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甲骨时代开始讲过年、元旦和春节

关于过年、元旦和春节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并不太清楚。春节有闲,我就来做一下功课,争取把这三个东西讲明白,算是给大家拜年的礼物吧,同时也为避免一些所谓的国学者一知半解地以讹传讹。

历史和传统文化不能依据传说来定论,必须得有客观的证据才行。对远古时代的一些事,我们今天能依据的,除了考古的物质发现,还有就是文字的传承。中国汉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和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基本上已经与甲骨、金文时代的文字不再是一回事了。回到甲骨、金文去解读甲骨金文时代的事情,才有可能还原那些个时代的本来面目。

我基于甲骨文重新解读《诗经》得到了许多好评,今天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过年、元旦和春节,相信也能给大家奉献一些全新的认识。

过年、元旦、春节都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传统节日,原本是三个不同的节日,后来分分合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1 过年本是祭祀和庆祝活动,与春节无关

“年”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种植物成熟,开始收割的意思。中国远古时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米,这从年的甲骨文字形(见下图)可一目了然。因为小米种植和收获一年一度,所以逐渐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有了某种对应的关系,演变成了时间的概念。比如《谷梁传· 宣公十六年》有记“五谷皆熟为有年也……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古代人种粮食是件大事,收获的季节是一定要举行重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的,一是对上天赐予的丰收表达感激,二是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三是丰收不忘祖先的荫泽。早期祭祖与祭天是一回事,上帝就是祖先。顺便说一下,上帝是中国人心中的上天和先祖,这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不是后来的基督耶稣。只不过后来在翻译基督教文献时,把基督翻译成了中国人熟知的上帝概念而已。

这种祭祀活动就是“过年”。“过”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本义是通过的意思(多数人认为“过”是死亡和消失的意思,我认为不是,应该就是通过的意思。认为是死亡和消失的人,把过字中的S型符号解读为一节节的骨头,我认为应该是古人搭建的木桥,便于行走和通过。依据是从“过”字中的“之”字符号可以看出与行走的关系。见下图)。过年的本意就是丰收了,在祭祀祖先和上天的同时,表达这一茬的农事已经过去,要准备新一年的农事活动了。

古人过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目前还找不到确切的文献记载。综合各方面文献记述,大致可总结出古人的祭祀活动主要分“春祭”和“秋祭”两大祭。春祭主要是祭祀去世的亲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清明节。秋祭就应该是“过年”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秋节。

所以,古人“过年”其实应该就是过“中秋”,与春节本无关系。今天许多地方仍然视中秋重于春节,恐怕与这种远古的习俗不无关系。

2 岁除、除夕和压岁是怎么回事

关于除夕和压岁,没有任何明确的文献记载其确切的起源和意义。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岁除”这个词讲起。

过去的人把大年三十称为“岁除”,然后才有了除夕和压岁一类的词汇及其活动。岁除也好,压岁也好,都与“岁”字有关。

岁这个字可不好,其本义是一种酷刑,为防止战俘或罪犯逃跑而剐去其双足的一种酷刑(见下图)。

了解了“岁”的意思,所谓“岁除”就很好理解,意思大约就是除去“岁”的酷刑。我们猜想,大约是在丰收后“过年”祭祀时,对战俘或罪犯的一种宽恕。丰收祭祖嘛,罪犯或战犯也是人,也该轻松地吃一餐饱饭吧。这当然是好事,所以“过年”那一天被称为“岁除”,当天夜晚还被称为“除夕”。“夕”字好理解,就是傍晚或晚上。所谓“除夕”就是除去了“岁刑”的那天晚上。

“压岁”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想,除“岁刑”大约也不是免费的,罪犯或战俘的家人是不是该交点“保释金”或“赎罪银”之类的东西啊?于是就有了“压岁钱”这么回事了。这从“压”字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压”字在甲骨文中的本义是吃得很多,足以能压垮卧榻。“压”上面是“厌”,下面是“土”,其意思很明了(见下图)。

岁除、压岁、除夕这些词,应该与过年有关,但与过年一样,未必是在大年三十那一天,早期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时候。

“岁”这字后来与“年”有了相近的意思,都变成了时间概念,这恐怕与“过年”和“岁除”都与一年一度的丰收、祭祀相关,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时间概念。

3 春节不是元旦,元旦却成了春节

中国人较早过的节日,除了“过年”,就是元旦,起初并无“春节”一说。

“节”这个字,本义是指吃饭用的木制餐具。其上部是“艹”表材料,下部是“即”字,吃饭的意思。顺便讲一下,“即”与“既”有关,前者是吃饭,后者是吃完了离开(见下图)。

古代春天有没有节日活动呢?有,一是前面所说的“春祭”(清明),再就是“春耕”。春耕是帝王亲自下田耕种,以召示天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耕农事要开始了,所以“春耕”也叫“亲耕”。

“春耕”活动的时间是春分时节。虽然24节气是自秦汉以后才出现,但早期至少有8节气,春分作为一年中最主要的时间节点是一定在其中的。比如《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节气。春分当然并不是现在的大年初一,但比较接近这个时间对吧。

“春耕”或“亲耕”有仪式是一定的,但是否当作“节”来过(注意节本义是“吃”),这倒未必。当然,“节”字后来演变出了“时节”的含义,“春耕”变“春节”或许是强调“春耕时节”或“春分时节”,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无论“节”不“节”,或者就视之为“时节”,总之“春耕”与今天的春节虽然有关联,但至少在时间上不同一。

与今天的春节在时间上一致的,不是春节,而是元旦。

元旦之“元”好理解,字形到今天都没什么变化,指的就是人的头部(见下图)。

“旦”字也一样,自甲骨时代至今没大变化,意思就是天刚亮,能分清天与地(见下图)。

“元旦”的本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创世纪”,这种创世纪的意思在《易》、《书》、《山海经》等古文献中多有体现,只不过并无《圣经》那样系统的神话故事罢了。

元旦用于时间概念,起初专指宇宙之始,后来逐渐演变为一年之始、一月之始、一日之始,即所谓的“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再后来,随着历法的出现,逐渐把一年之始称之为“元旦”了。

可是,中国古代的历法至少有四种,即夏历、殷历、周历、秦历,其“元旦”并不一致。华夏时代的历法以孟春月(一月)为正月,殷商时代的历法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王朝的历法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帝国则以十月为正月。他们的正月初一都称之为一年的开始,即“元旦”。到汉武帝之后,才又回到夏历(即今天所谓农历,当然今天的农历是经过了汤若望等西洋人的现代科技校正之后的正式历法)。

“元旦”作为节日大约与历法的确立不无关系。一年之始,需要举行祭祀或庆祝仪式,这是较自然的事情。古文献关于“元旦”节日的记载很多,至于古代的“过年”与“元旦”从什么时候开始合二为一了,这个无从考证。但大家要知道,清以前,“过年”与“元旦”几乎就一码事了,那里并无今天的春节概念。尽管“春耕”(时节)的“亲耕”仪式都还在,但并未与“元旦”和“过年”扯到一起。

把过去的“元旦”改成“春节”,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孙中山当年做临时大总统,主张“行夏正,顺农时,从西历”,于是就将中国人过去的“元旦”改为“春节”,时间定为夏历(农历)正月初一,同时另设“元旦”(New Year's Day),即把西历11日定为公历新年第一天。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也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沿用了孙氏的做法。

有意思的是,西历New Year'sDay与中国古代的“元旦”都与“创世纪”的含义有关。从这个角度讲,喝过洋墨水的孙中山先生把New Year's Day与“元旦”扯到一起,也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可惜了我们的古文化,至今没多少人知道个中原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时代的“仁义礼智信”
甲骨文新释读之六子系文字
汉字趣闻之三十:“止”与“之”
甲骨文字之十一:柴和祓
【夏】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苕木匠读《尧典》(52):考核的标准:质与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