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2011-10-14 17:36:3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作者:半佛半仙
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草稿)
张姓不仅是中华文明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中
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
张姓始祖,公认的说法是挥。挥以其担任弓正(亦称弓长)而得姓。传至今日,张姓已有45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历史来看,多数西方国家都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其中英国人有姓氏的历史较早,大约也就是1000多年,而美国人有姓氏的历史就更短了;从亚洲来说,朝鲜、越南等国家是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则到19世纪才允许老百姓取姓。即使是那些同中国一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最早姓氏的出现也远在张姓之后。西方的典籍显示,古希腊的著名人物往往有名而无姓,《圣经》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也是名字不是姓。根据专家的考证,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姓氏,但并没有一直延续下来,中间中断过;在古代波斯,一直到公元7世纪前都没有姓;印度虽然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种姓”,但其意义主要是表职业和身份,并非表血缘关系的姓氏,印度有血缘关系意义的姓氏是较晚近的事情。因此,可以说,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张姓也可以算是少数历史最久远的姓氏了。
张姓始祖——张挥像
濮阳张挥墓
张姓同时又是最大的姓氏之一。在张辉得姓之后张姓繁衍迅速,并向四周播迁。到汉魏时已成巨族大姓,郡望繁多,分布极广。到唐代时更列十大“国柱”之姓。据统计,到明代时在全国1194个县中有1113个县居住着张姓子孙,总覆盖率达93%,之后更拓展到台湾、南洋和世界各地。其分布之广,是其他姓氏难以望其项背的。在近20年历次全国人口统计中,张姓人数均列入前三甲,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数的7.07%,总数近亿。张姓人数已经超过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无疑也是人类有姓氏以来最大的姓氏之一。
曲江三桥张氏是张姓始祖挥的直系血缘后裔,
也是中华民族共尊的始祖黄帝的直系血缘后裔
我曲江三桥张氏基祖为俊德公。大约在元朝延裕年间,俊德公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城西井头迁徙至河东三桥古村(留家店)立家拓基,历元、明、清、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五朝,经23代繁衍,三桥张氏已有近700年历史。
我曲江三桥张氏乃曲江张氏一脉,曲江三桥张氏始祖俊德公乃曲江张氏始祖九龄公之18世孙。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
(唐)楷书_张九龄墓志铭
曲江张氏始祖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卒谥文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他德才兼备、有远见卓识,勤政为民、忠耿尽职、刚正清廉,为“开元之治”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以唐代名相闻名于世,受到时人与后人普遍的肯定和推崇。他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江南籍的宰相,是反映华夏文明重心和张氏郡望分布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也是我族直系先祖中之翘楚。九龄公还是盛唐前期的重要诗人,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独具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九龄:曲江集)
欧阳修在《唐张氏宰相世系表》中说,“有君政者,为韶州别驾,因家曲江,曲江之族自此始。”这是现存史料中关于张氏曲江一脉的最早记载。此处之君政乃九龄公之曾祖父,家居曲江即今广东韶关,故当时称九龄公为曲江公。有史书甚至说“开元以后天下只知有曲江公.而不知有九龄”,本族后人通常尊九龄公为张氏曲江一脉始祖。因张九龄著有《金鉴千秋录》,其后人多以“金鉴”作为其祠堂的堂号。
再往上溯,曲江张姓是留侯世家分支,曲江张氏始祖九龄公,乃西汉留侯张良第44世孙。
张良(公元前273一公元前189),字子房。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和人生境界,均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流大家。也是我族直系祖先中最杰出的人物。博浪沙刺秦,下邳得太公兵法,显示良公之大勇。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赞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乃“天下”“大勇者”。良公是著名军事谋略家,助汉高帝刘邦建汉,以文弱之身,屡出奇计,屡建奇功,成为汉朝开国元勋。刘邦以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之功,允子房自行在富庶的齐国选3万户作为食邑。然良公以罕见的境界和智慧,请求以第一次与刘邦相见的留作为自己的食邑(仅1万户)。于是被封为留侯。良公洞察中国皇权政治的规律和秘密,功成后急流勇退。晚年他称病闭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对比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毫发未损,卒谥为文成侯,足见其政治智慧。张良去世,被道家说成升天羽化、登临仙界。良公对中国文化的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以及道家,均留下极宝贵的思想资源。
留侯世家是张姓大家族中最大最昌盛的一支,良公则被绝大多数张氏后裔尊为“开基祖”。
张良像
张良庙
再往上溯,汉张良乃周朝张仲之22世孙。
张仲,字忠嗣。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前后,生卒年不可考。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14年后,周厉王病死,太子姬靖即位,称周宣王。宣王重振国势,史称“宣王中兴”。而张仲正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两大臣之一。仲公还以孝友著称,《诗经·小雅·六月》专门记载了他的德行:“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仲公之德行道义后来形成“孝友传家”的伦理精神,并成为后世儒家齐家思想之宝贵思想来源,也为张氏家族文化数千年传承。
(张仲)
从张氏族谱的世系看,挥公传21世,大约在商朝初年,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但这些不见于古文献。张嵩后再传30代,到51世张仲。从现存史料来看,仲公是大始祖挥公之后,第一个载人史籍的张姓先辈。
张姓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以皇帝赐姓、外姓改姓等方式吸收了大量外姓人员,但从以上所述的浩繁的谱系文献中可以确定,曲江三桥张氏不是以任何其他方式从外姓改的或后加的,而是张姓始祖辉的直系血缘后裔。
关于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历来有两种最主要的说法。一种说法主张张挥是黄帝之孙,以《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为代表,认为挥是黄帝儿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子。这种说法被较多的张氏后世族谱家谱所采用;另一种说法主张张挥是黄帝之子,以《世本》、《广韵》、《绎史》等为代表。此种说法,清代和当代均有专家考证过,并且也有一些张氏家谱所采用。
(黄帝)
这两种说法眼下还难以下断,但无论那种说法,挥是黄帝直系子孙,则是公认的。因此,可以结论:曲江三桥张氏子孙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帝血缘后裔。
曲江三桥张氏的直系先祖历经数千年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迁徙和拓展
以下,综合现有资料文献,大致勾勒理清我族直系先祖在空间迁徙的线索。
首先,九龄公的先祖(当然也就是曲江三桥张氏的先祖),是从北方南迁的。
大始祖挥公以尹成国的清阳为居住地。清阳因在清河以南而得名,古代冀州的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著名的“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汉代时属于清河郡。因此,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多数讲清河郡,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字样。直到周宣王时的张仲,仍然居住在清河。
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初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我族直系先祖张良的八世祖张老,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三家分晋时,张老后人张抑朔(有些张氏族谱记载为抑、朔两人)为韩国的世卿。张抑朔的儿子开地,历任韩国三朝丞相,开地的儿子张平,历任韩国两朝丞相。司马迁谓之:“五世相韩”。因此,张良的先祖应该先在晋国后在韩国居住了数百年。张良生于战国末期韩国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张良的封地留城,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张良长子不疑继承爵位,后被治罪削侯。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张良6世孙张乘因被赐为阳陵公,率家族迁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之子张嵩,官至侍中。张嵩有五个儿子,除留下长子张壮(我族直系先祖)守居关中之外,其余四兄弟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这是留侯世家迈开其迁徒而向黄河以南拓展的第一步。
留守关中的张壮后裔也很快开始了迁徙,辗转再三,历16世数百年,到唐朝初年最后移居岭南。
到三世张皓已经南下秦岭,越过巴山,安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四世张宇则又一次远迁到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这里地处张姓祖居地清河附近,环境合适,一住就是160余年,繁衍6代。出了7世张平(曹魏时任渔阳太守)、8世张华(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八王之乱时遇害)等杰出人物。
西晋末年开始,北方大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为了求生存和发展,我族先祖也开始辗转南迁。初,我族直系先祖张祎(以张壮为一世之九世)仍留守方城,其弟张韪(为晋散骑常侍),于东晋初年携妻儿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居6世又回返河东、洛阳。这一支传至21世,出了历任唐睿宗、玄宗两朝宰相的张说(我先祖张九龄曾与之通谱系)。而留守方城的我族直系先祖张祎后人,在战乱中苦苦地坚持了三代,到南北朝初年,其曾孙12世张安之,也只得率族人南迁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在此地居留近百年,繁衍众多子孙。到15世张守礼任隋涂山(今安徽怀远县)县丞,其子16世张君政任韶州别驾,并定居曲江。
九龄公后人多数散居广东,也有一些向北入赣、向东入闽、向西入湘等地的播迁。入赣的其中一支是,九龄公之玄孙景重任洪州(今南昌)都督参军,景重之曾孙渥(字宏深)任吉州(今吉安市)刺史,称廬陵令。渥卸任后定居吉州城西井头,经宋、元两朝,历十代传至俊德,即我三桥一脉之始祖。
曲江三桥张氏族谱新版纂修缘由
据记载,唐代时,已经有人作《曲江张氏家谱》一卷,以叙岭南张氏之盛。稍后的张氏曲江一脉族谱纂修于南宋绍兴庚午年(1150年)间;而最早之张氏三桥族谱由三桥8世鋐主持纂辑于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此后,曲江三桥张氏族谱也数经修辑。可惜因战乱多有遗失。现存三桥老谱记录的最后一位是17世德厚,生于道光戊子年(1829)。此后还有一续谱(称道光后谱),记录了道光戊子年之后到1966年三桥张氏130多年之繁衍。此谱不幸在1966年大动乱中散失,造成我张氏曲江三桥一族自九龄公以来延续1200多年世系纪录无可挽回的中断和缺失。多年来我族老少一直盼望重修族谱,但未能实现。
为理清我曲江三桥张氏祖源,追怀祖先功德,弘扬贤哲,继往开来,激励后人,2004年张氏宗祠重建之时,族人决定重修族谱。在续谱丢失,老谱残缺,老人离世,史料严重缺失的困难情况下,在族谱纂修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经全族老少共同努力,历时近五年,终于在2009年完成。使我张氏曲江三桥一脉,自九龄公以来1200多年,自俊德公以来近700年之传承得以廓清和接续并永存史册。
自宋代以来,家谱主要有两种体例:一为欧阳修体,一为苏东坡体。前者重视世系,后者重视事迹,各有短长。本谱依张氏多数族谱惯例,兼顾两体之长处。先采欧体以世系表家族发展源流,再取苏体以详谱列各支各房事迹。世系表与详谱纵横交错,相辅相成,构成整个三桥张氏完整谱系。曲江张氏世系表始于曲江一脉始祖九龄公,曲江三桥张氏世系表始于三桥张氏基祖俊德公。而详谱则始于三桥张氏基祖俊德公(续接老谱),从16世尊字辈开始,一直到21世瑞字辈。
在本谱的编修过程中,族谱(2009年版)纂修委员会由族长正凤任名誉主任,寅凤、宥凤、献仲、瑞裕任常务委员,负责具体工作。其中尤以20世献仲贡献最大。他从海外归来,花费大量精力筹划和组织,主持编辑并承担大量具体编务,实际上是本谱主编。本谱2009年版在抄录和排印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为对祖宗和后人负责,不使谬误流传,献仲又以年近古稀有病之身,重新校对修订。呕心沥血,十易其稿,终成正果。在2011年新版完成之时,献仲嘱我撰写序言。余虽才疏学浅且辈分不高,但为献仲的精神感动,恭敬不如从命,写下这篇序。也算是对祖宗和后人的一点交代。
20世**谨识
2011年10月13日 (辛卯年九月十七)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10-14 17:36:30)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作者:半佛半仙
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草稿)
姓不仅是中华文明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中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
张姓始祖,公认的说法是挥。挥以其担任弓正(亦称弓长)而得姓。传至今日,张姓已有45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中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姓氏历史来看,多数西方国家都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其中英国人有姓氏的历史较早,大约也就是1000多年,而美国人有姓氏的历史就更短了;从亚洲来说,朝鲜、越南等国家是在公元十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则到19世纪才允许老百姓取姓。即使是那些同中国一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最早姓氏的出现也远在张姓之后。西方的典籍显示,古希腊的著名人物往往有名而无姓,《圣经》中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也是名字不是姓。根据专家的考证,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姓氏,但并没有一直延续下来,中间中断过;在古代波斯,一直到公元7世纪前都没有姓;印度虽然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种姓”,但其意义主要是表职业和身份,并非表血缘关系的姓氏,印度有血缘关系意义的姓氏是较晚近的事情。因此,可以说,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张姓也可以算是少数历史最久远的姓氏了。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张姓始祖——张挥像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濮阳张挥墓
张姓同时又是最大的姓氏之一。在张辉得姓之后张姓繁衍迅速,并向四周播迁。到汉魏时已成巨族大姓,郡望繁多,分布极广。到唐代时更列十大“国柱”之姓。据统计,到明代时在全国1194个县中有1113个县居住着张姓子孙,总覆盖率达93%,之后更拓展到台湾、南洋和世界各地。其分布之广,是其他姓氏难以望其项背的。在近20年历次全国人口统计中,张姓人数均列入前三甲,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数的7.07%,总数近亿。张姓人数已经超过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无疑也是人类有姓氏以来最大的姓氏之一。
曲江三桥张氏是张姓始祖挥的直系血缘后裔,也是中华民族共尊的始祖黄帝的直系血缘后裔我曲江三桥张氏基祖为俊德公。大约在元朝延裕年间,俊德公由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城西井头迁徙至河东三桥古村(留家店)立家拓基,历元、明、清、民国和人民共和国五朝,经23代繁衍,三桥张氏已有近700年历史。
我曲江三桥张氏乃曲江张氏一脉,曲江三桥张氏始祖俊德公乃曲江张氏始祖九龄公之18世孙。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唐)楷书_张九龄墓志铭
曲江张氏始祖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卒谥文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他德才兼备、有远见卓识,勤政为民、忠耿尽职、刚正清廉,为“开元之治”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以唐代名相闻名于世,受到时人与后人普遍的肯定和推崇。他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江南籍的宰相,是反映华夏文明重心和张氏郡望分布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也是我族直系先祖中之翘楚。九龄公还是盛唐前期的重要诗人,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独具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张九龄:曲江集)
欧阳修在《唐张氏宰相世系表》中说,“有君政者,为韶州别驾,因家曲江,曲江之族自此始。”这是现存史料中关于张氏曲江一脉的最早记载。此处之君政乃九龄公之曾祖父,家居曲江即今广东韶关,故当时称九龄公为曲江公。有史书甚至说“开元以后天下只知有曲江公.而不知有九龄”,本族后人通常尊九龄公为张氏曲江一脉始祖。因张九龄著有《金鉴千秋录》,其后人多以“金鉴”作为其祠堂的堂号。
再往上溯,曲江张姓是留侯世家分支,曲江张氏始祖九龄公,乃西汉留侯张良第44世孙。
张良(公元前273一公元前189),字子房。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和人生境界,均为中华文明史上一流大家。也是我族直系祖先中最杰出的人物。博浪沙刺秦,下邳得太公兵法,显示良公之大勇。苏东坡在《留侯论》中,赞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乃“天下”“大勇者”。良公是著名军事谋略家,助汉高帝刘邦建汉,以文弱之身,屡出奇计,屡建奇功,成为汉朝开国元勋。刘邦以其“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之功,允子房自行在富庶的齐国选3万户作为食邑。然良公以罕见的境界和智慧,请求以第一次与刘邦相见的留作为自己的食邑(仅1万户)。于是被封为留侯。良公洞察中国皇权政治的规律和秘密,功成后急流勇退。晚年他称病闭门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对比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毫发未损,卒谥为文成侯,足见其政治智慧。张良去世,被道家说成升天羽化、登临仙界。良公对中国文化的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以及道家,均留下极宝贵的思想资源。
留侯世家是张姓大家族中最大最昌盛的一支,良公则被绝大多数张氏后裔尊为“开基祖”。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张良像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张良庙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再往上溯,汉张良乃周朝张仲之22世孙。
张仲,字忠嗣。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前后,生卒年不可考。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14年后,周厉王病死,太子姬靖即位,称周宣王。宣王重振国势,史称“宣王中兴”。而张仲正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两大臣之一。仲公还以孝友著称,《诗经·小雅·六月》专门记载了他的德行:“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仲公之德行道义后来形成“孝友传家”的伦理精神,并成为后世儒家齐家思想之宝贵思想来源,也为张氏家族文化数千年传承。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张仲)
从张氏族谱的世系看,挥公传21世,大约在商朝初年,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但这些不见于古文献。张嵩后再传30代,到51世张仲。从现存史料来看,仲公是大始祖挥公之后,第一个载人史籍的张姓先辈。
张姓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以皇帝赐姓、外姓改姓等方式吸收了大量外姓人员,但从以上所述的浩繁的谱系文献中可以确定,曲江三桥张氏不是以任何其他方式从外姓改的或后加的,而是张姓始祖辉的直系血缘后裔。
关于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历来有两种最主要的说法。一种说法主张张挥是黄帝之孙,以《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为代表,认为挥是黄帝儿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子。这种说法被较多的张氏后世族谱家谱所采用;另一种说法主张张挥是黄帝之子,以《世本》、《广韵》、《绎史》等为代表。此种说法,清代和当代均有专家考证过,并且也有一些张氏家谱所采用。
[转载]曲江三桥张氏族谱(2011年修订版)序
(黄帝)
这两种说法眼下还难以下断,但无论那种说法,挥是黄帝直系子孙,则是公认的。因此,可以结论:曲江三桥张氏子孙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帝血缘后裔。
曲江三桥张氏的直系先祖历经数千年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迁徙和拓展以下,综合现有资料文献,大致勾勒理清我族直系先祖在空间迁徙的线索。
首先,九龄公的先祖(当然也就是曲江三桥张氏的先祖),是从北方南迁的。
大始祖挥公以尹成国的清阳为居住地。清阳因在清河以南而得名,古代冀州的清河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流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濮阳,河北省的清河、沧州等地,从天津入海。清河上游的濮阳一带为著名的“颛顼之墟”(上古帝王颛顼建都之地),汉代时属于清河郡。因此,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多数讲清河郡,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字样。直到周宣王时的张仲,仍然居住在清河。
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初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我族直系先祖张良的八世祖张老,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三家分晋时,张老后人张抑朔(有些张氏族谱记载为抑、朔两人)为韩国的世卿。张抑朔的儿子开地,历任韩国三朝丞相,开地的儿子张平,历任韩国两朝丞相。司马迁谓之:“五世相韩”。因此,张良的先祖应该先在晋国后在韩国居住了数百年。张良生于战国末期韩国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张良的封地留城,则位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张良长子不疑继承爵位,后被治罪削侯。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张良6世孙张乘因被赐为阳陵公,率家族迁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之子张嵩,官至侍中。张嵩有五个儿子,除留下长子张壮(我族直系先祖)守居关中之外,其余四兄弟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这是留侯世家迈开其迁徒而向黄河以南拓展的第一步。
留守关中的张壮后裔也很快开始了迁徙,辗转再三,历16世数百年,到唐朝初年最后移居岭南。
到三世张皓已经南下秦岭,越过巴山,安家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四世张宇则又一次远迁到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这里地处张姓祖居地清河附近,环境合适,一住就是160余年,繁衍6代。出了7世张平(曹魏时任渔阳太守)、8世张华(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八王之乱时遇害)等杰出人物。
西晋末年开始,北方大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为了求生存和发展,我族先祖也开始辗转南迁。初,我族直系先祖张祎(以张壮为一世之九世)仍留守方城,其弟张韪(为晋散骑常侍),于东晋初年携妻儿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居6世又回返河东、洛阳。这一支传至21世,出了历任唐睿宗、玄宗两朝宰相的张说(我先祖张九龄曾与之通谱系)。而留守方城的我族直系先祖张祎后人,在战乱中苦苦地坚持了三代,到南北朝初年,其曾孙12世张安之,也只得率族人南迁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在此地居留近百年,繁衍众多子孙。到15世张守礼任隋涂山(今安徽怀远县)县丞,其子16世张君政任韶州别驾,并定居曲江。
九龄公后人多数散居广东,也有一些向北入赣、向东入闽、向西入湘等地的播迁。入赣的其中一支是,九龄公之玄孙景重任洪州(今南昌)都督参军,景重之曾孙渥(字宏深)任吉州(今吉安市)刺史,称廬陵令。渥卸任后定居吉州城西井头,经宋、元两朝,历十代传至俊德,即我三桥一脉之始祖。
曲江三桥张氏族谱新版纂修缘由
据记载,唐代时,已经有人作《曲江张氏家谱》一卷,以叙岭南张氏之盛。稍后的张氏曲江一脉族谱纂修于南宋绍兴庚午年(1150年)间;而最早之张氏三桥族谱由三桥8世鋐主持纂辑于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此后,曲江三桥张氏族谱也数经修辑。可惜因战乱多有遗失。现存三桥老谱记录的最后一位是17世德厚,生于道光戊子年(1829)。此后还有一续谱(称道光后谱),记录了道光戊子年之后到1966年三桥张氏130多年之繁衍。此谱不幸在1966年大动乱中散失,造成我张氏曲江三桥一族自九龄公以来延续1200多年世系纪录无可挽回的中断和缺失。多年来我族老少一直盼望重修族谱,但未能实现。
为理清我曲江三桥张氏祖源,追怀祖先功德,弘扬贤哲,继往开来,激励后人,2004年张氏宗祠重建之时,族人决定重修族谱。在续谱丢失,老谱残缺,老人离世,史料严重缺失的困难情况下,在族谱纂修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经全族老少共同努力,历时近五年,终于在2009年完成。使我张氏曲江三桥一脉,自九龄公以来1200多年,自俊德公以来近700年之传承得以廓清和接续并永存史册。
自宋代以来,家谱主要有两种体例:一为欧阳修体,一为苏东坡体。前者重视世系,后者重视事迹,各有短长。本谱依张氏多数族谱惯例,兼顾两体之长处。先采欧体以世系表家族发展源流,再取苏体以详谱列各支各房事迹。世系表与详谱纵横交错,相辅相成,构成整个三桥张氏完整谱系。曲江张氏世系表始于曲江一脉始祖九龄公,曲江三桥张氏世系表始于三桥张氏基祖俊德公。而详谱则始于三桥张氏基祖俊德公(续接老谱),从16世尊字辈开始,一直到21世瑞字辈。
在本谱的编修过程中,族谱(2009年版)纂修委员会由族长正凤任名誉主任,寅凤、宥凤、献仲、瑞裕任常务委员,负责具体工作。其中尤以20世献仲贡献最大。他从海外归来,花费大量精力筹划和组织,主持编辑并承担大量具体编务,实际上是本谱主编。本谱2009年版在抄录和排印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为对祖宗和后人负责,不使谬误流传,献仲又以年近古稀有病之身,重新校对修订。呕心沥血,十易其稿,终成正果。在2011年新版完成之时,献仲嘱我撰写序言。余虽才疏学浅且辈分不高,但为献仲的精神感动,恭敬不如从命,写下这篇序。也算是对祖宗和后人的一点交代。
20世**谨识
2011年10月13日(辛卯年九月十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氏历代十大先祖,姓张的快来对接一下!看看你是张家多少世!
​念七郎后裔修谱序言汇集
家谱(5)张氏族谱简介
黄骅大郭庄张氏族谱(始祖荣、智)
新加坡肇基祖国赏公支脉之直系先祖堂号
【姓氏】临清姓氏志——张氏第①期,你的源头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