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静读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身处逆境的唯一功课,只有这个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读的书,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猜猜看,在豆瓣网上,评分最高的电影是哪一部?答案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评分高达9.6,是公认的经典电影中的NO.1。

那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呢?它说的是银行家安迪遭人陷害,被判无期徒刑,最终他凭借非凡的勇气和不屈的信念,重获自由的故事。

在监狱中,安迪不仅被狱警百般折磨,还被犯人头子各种凌辱。然而安迪始终不曾放弃,他一心谋划越狱。为了越狱,他付出了巨大代价:当别的犯人在休息时,他在学习;当别的犯人屈服于狱警的淫威时,他敢站出来和狱警正面较量。后来,典狱长看中了他的能力,把他培养为洗钱的工具。最终,安迪利用典狱长的贪欲成功越狱,还顺便大赚了一笔。电影结尾,安迪来到了无人的小岛上,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安迪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他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曾激励过很多人。然而你知道吗,在现实生活里,真就有像安迪这样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弗兰克尔出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家庭,25岁时,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按说,弗兰克尔的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才对,但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祸将他推向深渊,还险些让他丧了命。

让我们把时光倒退回到1938年,真相就浮出水面了。这一年,希特勒攻占了奥地利。很快,弗兰克尔全家就被押往不同的集中营,而弗兰克尔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他像安迪一样,凭借不屈的信念活了下来,并最终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重获自由后,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疗法。此外,他仅用9天时间,就写出了心理学巨著《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一经出版,就感动了全球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千百万人,在人性史上留下了华彩的篇章。一名失去双腿的士兵看完它后,放弃了自杀念头,变得笃定而自信。此外,这本书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世界最具影响的十本著作”之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为人生点亮一盏明灯。

当夜幕降临时,有多少人能挺过漫长的黑夜

20世纪最黑暗的一页,非第二次世界大战莫属。希特勒攻占奥地利后,弗兰克尔本来有机会逃往美国,但他不忍心撇下家人独自逃难,于是就留了下来。不久,他就和另外1500名犹太人一起,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当高墙、铁丝网和探照灯,第一次出现在这些犹太人面前时,他们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进入集中营后,每个囚犯都变成了一个代号,弗兰克尔的代号是,119104。

当天晚上,这1500名囚犯被塞进了只能容纳200人的窝棚里。但多数人都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糟,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

然而直到有一天,他们才突然意识到,这一切远没有他们想象得简单。那天,集中营里来了一名纳粹军官,囚犯们被勒令轮流站在他面前。军官手一扬,这个犯人要么向右走,要么向左走。轮到弗兰克尔时,军官指了指右。那向右和向左有何不同呢?原来向右走的人,都是幸存者。而向左走的人,全都被处决了。当天,有90%的囚犯都被送进了焚烧室。

随后的每一天里,都有犯人被处决。死亡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搅得囚犯们心神不宁。

一段时间后,囚犯们渐渐适应了集中营的生活。他们从惊恐状态渐渐转为麻木状态。无论看到多残忍的画面,他们都会无动于衷。弗兰克尔认为,麻木是囚犯们的保护色,如果失去这层保护色,他们的心灵世界会立刻崩塌。

囚犯们的生活很艰苦,他们每天都得干重体力活,而伙食却很简单。一小碗菜汤、一小块面包、一小片香肠,就是一天的食物。显然,这点吃的还不够塞牙缝,于是人人都瘦得皮包骨。对食物的极度渴望,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信念。有时,他们还会为了一片面包到底是现在就吃光,还是分三天吃光而争论不休。

更可怕的是,集中营会不定期疏散囚犯。而每次疏散,都无异于一场生死考验。因为谁也不知道,这真的只是被换个地方关押而已,还是会被送往毒气室。意志薄弱的囚犯,还没等被送去毒气室,就精神崩溃,自行了断了。

据官方统计,二战期间,有110多万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1945年,当这座魔窟被解放时,仅存活7650人。而弗兰克尔,正是那1/7650。

2.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是怎么变成恶魔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斯坦福实验。实验征募了24个志愿者,一半演警察,一半演囚犯,然后让他们在模拟监狱的环境中生活一周。实验结果表明,演警察的人日渐残暴,而演犯人的人日渐懦弱。由此可知,环境能改变人性。在特定的情境下,好人很可能会变恶魔。

弗兰克尔用他的亲身经历,应证了斯坦福实验的结论。在集中营里,人性之恶被放大,一些好人变坏了,而一些坏人则变得更坏。举个例子,有的病人刚一咽气,就有囚犯凑过来,端走他吃剩的土豆泥,或扒下他的囚衣,套在自己身上。在这里,死一个人,就和死一只蚂蚁差不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生芝麻大一点事,反倒能引发大地震。比如排队时,有人会因为站歪了一点,就挨一顿毒打。甚至你根本没犯错,也会挨打。一天,弗兰克尔和同伴正在干活,有个囚犯摔倒了,弗兰克尔跑过去想扶起他。而就在这时,纳粹的铁棒狠狠地敲在了他脊梁上。

集中营里有两类囚犯,一类是普通囚犯,另一类是犯人头子。与纳粹相比,犯人头子对待囚犯更为残暴,他们简直就是恶魔。当时,很多囚犯得了水肿病,双脚红肿,膝盖僵直,当他们走在冰面上时常常会滑倒。而每到这时,犯人头子就会用枪托砸人,命令他们快爬起来赶路。还有一次,一个囚犯饿急了,偷了几个土豆。犯人头子发现后,下令全体囚犯一天不准吃饭。类似的事情太多,后来人们都见怪不怪了。

总之,整座集中营犹如人间炼狱,囚犯们身心饱受折磨。那种折磨,就像用锋利的刀片一刀刀划破肌肤,让你痛不欲生,却无力抵抗。

相比其他囚犯,弗兰克尔相当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靠山,从此他的处境大为改观。原来,在去往工地的火车上,最大的犯人头子和弗兰克尔是邻座,他向弗兰克尔诉说了自己的烦心事,弗兰克尔从心理学角度给了他不少建议,这让最大的犯人头子受益匪浅。从那以后,他凡事都会照顾弗兰克尔,弗兰克尔的处境也因而好转不少。

弗兰克尔本以为,日子会这么一天天过下去,不料,事情又迎来180度逆转。一天,弗兰克尔被赶上了卡车,他吓坏了,以为自己要被送去毒气室。几天后,当卡车停在达巴伐利亚集中营时,他悬着的心才落了地。后来他才得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爆发了大饥荒,还出现了人吃人现象。可以说这次转移,让弗兰克尔躲过了一劫。

3.

即使看不到明天的日出,今晚也依然要心怀温暖

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人都会变成恶魔吗?不一定。弗兰克尔发现,无论环境有多恶劣,总有人心怀善念。而这种善念就像寒夜里的小火苗,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一天,弗兰克尔在干活,眼看就要饿晕了,这时一个监工走过来,悄悄递给他一片面包,并说了些安慰的话。那一瞬间,弗兰克尔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件事让他越加坚信,只要心怀善念,就能战胜苦难。

集中营的生活很单调,纳粹偶尔也会发善心,允许囚犯们娱乐一下。所谓的娱乐就是举办聚会,聚会的内容无外乎是唱歌和跳舞。为了参加聚会,有的犯人不顾疲惫远道而来,有的犯人甚至忘了领食物。对囚犯们来说,聚会带来的短暂欢愉能让他们忘却痛苦,再次看到生活的希望。

在任何环境下,美都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记得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一次安迪在控制台播放世界名曲《费加罗的婚礼》,当美妙的音符通过喇叭传到操场时,犯人们全惊呆了,心灵仿佛受到洗礼一般。在这本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场景。

一天傍晚,犯人们正在窝棚里休息。这时一名犯人冲进来,喊大家赶紧去看落日。等弗兰克尔等人冲出窝棚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瑰丽的晚霞映红了大半个天空,云朵自由而飘逸,美得令人窒息。狱友们欣赏着美景,直到日落西山,他们才回过神来。这时,每个人都由衷地感叹道,世界好美,活着真好!

活着当然很好,但谁都躲不过死神。对多数人而言,死亡是恐怖的。然而一件事情,却改变了弗兰克尔对死亡的看法。

有个女孩快病死了,临死前她告诉弗兰克尔,她很感激命运的安排,集中营的生活让她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此之前,她从未认真想过要如何生活。听到这番话,弗兰克尔感动之余,非常震撼。

他第一次知道,当面对死神时,一个人竟能如此从容。从女孩身上,弗兰克尔得到了一个启示,那就是,人一旦找到生命的意义,就能够笑对苦难,甚至笑对死神。而这一领悟,也奠定了他的心理学研究方向。

4.

面对苦难,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在《老人与海》里,海明威塑造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老渔夫形象。老渔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每个犯人都是海上的渔夫,当风浪来临时,有的渔夫倒下了,有的渔夫却能迎风战斗。

一天清晨,集合的哨声吹响后,有个犯人却大哭起来。这个犯人平时很有自尊,那他这是怎么了?原来,他的鞋子破得没法穿了,一想到今后要光脚走在冰天雪地里,他就情绪崩溃了。

还有一个犯人告诉弗兰克尔,他梦见战争即将结束。说这话时,他眼睛里闪着光。然而,前方战事变化莫测,大家都觉得战争不会很快结束。于是在一天深夜,这个犯人突然死了。弗兰克尔分析,他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破灭了,他彻底绝望了。

弗兰克尔说,二战后期,囚犯们的死亡率非常高。因为很多人都以为很快便能重获自由。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战争没有要结束的迹象时,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就都纷纷倒下了。

与倒下的人不同,弗兰克尔认为,环境越是严酷,越是要内心强大。而让内心强大的好办法,就是培养幽默感,因为幽默感能消解恐惧情绪。于是休息时,弗兰克尔经常和同伴讲笑话,在笑声中,他们彼此慰藉,并憧憬未来。

除了培养幽默感,弗兰克尔认为培养幸福感也很重要。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人都在集中营了,还能感受到幸福?这不是开玩笑吗?其实,这里所说的幸福感,并不是家财万贯,而是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它需要有参照才能体会到。

举个例子,对经常吃肯德基的人来说,吃肯德基不算什么,而假设小强从没吃过肯德基,当他第一次吃肯德基时,他很可能会有强烈的幸福感。所以弗兰克尔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现实。

很多小事都能让弗兰克尔感到幸福,比如临睡前,没听到空袭警报;再比如清晨时,灯泡晚亮了一会儿,等等。每当这时,弗兰克尔内心就充满了感激。弗兰克尔认为,哪怕身处集中营,只要用心感受,都能拥有幸福感。而这些幸福感,正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5.

生命的意义,在于用心去爱,并找到人生的使命

弗兰克尔非常推崇尼采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他三次引用了尼采的名言: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集中营里暗无天日,囚犯们个个苟延残喘。但弗兰克尔始终坚信,生命包含丰富的内涵,即便在集中营里,人也能保持尊严。只有主动抛弃尊严,屈服于暴力的人,才会沦为真正的囚犯。

弗兰克尔的思想不仅让他自己很受益,同时也激励着其他狱友。一天晚上熄灯后,窝棚里开起了卧谈会。对于未来,大家都很迷茫。

这时,弗兰克尔鼓励大家不要绝望,只要活着就要满怀信心。他还说,即便在集中营里,人生也依然有意义,千万别被眼前的苦难吓倒,因为苦难终将过去。最后弗兰克尔还引用了尼采的名言,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听完弗兰克尔的话,狱友们纷纷从床上爬起来,眼含热泪地走过来拥抱他。这种互相激励的感觉,也让弗兰克尔备受鼓舞。

除了从狱友身上汲取力量外,弗兰克尔还常靠想象获取力量。一天在干活时,他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笑脸,突然间,他感到了莫大的幸福。还有一次在挖沟壕时,他又想到了妻子,随后他便在心里开始和妻子聊天。不一会儿,他看到远处亮起了灯火,灯光划破暗夜,就像神的召唤。

那一刻,他顿悟到一个真理,那就是,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爱能帮人度过一切苦难。随后弗兰克尔暗暗发誓,一定要活下去!

不久后,二战结束了。当苏联红军来解救囚犯们时,很多犯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的这种反应,就好似在黑屋里待久了的人,在走出黑屋那一刻,温暖的阳光也会让他觉得分外刺眼。囚犯的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叫“人格解体”。等过一段时间,这种状态才会恢复正常。

出狱后,弗兰克尔才得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全都被纳粹杀害。这时,他的心像被千万支利箭击穿。然而,他还是凭借超凡的意志挺了过来。那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呢?

一天,弗兰克尔去野外散步,走着走着就来到集中营附近。这时,鸟儿在天空歌唱,四周是空旷的原野。美景唤醒了弗兰克尔内心的神性,他不禁泪如雨下,然后跪在了地上。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只有忘记过去,他才能迎来新生。

此后,弗兰克尔开始积极地生活。不久,他便开创了意义疗法,并在哈佛等名校演讲,他的经历激励了无数人。晚年时,他依然在尽情燃烧生命,比如他67岁时学会了开飞机,80岁时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纵观弗兰克尔这一生,从代号119104的囚犯到心理学大师,一场人间浩劫让他浴火重生,最终他不仅活出了自己,更帮无数人找到了人生方向。在很多人心里,弗兰克尔犹如人间明灯。

弗兰克尔最大的成就,在于开创了意义疗法。意义疗法认为,苦难和生命是孪生兄弟,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人要赋予苦难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人一旦找到人生意义,将会重获新生。那怎样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呢?有三条途径:一是要做有意义的事;二是要关爱他人;三是要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最后,弗兰克尔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请注意,是任何情况下,人的心灵都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放弃内心的自由,那你就始终是自由的。

弗兰克尔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一句话: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巨大的苦难之中,往往孕育着巨大的希望。面对苦难,只要我们能坚守善良,并积极寻找生命意义,就终将穿越暗夜,迎来黎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出生命的意义
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心得体会(一)
素心浅读Vol.52 | 《活出生命的意义》:超越自我,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每日一书】0611.《活出生命的意义》
从集中营走出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
朋友圈看不到的痛苦,我在公众号里,都看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