晶体管是由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在1947年发明出来的,这项发明还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颁奖词说晶体管的发明,对今后的技术革命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什么会有人质疑晶体管是逆向工程?文章中说这个与一家电脑公司有关。ACC是美国电脑公司的缩写,公司的位置位于新泽西的克兰福德,他的管理者也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克舒尔曼。

舒尔曼有一次就用幽默的语气抛出一个问题,他说或许晶体管不是由贝尔实验室发明的,相反他是在所谓的“罗斯威尔事件”中被发现的,然后再被逆向发明出来。舒尔曼还表示,他说的这些信息来自ACC收到的一个信息量巨大的“笔记本”。

这个言论也给他和他的公司带来了一些麻烦,虽然ACC是在自家的网站上用提问的方式间接地透露这些信息,但是这还是给ACC引来了包括网络攻击、名誉抹黑,人身安全等等的麻烦。甚至还有人攻击了ACC的网络服务商,而ACC的反应也是十分的强硬。作为一家电脑公司,绝对不会在专业上示弱,于是对所有追踪到的网络攻击进行反击。很快他们就得到了求和的声音。而ACC随后就公布了几个主要的攻击单位,还有攻击日志,其中就有来自美国空军和朗讯科技的工作人员的攻击。

随后又有传闻说ACC要起诉美国空军,原因是他们封锁罗斯威尔的消息,他们认为空军把罗斯威尔坠落的飞行物纳入到一个飞行器秘密的研究计划。这一行为违反了空军自身的规章制度。那么据说这个飞行器的秘密研究计划就是“银虫”计划。

关于“银虫”流传着几个图纸,看样子也是有一些年代的。然后ACC在笔记本中还发现了TCAP的技术。这个是被称为电容传递的技术,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中。我去查了一下没有查到,倒是有一种网络协议的模式叫做TCAP。

据称这种技术有着很大的潜能,比如可以存储超大容量的数据,可以极大的提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功耗又非常的小,因为它具有温室超导体的特性,还可以操纵光反射的光束,可以通过纤维光缆直接读取TCAP存储的数据等等。

那么这个技术,ACC在掌握的初始阶段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久就有人出价五千万美元去购买。但是与其说是购买技术,倒不如说是购买ACC手中的笔记本。因为对方开出的条件就是要求ACC销毁那个笔记本,虽然ACC很需要钱,但是却没有答应,因此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这其中就包括政府层面,但ACC依然强硬告诉那些人“走开”,随后就准备投入更深入的研发和生产,但是想要投入生产的话就要面对专利的问题。于是ACC聪明的引用了1967年制定的联合国空间条约。

这个条约规定,每一个民族都享有对外太空的所有权,所以他们把这项技术定义为“外太空信息”。那这样就把TCAP里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界定为专利法里的“艺术”,那就巧妙地避开了专利的束缚,同时任何组织也不能对其申请专利,因为“艺术”是属于大众的。

当然ACC自己也是等于放弃了申请这项专利,那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数万次的推敲,证明TCAP技术的源头并不是源于地球上的文明,所以才果断地引用了这条法律,但是还是有人站出来向ACC施压,就是今天全美第二大通信巨头AT&T。

有意思的是AT&T和贝尔实验室的关系,贝尔实验室是在1996年才从AT&T分离出去,成立了朗讯公司。而朗讯公司就是前面提到的对ACC进行网络攻击的组织之一。而且AT&T宣称TACP技术是属于他们的。

但是ACC表示你们本可以在1947年之后就有所作为,因为ACC油盐不进,所以势必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连他们的网络服务商也被牵连了进来。要知道电脑公司没了网络服务,那基本就歇菜了,所以他们的网络供应商北点通信被牵连破产,而AT&T趁机低价收购了北点通信。这样做的作用很快就体现了出来,就是在ACC赢得了纠纷官司得到了公正的裁决之后,依然没有网络服务。所以ACC的创始人舒尔曼认为,在TCAP这场战役当中,最凶猛的对手就是AT&T。

那前面说了,ACC舒尔曼说晶体管是被逆向发明的,这可以说是让他麻烦缠身的直接因素。那他之所以会这样说,就是那个信息量巨大的“实验室笔记本”,这的确可以证明这种逆向工程确实发生过。根据一个匿名者的透露,那个笔记本记录了贝尔实验室整个发明过程的所有细节。

他们在1947年拿到了罗斯威尔的失事残骸,然后从那里发明出了许多重要的专利成果。包括航空航天工业和计算机及科技领域。舒尔曼的公司说这个“笔记本”的可信性已经得到了法庭的独立鉴定和认可。而且他们同时还说关于这个残骸还有许多科技没有被发明出来。

我们还是先说一下这个晶体管,它是电子管的升级版。在晶体管被发明出来之前,电子管被广泛的应用。简单说就是在数字电路领域他们都是可以控制的开关,可以实现逻辑的运算。在模拟电路的领域,电子管和晶体管就可以放大信号,输入一个微弱的信号可以输出一个放大了很多倍的信号。

但是电子管的体积很大,功耗也很大。晶体管的发明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年用电子管做的计算机有几间屋子那么大,用晶体管已经缩小为几个机柜的大小。当然现在的技术更新很快,集成电路已经把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等器件组成的电路做到了一个模块内。

这就让很多电子产品的体积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轻薄。所以晶体管的发明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大的技术进步。那么在这篇文章里面也是提到了许多相关的化学元素,比如硅、砷、硼者等等。

虽然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些化学元素,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们和晶体管联系在一起。而且识别晶体管的材料的技术所需要的是非常先进的划时代的制造技术,这在1947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这可能表明晶体管是通过检查外星设备而发现的。

那么该设备甚至可能隐藏着,比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更多的出色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完全理解的外星飞船设备,就包括一个高能微波放大器,它具有将固体分解成它的分子成分的次级效果。这种形式的电路除了电子功率外,还有着运行的功能。

那还有就是一个直径50英尺的巨大类似感应电机的线圈系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独特的飞行特性的能力。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是重力抵消的装置。那么这些信息都是来自那个信息量巨大的笔记本,那么这个笔记本是怎么到了舒尔曼的ACC的手里呢?

答案是通过邮件,邮件的发送者的父亲就是当年罗斯威尔事件时驻扎在那里的人,所以文中说这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晶体管技术,是国防部递到了贝尔实验室的手里的。实际上就是逆向工程的结果,那这个情节在另一本书上也有被提及,就是著名的《罗斯维尔事件后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菲利普·索科,作者本人已经去世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阿瑟·特鲁多中将。特鲁多是他当年在担任美国陆军研究与开发部门长官时候的上司,那这本书里就提到了,特鲁多曾经指派他去秘密处理罗斯威尔飞行器里的珍贵科技产品,比如先进的夜视设备,可以拉伸的超级纤维和光纤技术等等。

然后他们将这些技术秘密移交给了特定的公司,那么当时他就意识到这些公司,会将这些东西当作是自己的专利。相似的情节在 IBM公司的高管杰瑞·哈特赛尔的自传当中也有被提及,提到的也是电子器件技术,不过这个自传出版之后不久他就辞职了。

这就和《亚特兰蒂斯崛起》杂志当中提到的,国防部把晶体管技术递到了贝尔实验室手里,有着差不多的意思。那杂志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1947年12月中旬,为了发表一个有说服力的封面故事,国防部和贝尔实验室“制作了”一系列的新闻稿,其中就包括长达两年的广泛研究工作,“晶体管的发现”终于完成了。

我简单的看了一下新闻渠道报告的晶体管研制过程,确实有说到晶体管的研制过程是两年,那么就有怀疑者提出了一些质疑,说贝尔实验室能在这两年中就有了超越所有国家的综合研究潜力吗?

而且在1947年12月之前,媒体找不到关于晶体管的消息,甚至连暗示都没有。所以这样划时代的技术两年的研制周期,一点消息都没有透露出来有些不太正常。还有人觉得贝尔实验室在后来的发明方向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指点”。

可以看到的是,晶体管的发明确实让贝尔实验室的权重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所以在关于贝尔实验室的介绍里,晶体管总是第一个出现的词汇。不过我们这样看贝尔实验室之后的研究成果,好多都是划时代的,像太阳能电池、激光、无线电、天文学,包括C语言都是很了不起的科研成果。

当然以上这所有的这些质疑都没有实锤,或许只是想让这个故事更加的精彩吧。虽然他是个故事,但是确实能引发人的联想。如果是真的,那么晶体管应该是被广泛应用的一个代表作品,因为你会发现好多军用的技术要远远的领先于民用。

比如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的互联网了,它的前身就是阿帕网,就是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的内部网络。所以要是真的有那个笔记本的话,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喜欢的记得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坠落UFO的逆向工程有无关系;贝尔实验室晶体管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创新】:读千卷书之第486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走进若贝尔
《公司的力量》第八集《创新先锋》1高清视频+解说词
贝尔实验室的创新神话
芯片战争-7:坚韧不拔的PN结晶体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