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单名与双名_学后取名

谈谈单名与双名

 近来事忙,少有余暇。看看博客,已久无更新。近期有许多家长在向我咨询时,不约而同提出“取单名还是双名好”一问。部分家长我已于电话给他们作详细的讲解。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一作答。考虑到这一问题也是众多父母所关心的,故为此一文,以解天下父母之一惑。

 

 古代汉人的名字一般是由“名”、“字”两部分组成。名一般在婴儿出生前后取好,而取字则是在成年礼之时。男子是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来取,女子则是在许嫁而行笄礼的时候所取,即《礼记·曲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孩子许嫁,行笄礼而后才会有“字”,所以闺女待嫁便可称为待字待字闺中。而现代人取名一般只取名,不取字,或将字演变成小名。我们今天所谈的单名双名是指狭义的名(不包括字),而非泛义的名字(包括名和字),姓氏之后只取一个字的,称为单名;取两字则称为双名。根据汉人取名的习惯,姓氏之后一般不会超过两个字。

 

 在古代,尤其是汉魏晋时期,取单名之风很盛。举大家所熟知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中的人物来谈谈:称皇之人,如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蜀汉政权,刘备、刘禅;东吴政权,孙权、孙亮、孙休、孙和、孙皓;割据之主,刘备、曹操、孙权、孙坚、孙策、吕布、袁绍、袁术、马腾、马超等;勇武之将,关羽、张飞、黄忠、夏侯淳、夏侯渊、张颌、典韦、张辽、许褚、甘宁、黄盖等;智谋之士,有孔明、庞统、周瑜、鲁肃、贾诩、郭嘉等;平平之辈,有蒋干、王朗、孟获、刘璋、周仓等;文豪骚客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亦全系单名。


    为何古人热衷于起单名?而汉魏晋时期取单名的人又特别多呢?曾有学者认为原因是王莽改制,“行二名之禁”。

 

 他们认为王莽实行二名非礼主要是依据《汉书*王莽传》中的两段话,一是[1] “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2]二是“皇孙功崇公宗坐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印三:一曰“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臧薄冰”,二曰“肃圣宝继”,三曰“德封昌图”。又宗舅吕宽家前徙合浦,私与宗通,发觉按验,宗自杀。莽曰: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宽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刻铜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厌足,窥欲非望。《春秋》之义,君亲毋将,将而诛焉。迷惑失道,自取此事,乌呼哀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赐谥为功崇缪伯,以诸伯之礼葬于故同谷城郡。

 

 这两段话说的是王莽更二名为单名以奖赏匈奴,更单名为双名以惩叛逆王宗二事。学者以此作为依据,谓王莽行二名之禁。但是,《汉书》中的两个例子只是说明王莽提倡起单名这一风气,并没有说明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们一定要遵守。并且从上面的两段话看来,王莽似乎是在沿用惯例,并不能说明他施用新法。

 

 其实早在王莽新政以前,古人即喜取单名。儒学经典《春秋*公羊传》中即有[3]“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之语。可见,讥笑二名、尚单名早在王莽前已成为了礼教的内容。举王莽以前大家所熟知的成名人物,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孔丘、孟子孟轲、老子李耳、庄子庄周、荀子荀卿等;又有秦朝的赢政, 扶苏,胡亥,子婴, 李斯,蒙恬,王翦,王贲,、赵高、章邯等;西汉的刘邦、项羽、韩信、彭越、英布、萧何、张良樊哙等, 茂若繁星,不胜枚举。从这可以说明,取单名之风并非始于王莽时期,在汉朝以前单名之风也很盛行。

 

 综上所述:第一、单名兴盛之风并非始于王莽时期,也不独兴旺与王莽时期,王莽政权存在的时间和影响力都不可能造成汉魏晋单名兴盛之风。故王莽对于取单名只能起到一点促进的作用,而并非决定性的原因。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单名在汉魏晋时出现极盛更多的是由于王莽慕古,把古人的文化礼法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只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第二、“二名非礼”是儒家礼教的一部分,是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在汉朝时候的鼎盛、儒家思想的深入民心(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随后被汉武帝所实施,儒家思想盛极一时。)促使二名非礼这一儒家礼法被当时的天子臣民所遵从。第三由于“二名非礼”很早前(春秋)已经被提出并且被古人所遵守,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习惯,而古人对于祖先的规矩习惯一般都是比较尊敬,一般不会轻易更改。以上三个原因,才是汉魏晋时期二名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避讳之制。

 

 避讳之制一般认为大约兴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在汉魏晋时期避讳之制虽然还没成熟严密,但是也已经形成法令制度。《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都一条总原则。

 

 避讳一般是指臣民子女们取名、写字、称呼时需要避开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刚开始的避讳是为了对于长辈上级表示尊敬,是自愿的个人行为。而以后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剧,封建礼教的深入,避讳之制变得更为严厉、更为严密。清朝文字狱的惨烈残酷更是耸人听闻,最具代表性的。避讳之制又分为国讳和内讳(家讳),国讳是对于当朝皇帝及其七代祖先的名字来说的。后来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避讳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皇后也成为了避讳的对象,他们的字、号、谥号和生肖等都是避讳都内容。如秦皇嬴政,把正月改为端月就是因为正字的音与其名中政字同音,需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时,为了避讳把民部改为户部。家讳是对于父母长辈和祖先的名字来说的,作为小辈在日常的言行需要有所避讳,以示孝道和礼貌。

 

 古代社会的“王法”和“家法”都是十分严厉的,而根据儒家的礼法,避讳之制当然是题中之义。王法严酷,可以在法律上对臣民取双名起到威吓的作用;家法细密,可以在道德上对族人取名起到很大的约束。由于避讳之制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护,触犯避讳者轻则受长辈责罚、家法侍候,重则有性命之忧,株连九族。这对于古人取名确实有很大的制约束缚。帝王贵族、长辈上级等都是古人取名所需避讳的对象,姓名、字号、封号等等都是所需避讳的内容,日常交往时还要注意师友长者的避讳,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古人取名无疑会受到极大的制约,为了避免犯法及方便日常的交往,取单名确实是比双名更为明智的。

 

 除此之外,对于古人喜取单名,本人也提出一个原因,就是古人喜取单名是为了方便取字。古人的名一般包括名和字,字与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字与名的联系一般有:1、与名同义,或是对名的解释。2、是名的意义的延伸3、是名的意义的补充。故古人若取双名,对于字的选取就比较困难。如果字取同义,一则同义的字不多,同义的词语就更少,二则同义的词不一定适合,故若取双名,很难找到同义且合意的字。如果是解释,用双字的词语解释单字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用两字词语来解释两字的名字则较为困难。或许也是古人取名多考虑单名的原因之一。

 “讳制”固然是古代单名居多的一大原因。在“讳制”早已取消的现代社会,起名的传统羁绊已经解除,但仍有不少家长在给孩子取名时热衷于取单名。

 

 据搜狐新闻报道:根据(厦门)市公安局户政部门了解到,尽管1980年后取双字名的人日渐增多,但取单名的人也不见减少。1950年-1979年,厦门男性取单名的占男性总人数的8%;而1980年—2006年,这个比例是12.7%。女性取单名者则由10%上升到14.3%,分别增加4.74.3个百分点。此亦为如今同名人多之主要因素。

 为何在讳制早已取消,且同名率十分高的今天,家长还是热衷于起单名呢?

 

 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慕古思想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传统的国家,尤其在取名文化方面,很多家长取名讲究文化内涵和五行数理,都是属于中国取名文化的传统内容,中国古代取名尚单名而轻双名的习俗无疑对一些重视文化传统的家长产生影响;此外,还有的就是对古代名人的崇拜心理,诸子百家及三国群雄名字多为单名,这对他们的现代追慕者在取名中对单名双名的选择上难免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或许也是一个潜在的原因。

 

 二、实用性的考虑

 一个名字最广泛的应用无疑是读和写,而在这两方面单名都比双名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显得较为实用。

 1)从取名学中字音考核标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标准:响亮度、流畅度、韵律度。从响度度来说,名字是否响亮,起主要作用的是声韵,而各字之间的响度组合效果则以最后一个字为强最佳。 姓名中,姓为确定不变的,能变的只是名。双名需要两字皆为强音时才能使名字响亮。而单名只需找到一个强音字即可;而且由于单名比双名发音较为短促,当名字最后一字为强音时,往往显得很响亮。从流畅度来说,符合音律流畅美标准的命名,应当是名和姓的声母不同组,韵母不同类。主要是由于名和姓的声韵异组异类使声音有了变化,因而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取双名的话全名三个字,必须细心留意三个字之间声母、韵母的类别和组别搭配,若有相邻之字声韵母组别或类别相近,则需仔细推敲,许多拗口难听的名字多出自这里。而单名只有一个字,只要注意不跟姓氏声母、韵母都相近就不会产生拗口不顺的读音。而从韵律度方面来说,虽然双名比单名更有优势,能组合出平仄平、仄平仄都比较多读起来有抑扬顿挫感觉的声调搭配,这在下面我会谈到。但单名在韵律方面也有一个独特优点,那就是可利用双声或叠韵的特殊效果,产生音韵美的感觉,如杜甫,韵母均为u,为叠韵;李陵,声母均为l,为双声,读起来感觉很好。由此可见单名可以比双名更容易满足响亮流畅、朗朗上口的音韵要求。

 

 2)从字型考核标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笔画、美观、结构。

 从笔画方面来看,取名笔画简便者,不仅看起来美观舒服,更给名字主人使用名字带来极大的便利:谁都不愿意一辈子写笔画繁琐的名字,尤其是孩子刚学字时就要写过于繁琐的名字会很吃力,甚至容易产生恐惧和厌倦心理。从笔画方面来看,单名只有一个字,较之双名无疑更易符合笔画简练的要求。从美观方面来看,字型的美观主要体现于整个名字的布局对称上,名字各字之间的笔画数接近者,不会有头重脚轻,比例失调之病。取单字名只需找一个跟姓氏笔画接近的字就能达到对称美观的效果;而双名则需要两字都与姓氏笔画较为接近才能达到和谐的效果,可见在字型组合视觉效果方面单名也比双名更有优势。而从结构方面来看,名字各字之间的结构错落有致而灵动多变者,不仅能避免字形结构同一单调、机械呆板的沉闷之感,更为名字的书写带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灵动飘逸之美。双名同有三个字,比较难做到各字皆不同结构;而单名只有一个字,相对而言更容易避免出现名字各字之间结构相同带来的单调呆板之观感。

 

  但是,并非就说单名比双名好。双名亦有单名所不及之优点。

  1)双名的重名率一般比单名低。我国有着十几亿的人口,但是汉字只有90000多个,可供作名字用的字不多,而需要寓意吉祥、音韵和谐、字形美观的汉字则很少,需要五行相合、诗意美好的名字则更少。所以,取单字名重名的机会从概率上比双名大得多。一些家长取单名为了避免重名,往往选择一些生僻的字。这样既不利于孩子书写记忆,也会在日后的使用中给孩子造成尴尬和麻烦。

  2)双名读起来更有韵律美。从韵律度(声调搭配和谐)的分析来看:汉语具有声调,韵文所讲究的平仄就是由声调所决定,近体诗和词曲之所以显得抑扬顿挫而具有音乐般的旋律,其原因也正是由于声调错落有致的和谐搭配。同样姓名尽管只有几个字,声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双名虽然只比单名多一个字,但它在声调上的变化就比单名多等多了。在音律的搭配上就比单名更胜一筹。

 3)双名可以包含父母更多的祝愿与寄望,利于以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所谓“名以蒙正”,名字自古就是家庭教育的起步。充分利用名字蕴含之意义来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单字的寓意会比较独立,而双字能表达更多重的寓意。)比如毛主席的名字泽东,有润泽东方的意思,如果自取泽东中的任一字作名,那么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4)双名可以有更多的诗意文化内涵。单独一个字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诗意的意象。故若需取有诗意的单字名,就需要与姓氏进行搭配,而大部分的姓氏都是中性的,没有具体的含义的,难以建立意象,像张、王、赵、曹等。字义本身就带有一定物象、意象的姓不多,李姓是其中比较多见的一个。诗人李白的名字就是其中挺有诗意的单名。李白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出自他小时候的诗句“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白二字容易让人生出诗意的联系。但是,如果把这个字用在“曹”、“王”姓的人身上呢?那就产生不了诗意的联想。并且可以与姓氏搭配,形成诗意的并字不多,重名率较高。而双名多了一字,就算不跟姓氏搭配都可以独立组成完整的文化意象,如谢冰心一名中的冰心两字和戴望舒一名中的望舒两字(月亮的代称)或出自典故,或字义搭配,皆能组合出文化意象,让名字更富于文化内涵。

 

 总而言之,单双名各有其优点,就看家长取名时对于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等倾向于哪方面。但就我国单名重名率高的实际而言,双名会为家长所偏爱,也是更明智的选择,据一些求名者的说法,中国一些城市如南京已出台相关规定,限制取单字名以避免重名率过高,就长远来说,鼓励取双字名应该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趋势,故喜欢单字名的家长在给孩子取名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下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以避免取了单字名后遭遇不允许上户的麻烦。

    更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祝天下好友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取名是如何从单字向双字转变的
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二)
怎么用五格法给宝宝取名?
取好名字,旺一生运
起名字之姓名与笔画
两汉至唐宋的姓氏特征——姓名的历程之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