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读】│社保钩沉│『披麻戴孝』的来历│古代丧葬制度考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祭亲的扫墓人为亲人的坟墓拔净荒草,培些新土,洒下老酒,烧上纸钱。唐代诗人杜枚的一首《清明》生动刻画了人们哀思祭亲的场景。

生有养、死有葬是古代孝道文化的重要基石,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其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事死”是传统孝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庸》记载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说,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一样尊敬,这是孝的最高表现。“事死”也就是古人说的丧亲礼制。孔子说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亦强调送终丧礼的重要性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曾子将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 ;“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

古代丧葬制度大体分为 3 种 :丧礼、葬礼和祭礼。所谓丧礼,是指下葬前的仪式,停止一切娱乐和交际,服丧守孝哀悼;所谓葬礼,是指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 ;所谓祭礼,是指对死者的祭奠和供奉。

古代父母长辈亡故之后,子女必须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丧棍嚎啕大哭,随同抬棺扶灵的亲友一路送终至坟茔。古代“披麻戴孝”丧葬之礼一直沿袭至今,那么,“披麻戴孝”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关于“披麻戴孝”的典故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相传出自孔子。一天,孔子正在陈国(今河南淮阳)的弦歌台上向弟子们讲经,忽然有家书快马来报 :母亲病逝!孔子惊闻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轰顶,当即昏迷过去。他醒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拿起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间,就随来人火速往家奔丧。孔子到家后,跪叩在母亲床前恸哭难止。到送葬的时候,孔子哭得嗓子嘶哑,腰疼腿软,家人只好给他找了根柳木棍当拐杖。人们见孔子为母亲送葬的装束和样子,觉得惊奇,就问一位见多识广的老者。老者思忖良久说道:“白为素,素为净,净为纯,纯为真。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对母亲的一片至纯至真的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丧棍,是表示父母死后,失去依靠,自己连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你们看到夫子的鞋后跟没提上,那也有个讲究,是说父母的丧事是天下第一要紧的事,急得连鞋跟也顾不上提呢!”人们觉得老者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为母亲送葬成了淮阳一带人们效法的丧葬之礼,并越传越远。久之,固定为殡葬礼仪,流传至今。

据历史信源考查,“披麻戴孝”是中国丧葬制度中颇为重要的丧服制度。根据周礼的“五服制度”,因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 5 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 ;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分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鹅城记忆 丧葬篇 披麻戴孝哭灵堂
当代著名易学泰斗白志永—丧葬文化之披麻戴孝
丧葬习俗
古代丧礼中的“五服”是什么意思?
从丧葬仪式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丧葬制度规范化的重要性
丧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丧葬礼仪有多繁复?从《周礼》说古代丧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