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识课程》节选翻译(七)
A Coursein Consciousness
《意识课程》 节选翻译(七)

23.3. Inquiry into theSelf: Self-inquiry
深入调查那本体自性:自性调查

“是什么东西时刻在当前观看着一切,这恰是你所苦苦找寻的。”
简明的来讲,自性本体调查,它的意思是指:“找寻那个时刻在当前观看的是什么,或者了解那时刻当前洞察觉察一切的是什么”

在《我是那》的第48页,尼萨伽达塔说:
“就只是简单持续的留心观照这个时刻当前的“我在”感,融入它,一直到你的思想和感受融合到一起。通过不断的尝试,你会无意中进入注意力和热情的恰当平衡中,你的心智会稳固的立足于“我在”感的心念感受中。无论你思考什么,说什么,或者做什么,这个不动不变的稳定和柔软温情感始终驻留在“时刻当前”,成了心智的时刻当前的背景。”

在第220页,他说到:
“时刻觉察的状态就是时刻清醒的觉醒状态。不注意意味着浑噩沉睡。你无论如何都是那“觉察”,你无须努力刻意去“觉察”。你所必须的就是觉察那觉察本身。对那觉察本身有意识的保持觉察,就扩展和深化了那觉察的领域范围。你总是盯着你的心智,但你没觉察到你自己就是觉本身。”

在《宝石之网》中,拉马虚说到:
“你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真实的幸福?没有任何确定的刻意的行动做作是必须的,或者说是可能的。转向你自己的内在,你是那非个体性的纯粹纯一的观睹和见证,你会休憩在你真实的存在性里,休憩在绝对安宁和平静中。幸福快乐会变得毫无重要性,毫无意义,毫无关系。”

“站在你原本的一体状态,在你出生之前的状态,那时连“我在”感都没有,也因此无所欲求,没有这样那样的种种必需。一旦你站在那纯粹纯一的元觉里,所有的苦恼都会立刻终止。”

在2008年3月非二元协会新闻通讯上,韦恩李廓尔曼说:
“这个活生生的教导就在---当下,时刻此时此地---当前。它事实上就和你的呼吸一样和你紧密的在一起。当你深入观察你自己,你也许能看到它就在这儿---永远的“此刻当前”,一个活着的有生命的“大能”,正在驱动着你,这不是哲学也不是抽象的。它就在这儿!---时刻当前。它正在你的血管里驱动着血液,它正驱动着你的呼吸,正是它驱动着你去见闻,思维,说话。这是某种基本本质的,基础和真实的东西。它无关于你怎么看待它,无关于你对它抱着什么信念,也和你对它的感受无关。它就在这儿,并且因为它的恩泽,你融化在它里。你是在它内,借由它来认识你真正的自己。活力恰是它,这个驱动力量呈现了这个错综复杂的整体活动,我们称之为生命显现。也正是它,这个大能,这个活力,它把你呈现成了这个被”你”称之为“你自己”的这个样子。”

在这个尘世里,我们永远不会对任何尘世中的事物感到满意,因为在这个尘世中的所有每一个事物都在变动变化着。唯一永远会真正满足我们的东西,就是我们真实的本来自性---它超越所有变化。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在苦恼,借助类似下面的问题,自己质问自己,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所指向的方向上去追溯观察,那觉察着这些情感感受的那个“觉察”,它是什么?那永不变化的,它是什么?
那无法被侵害,不可能有损失的,它是什么?

问出这问题之后,即随之,我们观察审视。我们不要去搜寻某个概念理论化的回答!不要在内心里说话!只是观察---追踪审视,我们就会脱离我们的任何念头或者意想。我们所看到的,所观察到的都不是我们,所觉察到的都是那个正在觉察的那个。它没有任何特定的位置和处所,即使这观察者本身,你也找不到它的具体定位位置。我们也许现在了解到,那元觉/圆觉才是真正的我们。作为圆觉,我们不在某个身体里,身体却呈现在我们内。事实上,所有客观事物都呈现在我们内。

我们停留在这个状态,直到卷入再次发生的念头想法里,那么我们就再次的重复质问这个问题然后再次的去观察。这个状态是一个轻快明亮和超然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就脱离了对所有事物现象的认同。

练习:
闭上眼睛,看看是否你能找到一个正在观察的观察者。
如果你无法找到这样一个实体,那“观察者”是否真实存在?

如果看上去似乎存在有某个观察者正在观察着,那必然存在一个“觉”正觉察着这个“观察者”。
现在,问问自己,觉察着这个观察者的这个,它是什么呢?质问这个问题之后,随之观察。
那观者被观察到,那么这个---觉察到那观者的---这个是什么呢?它能被看到么?
如果它能被看到,那么必然还有一个觉察到它的东西,那又是什么?


随着这个练习,我们会发现我们能够越来越长一点的休憩在“觉照”里,再次自我质问之前,这个停留在觉照的持续期越来越长。甚至于,我们能够省略掉这个提问,直接就停留休憩在觉照里。最终,我们可能了悟到,这“觉”就是真正的我们,并且始终是,一直都是。

每次烦恼事件发生,就是另一个去“脱离认同”的线索。无论发生什么或者不发生什么,都绝不取决于我们,因此在任何情景状况中,唯一我们能“做”(发生)的就是脱离对它的认同,脱离对其真实性,对其等同于我们的认同。这会带来一个即刻的并且是深厚的寂静安宁感,这感受具有不可阻挡,不可抗拒的魅力,它会吸引和鼓舞我们持续的“不认同”。

我们的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始终无常变动着的尘世上。安全和安宁只能建立在那从不变化的“那个”上面。

当我们休憩在觉照里,我们直接就看出来,根本就没有任何做者。我们既不是某个观念,也不是某个客体,我们是那觉着它们的那个觉。这个身体-心智的组织体,以及它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持续变动和显现着,但它们不影响我们什么。我们和觉照呆在一起,我们就感受到更多的平和安宁。如果我们之前苦恼着,我们随后甚至忘了我们刚才苦恼什么来着,忘记了为什么苦恼。

别以为这个练习貌似简单!它可比心智的妄想更有力,因为它把我们带进那自性真我,那真实本质是超越于心智的,并因此无法被心智所理解,心智是不可能明白那真实本性是什么的,对于心智来说,那是【未知】,不可知,寂静,虚空,甚至感觉它很黑暗,很恐怖。

每一个瞬间的不认同,都帮助我们去巩固领悟---我们不是做者。当然,无论何时,为了有效的完成某个行为活动,要求我们高度的注意和专心,我们就会去识别分辨,但不是作为一个做者,而是作为这行为活动本身,因此毫无任何苦恼,也即,“妄想”心智消失而只有“成所做”心智在当前呈现。

一开始,静静的坐着去质询调查是最容易练习的,因为注意力涣散的程度最低(静观那些细微的念头活动是非自主的,是完全自发的)。最后,转入一个动态的行为活动中的练习,并了悟到---永远“当前”,纯粹的觉观,那目睹就是我们本来。

《宝石之网》中,拉马虚说到:
“本性调查,是一个被动的,而不是一个主动刻意的过程。心智被允许更深入的沉入它的源头,即便此时正参与平常的行为活动,对于观睹来说,心智随之变成了一个潜流,这观睹逐步的扩展延伸,自始至终弥漫于所有清醒的时刻,并且开始遍及一个人所有的行为活动中,却毫不侵入它们,或者干涉、阻挠它们。”


23.4. There is no suffering in thepresent moment
当前,此刻...毫无苦恼煎熬

和纯“觉”相辅相成的(但非对立的)是纯粹的“当前临场存在感”。只要我们被呈现出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纯粹的当前临场感。纯觉就是意识到当前存在感,对纯粹当前临场感的觉知,此时纯粹的当前临场存在感就是纯粹的正在进行的当前临场体验本身。

练习:
闭上眼睛,然后沉入内在,离开头部下沉到身体里,并感受那当前临场存在感。
在闭着眼的时候,看看你能否找到这个当前临场的边界。如果你能够找到某种边界,它们在哪里?
 如果你没法找到任何边界,那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怎么就看到各种边界和分割的呢?

在当前此刻,没有苦恼。正是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认同才有烦恼,过去和未来这两个只不过是来自妄想心智的观念印象,它们把我们放在时间概念里并且放在苦恼概念里。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时刻,并且密切观察我们的痛苦,看看它发生什么,我们就可领悟到。

线索:
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尝试去沉入内在,感受那个当前临场存在感。
这样会使得妄想心智的活动停止,并让你迅速入睡。


自责内疚懊悔和遗憾发生在回忆过去里。恐惧担忧和抓取依附是发生在未来妄想里。
(译注:恐惧发生一定因为妄想未来,没人会因为已经成了记忆的“过去”而恐惧。人们对当下发生的各种"意外"并不恐惧,相反是在"意外"发生之后,才会因为想象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意外"而恐惧担忧。焦虑是基于认同了记忆中的事件--在未来再次发生。认同妄想心智里所浮现的未来情景为真,才有恐惧。那只是想象。讽刺的是,那想象恰恰就在“当前”发生。对想象中的未来可怕场面所产生的焦虑,恐惧,也在当前,并不在未来。

如果我们想要我们的苦恼结束,那就一定是在当前时刻,我们的注意力必须从对烦恼感受上转为指向时刻当前。这是唯一的方式去短路妄想心智。随之,无论什么样的想法或行为都必然立足于成所做心智,而不是妄想心智。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路径来进入当前时刻:
1. 用心专注的念诵某个咒语
2.查看并指出我们的依附扣押
3.沉入内心并感受呼吸
4.沉入内心并感觉那当前临场感
5.把注意力聚焦在我们手头的工作上
6.凝视此时此地的当前这一刻
7.(思念元觉)信赖一体元觉

纯一体圆觉是无时间性并且不动不变的。不管我们的注意力是内还是相外,我们都可以去意念一体圆觉。甚至于当我们意识到一体圆觉,就没有苦恼了,但可能还会有疼痛或不适。此外,坦诚的言谈和行为只能是发生在纯粹的觉中,此时妄想心智是不在场的。

练习:
一想到那一体的圆觉,你还有苦恼吗?
信赖那一体圆觉,当你信赖一体圆觉时,对你的苦恼煎熬来说,发生了什么?


23.5. Inquiry into themanifestation: outward inquiry
对现象的调查质询:外在表象的质询

这是什么?它是真实的实体吗?
这来自于哪里?
别去给出一个概念化理论化的回答!
所有的客观现象,包括这个身体-心智组织体本身,都从那纯粹的当前现场临场感的背景里升起浮现。并不存在一个外部的客观实体。所有一切事物现象都从这背景里浮现出来,融化回这个背景里去并且都由这背景组成。

你可以通过一个方法来体会到一个类似的效果:

睁开你的眼睛,然后再闭上,然后再睁开,再闭上,就这么交替的睁开然后闭上眼睛。
当闭上眼睛并且念头浮现出来之前,你会看到一片空白或者虚空,这和那背景很相似。
当睁开眼睛时,各种客观物体就显现并且叠印在这虚空上。

于此相类似的,所有客体显现,是时时刻刻从背景中升起浮现,同时消失退回背景中去,无论眼睛睁开还是关闭。(你还可以睁开右眼,闭上左眼,然后再闭上右眼,睁开右眼,两只眼交替,每次只睁开一只眼,闭上另一只眼。提高你交替开闭的速度,你看到了什么效果?世界是否在闪烁?这是一个线索。在闪烁中间有一片空虚。显现从背景中升起,消散入背景,再次从背景中升起,消散在背景中.....)

练习:
闭上你的眼睛,沉入内在,然后去感觉体会那当前临场感的背景。
现在睁开你的眼睛。你还能感觉到那背景感吗?

圆觉(元觉)是超然一切,无上的,不变的【实体】,无论“内在”或“外在”,那无处不在的[背景]的源头。通过质询调查可以促使真正的领悟,质询“这个客观事物,它那不变的真实本质是什么?”,然后顺着这个问题的指向去观察审视。对这个背景的觉察了解就会增长,然后领悟到,这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里,以这个背景为舞台的所有一切客观现象,都是圆觉(元觉)的各种现象表达式,这被某些智者叫做“直达通路”。

无论我们正在从事什么事物,或者当前正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练习去质询,去观察研究,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去警觉,在真实和不真实之间探查出那微妙微细的差别,堪破那非真。最终,这个自我调查,自我观察和审视的质询,不再是一种练习,而单纯的成了一个时刻当前的对我们真正本质本性,对我们真正的自然流动的觉照。


23.7. Some loose endsgathered
未尽的结论

质询、追溯和调查,特别是在行为活动中的观察审视,加上一个对“非二元论”的更深入的理解,就会减轻减缓苦恼,带来平和,并且最终发生觉醒或者开悟。我们要记住,觉醒是自发的,纯粹自发的,觉醒不是靠“我”的任何努力“做”到的,因为“我”念和“做者”它们就是问题本身。质询(追溯调查),它只是连接条件,形成条件缘聚,凭借这条件因素的关联和聚集,自然而然的理解和领悟自发发生,不由自主的发生,并从智力层面深入到直觉和直观的层面,于是开悟就发生了。

我们已经体会到了,所有每一个客观事物,不论我们把它当作“外在”的客观实体,或者“内在”的客观心理现象,它都只是一个“精神心智客体”。(内在映像)。这世界,上师,圣人,罪人,奴役或者解放的感受,幻觉,梦,所有所有的一切,全部都是“精神心智客体”(内在映像)。但是,在上师和绝大多数人之间,思想上是有差别的。上师或者心灵导师的功能作用,是让心智转向它的[本来源头]并脱离对上师本身的依赖黏附。假如一个导师不是如此,他/她就是一个仿造的假扮的老师,因为在觉醒发生之前,心智就必须发现和认识到它自己的本来源头。在完成这一条件之后,老师就是可有可无的了。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老师的功能作用,就是让老师他/她自己变的可忽略,可有可无。这真正的老师是帮助你认识到自己是什么,而非要求你依附于他/她。

某些人,总是谋求这样一类问题的解释:“这一切为什么发生?”或者“为什么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悲惨苦痛和不幸?”那隐含的是表达说:这一切都“不应该”发生,苦恼悲惨和不幸是“不应该”发生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来自于一个分离孤立的个体视角和出发点。在个体层面,这问题无解。而在一体圆觉层面,则完全无此问。


24.1. Principles of meditation 
打坐冥想的提醒

我们要反复的再次提醒读者,这个打坐冥想的练习,就和其它所有修习以及所有行为活动一样,绝不是通过某一个体来“做”到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个体是实体真实的存在。如果打坐冥想发生,它就发生。如果它没发生,它就不发生。

对于所有种类的练习而言,打坐冥想也许是最广泛被使用的练习方式,因为它可以和其它任何练习方法同时进行,或者说它可以当作首要的或者唯一的专修,并且它广泛的适用于不同个体人群和不同身体类型。但是在打坐冥想者中,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打坐冥想的目标是单纯的让心智安静下来,克制心智的活动。然而,所有打坐冥想,它最本质的目标是去统合这个身心(统一注意力),然后去直接观察,察觉和了解我们真正本质和本性。由于我们真正的本质本性是纯一的一体圆觉,察觉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的必要组成要素,时刻觉照是它效用性的关键。因为纯一的一体圆觉是这身心的本源,我们也就可以把打坐冥想说成,这打坐冥想的终极目的是去超越这身心,其实这样讲,和“不认同”是等效的。

打坐冥想单纯的包含着注意力的统合集中凝聚。它可能会采用---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客观对象上,不管这对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或者是放在背景上,或者是任何客体的本源上。最单纯的冥想类型(但在练习中可能是最难以发生的)就是去聚焦当前时刻(伺---注意力不离当前这一刹那)。苦恼随之消失,因为在任何当前时刻,都不存在做者也不存在任何苦恼。

工作中,注意力持续不断聚焦在某个作业任务上,或者沉浸在正在进行的谈话上,沉浸在某些正在阅读的内容上,或者聚焦在任何其它的行为活动上,这全都是冥想,都是坐禅。当这注意力放在一个宗教迷信的符号上或者虔诚信仰的宗教画像上,它就成了宗教或者信仰上的崇拜和热爱。

Vipassana维婆舍那---意思“内观”(集中注意力去专心观察和沉思)是一个佛教的冥想打坐方式(专心思惟,不放逸)是毫无宗教崇拜,宗教教条或者禁忌的。在这个观察沉思中,这身心活动被积极的观察审视者,积极的进行着调查研究,并且是和“自我质询”同类的。另一个佛教静坐沉思的方式,也没有宗教崇拜和教条禁忌,被称为禅(只管打坐),出现于中国,然后流传到亚洲其它国家,并进而流传到西方。

尽管带着强烈的兴趣而投入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活动上,比如工作或者游戏,带来了对“我”认同的脱离,因为在这个热情的投入中已经忘“我”,但是,在活动结束后,“我”还会再回来。这样的忘我,也不会在亲身感受上或者直观直觉上去认识到一个人的真正本来面目。

注意力聚焦在某个对象上,有镇静心智的目的和意图,客体的“我”不在场,这个领悟可能发生在一个平静的心智里。一个聚焦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咒语,或者某句断言,呼吸,身体感受,第三只眼,一个内在的声音或者光点,或者一个外在的对象,比如一根烛光,一个神圣的象征符号,或者来自冥想录音带或者CD的声音。

在打坐中,如果使用某个咒语,那么通过让咒语一遍又一遍的缓缓重复,完全放松就会很容易发生,此时这咒语就会变得更为微细,到后来,这个咒语在继续念诵中就完全是自发的自动的,并且最终咒语完全消失了。在这个点上可能“观察者”也消失了,随即进入三摩地(等持),一直到观察者再次出现。

(译注:通过咒语来慢慢沉入一味,能所等持,最终双泯,而进入深眠(般若)。通过那无知觉,无意识的对比印象,来思维和认识,这“我”是否真实。如果“我”是真实的,那么这知觉是不会消失的。知觉,心智,我,都消失了,说明它们都是生灭变化的幻象。这样的调查研究,就导向完全认清它们的本质。)

很多老师教导打坐冥想时,要求坐下来,后背要坐直,但某些类型的冥想沉思,包裹自我参究,自我质询,也可以在躺卧时,或者走路时,或者在某些活动中完成。(坐也禅,行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禅师

在《真正的幸福》(2005)中,佛教冥想导师B.艾伦华莱士把“专注的观察沉思”描述为“自我质询”,一个参究的形式(见23章)。它包含以下4种亲身经验上的调查研究:

1) 身体感官感觉的调查研究;
2)情感情绪的调查研究(无论是合意的,喜爱的,愉快的,从而导向抓取,依附,扣留和渴求期待的;还是不可意的,不愉快的,厌恶的,从而导向抗拒,对抗,排斥的,包括憎恶,仇恨,攻击,愤怒以及敌视,另或是中性的,无倾向性的,从而导向毫不在意,毫不介意,视若罔闻的。)
3)对内心活动现象(念头活动,思维活动)和它们来源源头的调查研究;
4) 对现实本质和真实自性的调查研究


我们随着这调查研究而发现三个存在的本质:

1)所有(各种身体的,情感的,内心念头的,思维的)体验和感受,是持续不断的从未知的不可知的“无处”升起浮现着,持续变动演变着,并且持续不断的消失于这“无处”里。(也即稍纵即逝,变动,自发的生灭---无常

2) 没有任何现象能够产生快乐或者安宁(因为它们稍纵即逝,不断变化的同时又不断的消失,留不住,抓不住,逃不掉,所以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苦

3)无常变化的本质意义是说明,在任何事物中都不存在任何“个体自我的实体存在性”,任何事物现象都不具有天然固有的---个体性实体存在本质,不论是“我”还是任何其它客体现象。(缘起-无我-寂静-空

我们发现,打坐冥想就好像生命的休憩,因为它并非是我们一直认为的那样,把我们带入我们想去的某个路径,某个地方。随之我们发现,苦恼的止息,是执着,抓取,黏附和扣押,抗拒,排斥和逃避的止息,不论是在冥想打坐中,还是其它所有的人生中。

在“专注的观察沉思”中,我们直观的体会到“如是”而毫无去改变它的企图。当前发生的就是那样发生,不再认为“它不应该那样发生”,不再认为“我可以做点什么去阻止它那样发生,我怎么做才能阻止它变化,阻止它无常变化,改变它,解决它,不让它发生,或者把它留住,不让它消失”。

比如说,如果我们打坐冥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和改变某些现象---不管是某个情感,某个感受,还是某种感觉经历---我们都没在冥想,没在打坐,我们是在抓住,扣留,对抗,抗拒。但是当我们懂得“抓取扣押/抗拒排斥”就是苦恼。沉入这种专注的,警觉的观察沉思中,就体验到“当前那样发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或缺的”---当前发生什么就“如是”什么,而毫无去阻挠和改变它的企图,使得抗拒和苦恼自然而然的自发消失褪去。(因为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暂时的现象,它的无常和无实体真实性,都注定了它必然自发消退,除非对这些现象给予真实认同并扣押起来,正是因为它被高度的认同为真实,从而不断的抓住它,不让它自发的流失消散,才让它不断的显现
在警觉的默想中,我们体验到了直接的“如是”--而毫无去改变它,反抗它的企图。
译注:“冥”字的本意是关闭,停止,泯灭消失。那么“冥想”则指向---不在内心搜求各种概念回答,不在内心对话而是静默的集中持续的直接观察内在活动,追踪观察念头的起落是否完全是不请自来,自发生灭的。)

练习:
闭上眼睛,静静坐几分钟。
当心平气和的安静下来之后,把你的注意力聚集在你的呼吸上,并从内在感受上去感觉呼吸带给你的全身感受。就在你持续的感受体会这呼吸时,你是否注意到某些念头正在浮现?

它们从哪里浮现的呢?
当它们消失的时候,它们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呢?
你专心的控制着你的注意力感觉那呼吸带给你的感受,那么此时这些浮现游丝般的念头是你控制的吗?

它们是否遵从你的意愿选择和意志决定?
对于一个思想者的真实存在性,上述这些亲身体会暗示了什么?

练习:
闭上你的眼睛,然后竖直的坐好。向内并且向下沉,同时感觉那纯粹的当前现场的中心临场感。
当这个纯粹的当前现场的中心临场感稳定了,就自问“是什么觉照着这个中心临场感?”然后观查追溯它。

现在,休憩在这觉照里。
你能领悟到这觉照就是“你”吗?

在这个练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后,那提问就不再必要了。

无论何时,只要心智没有忙于其它别的事情,比如在走路的时候,在用心做某些动作的时候,或者当安静的闭眼坐,睁眼坐着的时候,自我质询自我参究的观察沉思就可能发生。当眼睛闭上了,很容易看到所有的念头从那个[背景]里自发的冒出来,就好像沸腾的水在冒泡,进而这些念头又消失回到[背景]里。

不管睁眼还是闭眼,这些思想内心活动的泡泡和出现在意识内的任何其他类型的形相没有任何差别。

当眼睛睁开,我们觉得似乎它被锁定在头部,但眼睛闭上时,我们觉得似乎普遍遍满,毫无分界。我们明白,心智包含所有一切客体事物现象,内在和外在的区别,纯粹只是概念上的。当眼睛睁开,外部客体现实就清晰的显现出来,稳定,坚固,三维度,各自彼此分离孤立,从人的身体上来说也是各自分离孤立的。这正是之所以它们是如此的顽固并且难以看穿---这是摩耶(MAYA)的[虚拟映像]。

(*译注:有趣的是,最为流行的顶级三维3D动画软件,Autodesk(自动桌面)旗下的著名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就叫做“MAYA”。它应用领域极其广泛,比如说影视作品中《星球大战》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系列,《哈里波特》系列,《木乃伊归来》,《最终幻想》,《精灵鼠小弟》,《马达加斯加》,《sherk》以及《金刚》等都是出自“MAYA”软件之手。它具有物理动力学解算器(NewSimulationOptions):该程序模块可创建逼真的的动态物理化视觉特效,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物体的动力学解算。并且内置了强大的刚体破碎物理描图引擎。具有统一的图形编辑器(ConsistentGraph Editor):该程序模块会集成所有其它功能模块,统一编辑合成完整的逼真3D画面效果。

作为一个二元的观念,爱慕是憎恶的极性。但是在16章,我们已经看到了,纯粹的[爱]是非二元的,而不是二元的。所以大写的爱,就等同于【实体真实】。爱是非二元的,它没有二元性对立。

我们现在明白了,现象都是一个【爱】的表达式,来自【爱】的某个映射,而我们是现象的[源头]。因为[爱]是非二元的,它的表达式也是非二元的。但是,直到我们能够感知到非二元的表达式,它就可能会很难看到,因为【爱】它不是某个想法,或者情感感受,并且也没办法被“感官”感知到。

【存在】是非二元的,于是在所有每一个事物现象发生中,都会看到这个【爱】---实体,无论【爱】它以怎样的二元形式显现。如果我们能够从所有每一件事物中看到这一点,那么一切事物都无一例外,即使是苦恼,烦恼,悲伤!那也都是一个祝福,没有任何事情被看成一个诅咒。所有事物都是【爱】的表达式,你,我,他/她/它。(非二元是无知觉,无感知,故而也无体验。除非那爱的表达式被映射成二元,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万物故而我们所有人都是爱的化身,爱的表达式!)




(节选译文完成)

-----------------------------------------------------------------------------------------------------
原文地址:http://faculty.virginia.edu/consciousness/WordConsciousness.doc
翻译整理:冷静投机博客 -心灯一盏照彻明(欢迎指正翻译错漏,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内在身体连结
尼尔:冥想--与灵魂相连
什么是冥想?冥想对健康有何益处?
每天冥想能让人做事更专注吗?
你能睁着眼睛冥想打坐吗?
冥想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