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从修辞的视角来看,通感也可叫做“移就”,即五种感官感觉的相通。也就是说,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现象去表达属于另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现象,以期达到新奇、生动的表达效果。近年来,通感现象受到了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更愿意从认知角度来审视通感,即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因此我们还可称其为“通感隐喻”。要想更好地理解通感隐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隐喻。大体上来说,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比喻,即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以方便人们的理解。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在语言中起修饰作用。而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所以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在认知语言学中,莱考夫也曾经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基于以上对隐喻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通感隐喻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即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引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它是经历了一个由修辞到认知的跨域发展过程。国外的哲学家们关注通感这一现象则始于更早。西方通感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古希腊,比如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中就曾经提到过通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黑格尔等人用“想象”这个概念来论述通感现象。事实上,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的有关“崇高”“比喻”的艺术事例实际上都是通感。然而,康德的论述更为充分,更具影响。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关于通感的论述,对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通感有借鉴作用。在国内,自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发表近40年来,学者们便围绕着通感从各个侧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大量的讨论,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感的语言呈现特征;第二、作为辞格的通感及其修辞功能;第三、通感的心理特征;第四、通感的生理学共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认识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外学者开始从认知层面来分析隐喻,通感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也开始从认知角度来被研究与探讨。
   自从莱考夫和约翰逊创建了“概念隐喻理论”以来,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开始对传统的修辞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这一理论对于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本文正是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通感隐喻在具体的语篇中的认知构建与解读。对于通感隐喻来说,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神经学基础。但是,本文着重在对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我们都知道,通感隐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细致的分类。人类有着最基本的五种感官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一般情况下,这五种感官各司其职,并不逾越各自的权限。然而,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证明,“在人脑的前额叶部分,各感官之间在很大程度上视为相互关联并连成一体的”。因此人的各个感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相通的。本文正是结合了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通感隐喻进行了分类,并简要的介绍了每一种通感隐喻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即“味觉隐喻化”、“视觉隐喻化”“听觉隐喻化”“嗅觉隐喻化”和“触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基于以上的分类细诉,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说通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修辞手段,它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的语言现象,它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通感隐喻运用和推理的心理基础。”通感隐喻正是以其特有的五种感官感受感知客观世界的手段,从而成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此外,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感隐喻的构成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通感隐喻一般呈等级分布,即感觉移动方向呈现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的趋势。其中“视觉”和“听觉”属于较高级的感官感受,而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属于较低级的感官感受。
   事实上,通感隐喻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尤其是广告语篇。由于涉及到人体的五种感官和内心感受,最初的通感主要是应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主要是为了给文学作品营造出一种较高的审美价值,通感隐喻使文学语言表达更具有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诗意化,增加其表达的深刻性,尤其是在诗文创作中,作者正是用语言来再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来表达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社会与人生,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比如说罗伯特·彭斯的诗作《一朵红红的玫瑰》,正是运用味觉与听觉的通感隐喻的表达形式来说明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并且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内心炽热的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后来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变得更为深刻,他们甚至已经开始从认知方面来思考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于是通感隐喻便突破了只在文学语篇中显现的局限性,开始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其中最具代表性语篇的便是广告语篇了。我们都知道:好的广告词总是会给人以一种亲切,舒服之感,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在广告语篇中运用通感可以化虚为实,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同时还可以化实为虚,营造意境,塑造品牌形象,宣传企业理念;另外还可以增强广告文案的原创性和冲击力,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商品的印象;最后,广告语篇中使用通感隐喻更是增强其美学价值,让人记忆深刻,通过一种感官感受来获得另外一种感官感受,从而达到多种感官相通的至高境界。比如说下面这一则广告词:“香艳甜蜜,无限浪漫!”这一则广告语篇用视觉、味觉写嗅觉,用色彩的艳丽,写紫罗兰香水香味的浓烈,突出商品的个性与品味;以味觉的“甜蜜”给予受众美好生活的祝愿,同时也精心营造了一种完美生活的氛围.
   本文的研究透过像上面提到过的文学语篇和广告语篇这两种较为典型的语篇形式揭示了通感隐喻这一特殊的隐喻形式是如何进行认知构建与解读的。并且本文主要是采用描述性和对比性的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研究。首先针对文学语篇,本文从诗歌,散文和小说中各自选取一两句带有通感隐喻的句子来对其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其构建与解读的共有规律性。对文学语篇的具体分析,可以验证上文提到过的一个结论:那就是通感隐喻的构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内部规律的,即一般来说要从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本文着重对广告语篇中的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进行归类与总结。本文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或是服务中选取有些有代表性的广告词,经过对比分析后得出,广告词中的通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种感官对一种感官,一类是一种感官对两种感官,最后一类便是两种感官对一种感官。对于通感隐喻在这两种语篇中的认知解读,我们可以得出:受喻者在解读通感隐喻及其意义的过程中,要涉及到三个维度,即物质,概念和语言。同时,通感隐喻的正确解读还需要施喻者与受喻者两者经验的交融和合流。另外,这种含有通感隐喻的广告语篇也体现了高度的美学价值,以及对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总之,对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修辞学的内容,进一步解释通感隐喻在语言中的功能和应用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模型:从语言到图像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
关于中英文化中爱情隐喻比较
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_红楼梦_中的语音隐喻
中医学:—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