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列子》:没有一个神话会骗人


前言

《列子·汤问》载: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箭术,尽得其传。他想,天下能与自己匹敌的人大概只有自己老师了。他想成为天下第一,于是谋杀飞卫。两人举弓互射,但箭术相当,谁也杀不死谁,最后痛哭流涕地结为父子,刺臂出血,互相发誓,绝不把修炼箭术的秘密告诉别人。
世间技艺尚且秘不示人;更何况是参透人生、悟证大道的修炼方法?
传说,《列子》一书透露了不少道家修炼秘诀,但那些不知所云的话,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在那些神话与寓言的“隐语”中,我们胡猜乱想,也许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常识”。


纪昌学射:没道理的有道理

飞卫教纪昌修炼箭术,有这样一个方法。先是练眼睛不眨。让他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盯着踏板看,一直练到即使锥子快扎到眼睛也不眨一下;然后再练视小如大,盯着虱子看,一直看到感觉它大如车轮。以后,看什么东西都像山峦一样大。这时候举弓射箭,射什么不能射中?
纪昌练到这个地步后,用牛毛把虱子吊起来,能射中虱子的心而牛毛不断!
但这种神话,谁会相信?
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把最简单的一点练到极至。也许,这就是秘诀吧。
这个道理不太容易想得通。
世上很多东西往往不讲道理。孝敬父母,就得“无违”,父母错了,也是对的;上级的命令,想得通得执行,想不通也得执行;要提高文化修养,就是选经典的书来好好读,十年如一日地读;有人练书法,像练武功一样天天炼腕力,指力,后来写字,不管怎么写,都有神气……这些有什么道理好讲?
一位武林高手回忆,年轻时师父教他扎马步扔石锁:一只手把石锁扔到空中转圈,另一只手抓住;再扔、再抓。师父说,石锁在空中转圈的次数越多越好。他日日苦练,忍不住问:
“扔到几圈算是出师啊?”
“十八圈吧!”
“师父,您当年练到几圈?”
“大约二十多圈!”
石锁几十斤,他苦练了好几年,总算练到了九圈,最后实在是练不动了,又不敢问,怕师父批评他不勤奋努力,只好闷着。很多年后,遇到了另一位长辈,在闲聊时说起这事,长辈哈哈大笑:
“练到七八圈,人的骨头一抓就断!还用得着练到十几圈?——他是怕你骄傲!”
没道理的事,有时候,也是有一点道理的。
有人曾向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后来再次相遇,朋友向他请教问题。他答完后说:
“这个问题,上次给你推荐的书讲过。比我讲的清楚。”
“啊……你怎么不告诉我?你怎么不送我书呢?”
朋友开始责怪他。他沉默了。他很后悔。
如果连买一本书的钱都舍不得花,连认真读一本书的心都有,又有什么资格享受别人的智慧成果呢?当年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出生入死,才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埋怨过谁?
有些道理是很难讲的,甚至……不能讲!


愚公移山:不可能的有可能

《列子·汤问》,愚公说:
“我的子孙无穷无尽,而山无法增高;故,以万世无穷之人力,移千年不变之大山,人必胜,山必败!”
这显然是一个“傻子逻辑”,禁不起“科学”的推敲。
第一,谁说山是没法增高的?根据科学测算,珠穆朗玛峰还每年增高1.27厘米呢!
第二,人的子孙一定无穷无尽吗?万一某一世子孙绝后了呢?万一人类灭亡了呢?
第三,愚公的子孙后代会像他一样傻吗?他们会和祖宗一样干移山的蠢事吗?
第四,就算山不增高,子孙无尽,而且都能继承傻子的遗志,但是,万一哪天地球一生气,来个大地震,一切岂不前功尽弃?
第五,山上的泥土可以挖,岩石呢?有的岩石,连炸药都炸不开,何况是人!
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我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否定愚公的逻辑,但无法改变列子给他安排的故事结局:
“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出两位神仙,把山移走了!
天帝与神仙是否存在,根本没办法论证。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一则寓言,讲的无非就是一些“人定胜天”、“坚持不懈”之类的大道理。但列子的本意果真如此吗?
还是《列子·汤问》,讲了另一个寓言。
大禹说,天地万物,唯有圣人能“通其道”。夏革反驳说,有一些东西,可以“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圣人也没法搞“通”。——“其道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也就是说:人不胜天!
这一观点也有事实根据。地震、日食、瘟疫、生老病死……有哪一样,人类是真正可以战胜天地的?
所以,愚公移山的道理,也许没那么简单。
很多年前,一位武术爱好者出外寻访名师,偶然遇上一位高手。两人攀谈一阵,高手留下了一个地址就走了。爱好者回家后,给高手寄了一封信,没有回音,感觉很遗憾,就此作罢。很多年后,有人直言相告:
“如果你写第二封信,或者你跑去找他,一次,两次,三次,不停地找他,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这个故事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似乎……好像……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这事是不可能的”,“这条路走不通”,“这个目标肯定达不到”,“这完全是异想天开”,“从来没人这么干,所以,肯定不行!”“大家都认为不会是这样这样的,而是那样那样的”……事情还没开始做,就找出一大堆理由来否定,而真相往往是——他不愿干,他不想干!
很多事,不可能的,也是有可能的。我们缺乏的无非是一点点勇气、毅力与恒心罢了!
列子明明说“帝感其诚”,所以派出两个神仙,帮愚公搬山。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要往“人定胜天”的方向理解。
当然,没准,也很难说……这究意是不是列子的真义!
寓言简单,但寓意不简单。有很多问题,非常关键,但我们搞不清楚。比如:愚公的诚心是怎么来的?他凭什么坚信“移山必定成功”呢?应该相信,列子说了,但我们没看懂。


富人善盗:误解来自心不正

《列子·天瑞》载:穷人向富人请教致富之道。富人说:我的秘诀就是善于偷盗。偷一年,不饿肚子;偷两年,生活小康;偷三年,成为富人。后来,钱财多得可以周济州县里的贫民!
富人用“偷”打比喻讲“道”,但穷人只听到了“偷”,没听到“偷”中之“道”,便开始偷人财物,结果被官府抓住,财产全部没收,变成了乞丐。他跑去找富人抱怨,富人说:
“我偷庄稼、偷禽兽、偷树木、偷牛羊、偷鱼鳖,偷金银财宝,但这一切,全都是天地自然所生。我偷天地自然的,没偷别人的,所以没有灾祸。而你偷别人的东西,当然要遭殃!”
如此这般的“穷人”,其实不少见。
知道别人研究战争,就认为对方好战;听到别人谈论人情往来,就认定对方意图行贿受贿,身家不干净;看到有人帮助别人,就怀疑有可能是心怀不轨;跟人聊天,对方偶然说了一句“吃饭时间到了”,马上判断对方想让他请客,或者是对方想请客……不管什么事,他们总是往“坏”处想。
“富人”则相反,常常是向“好”处想——对方是不是打了一个比喻?是不是在暗示什么东西?或者在说反话,提示我回头反思,引导我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
有一位年轻人,千辛万苦跑到山上的寺庙,想剃发修行。但跟大和尚话不投机。大和尚问了很多刁钻的问题,听起来话里带刺。年轻人很不爽,便想离开,另觅他处。大和尚说:
“你喝了我的水,吃了我的饭,浪费我这么多时间,就这么走了?”
年轻人气不打一处来,扔下一些钱,走了!
很多年后,他才恍然大悟——“他明明是在教我!他就是想留我!”然后骂自己愚蠢。
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苏东坡与佛印打禅机,说:“我看你是屎!”佛印说:“我看你是佛!”苏东坡认为自己赢了。侍妾王朝云说:“你输了!佛印心里有佛,所以,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
人无完人,谁都免不了听错话。原因有很多——听半截话、听表面话、听顺心话、听反面话……但说来说去全是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实际上,听错话的本质是:心不正,心不净!
无论我们对什么产生误解,也许都应该多想一下,自己心里是不是有“屎”?
那个寓言里的穷人听完富人的解释之后,仍然不相信,于是找东郭先生评理,结果又被骂了一顿:
“在你的身上,有哪一样东西不是偷来的?偷天地阴阳之气,你才能生成人形,拥有身体,更何况是吃的、穿的、用的!但偷自然的,是天道,无祸;偷别人的,是私心,有殃!”
这就是一个隐喻。
所谓“偷自然”,不是偷,而是取法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但如果私欲重,就做不到。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自见其过,自正其心,自断其根,做到心性纯洁,心地无染,心无私念。
碰到任何一个有修行的道人,他们都会这么讲。这是一个公开的秘诀。


至人之行:心诚无二本天真

《列子》一书,神话多有。《黄帝篇》载:
天下有一种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至人”,可以在水下游泳而不窒息,在火上行走而不会被烧伤……赵襄子打猎时,不小心烧了山,曾经看见有一个人从石壁中走出来,并且在天上的烟火中自在地行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那人很疑惑,反问:“什么是石头?什么是火?
有一位名叫商丘开的老人,到范子华家里借粮。范子华见他又老又穷又有病,而且衣冠不检,便经常戏弄他。但他完全不介意。范子华带他上高台,说谁敢跳下去,赏百金。商丘开便跳下去,像飞鸟一样轻飘飘落地。范子华说,河底下有宝珠,潜入水底就可得到。商丘开便潜入水底,果真取到了很多珠宝……
遇到这样的“神人”,像赵襄子、范子华样的富有权势的人,也不得不虚心请教。他们得到的回答是:
“守气。”
“我心诚无二。”
守气,至诚……按照这种方式修炼,真的能做到对物质的超越?不知道。从前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些类似的超人,也许行吧。仔细推敲,这些修炼的方法,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守气,也就不是守欲。
人人都有欲,而欲望的对象,无非是金钱、名利、地位。于是,它们也就具有了杀伤力。缺钱,被有钱人伤害;缺名,被名气大的人伤害;缺地位,被有权有势的人伤害。有多少人能想到,这些所谓的伤害,是自己内心的虚构?如果心里不把这些东西当回事,你还会被伤害吗?
所以,那个从石头中出来,在烟火中行走的人,才会这样问——“什么是石头,什么是火?”
人如果不汲汲于追求金钱、名利、地位,也会这样问——“什么是钱?什么地位?名气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做到了这个,也就不再因名利地位而烦恼、而为其所伤了。
失去了俗欲,也就得到了清静,然后,心平气和,身心俱健,延年益寿……至于那些神话里的超人之能,恐怕只是比喻。依法修炼到底会得到些什么,还是得真修实行之后才有可能知道。
至诚,也就是信——极致而忘我的相信。这种信仰的力量,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证明。商丘开被欺骗而潜入水底获得的珠宝,并非是物质世界的珠宝,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珠宝。
私欲重的人,则会失去它。
《列子》载,海上有个人每天跟海鸥一起玩,非常亲密。后来有人听说了,便请他逮一只来给自己玩。那人答应了。但第二天,海鸥一直在天上飞,就是不下地,也不靠近他。
心无杂念,本来天真;私欲一生,顿失真诚!
一个人心里有鬼,也只能暂时骗一骗别人;但能骗得了天地,骗得了良知吗?
海鸥不是海鸥。


杞人忧天:心无挂碍非痴呆

杞人忧天被嘲笑了两千多年。人们对这个寓言的理解通常是:天不可能塌,杞人是自寻烦恼。小学课本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但事实上,这和《列子》书上讲的有点不太一样。
在杞人忧天的寓言里,那个“明白人”论证了一番天不会塌、地不会陷的大道理,便很快被另一个“明白人”批驳:
“天是气所积,地是土所积,怎么会不坏?整个天地都会坏!真到坏的那一天,你会不忧虑?”
也不能说这话没道理。天有电闪雷鸣,地有山崩土裂;一旦身临其境,逃无可逃,与天塌了又有何区别?
但这话又被列子批驳了一通:
“说天地会坏,错;说天地不会坏,也错!天地自然是我不能了解的。但是,天地坏和不坏,我为什么非要放在心上呢?”
这才是列子的原意。
不过,“不放在心上”这句话很容易被曲解为不用心、不思考、不认真、不作为……一句话,当傻子,做白痴!
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工作时很认真,旁边有人喧闹甚至敲锣打鼓都听不到;在讨论问题时,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反应非常快,很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解决的办法。人人都知道,他还有两个特殊能力,别人想学都学不来!一个是:在任何环境下,说睡就睡,两分钟鼾声大起。第二个是健忘。一件事,不管有多么重要,也不管他做得多么成功或失败,第二天一问,他说:
“忘了!”
试问,这是傻子吗?如此这般的“不放在心上”,世上有几个人能做到?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说自己看懂了寓言。
有一位中学老师,坚持读书20年,家里有好几个大书柜。他能记住很多书上写的东西。但某天遇上一位教授,略一提问,便即卡壳,答不上来了;再多问一下,她便开始头疼,表示“不想想了”!
教授事后对人说:
“她教了几十年书,水平和她大学毕业时几乎没差别。”
生活中的很多人也是这样。遇到问题想不通,很快就放弃了。但问题仍然在那儿,没解决。
杞人忧天,固然不对;但杞人“无忧”,就正确吗?
列子说的“不放在心上”,并非回避问题,而是超越问题!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跟学生们聊天时,很少会说什么读书方法,反而会经常强调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偶尔,他也会透露一两个有助于解决问题、提高智慧水平的诀窍。有一个是这样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读书的,生活的,工作的,如果想不通,就老是去想它,一天到晚地想,用尽各种方法地想——“总有一天,答案自己会蹦出来!”
不过,这和杞人忧天又有什么不同呢?要知道,杞人也是这样,一天到晚地老在想一个问题。
应该有所不同,但……需要好好想一想!
去一个地方,必然要走过一段路。知道终点在哪儿,和自己走到了终点,是一回事吗?



列子观影:行正影直在处心

《列子·汤问》载:偃师做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假人,给周穆王表演。假人表演时,以眼神勾引周穆王身边的侍妾。周穆王大怒,要杀掉偃师。偃师只好把假人身体剖开,里面全是皮革、木头之类的东西做成的。摘掉心,假人不会说话了;摘掉肝,则眼睛看不见了;摘掉肾,假人不会走路了。周穆王怒气大消。
同一篇,又载:鲁公扈和赵齐婴有病,扁鹊说,把你们的心互相换一下就好了。于是给俩人做了换心手术。但手术后,俩人都不认识自己的妻子儿女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有人据此论证,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云云。但我们知道,列子是个道人,而不是科学家。
他到底在说什么呢?
中学语文有一篇课文:《周处》,说周处年少时任侠,“为乡人所患”,后来改过,成为了忠臣。前面的周处,和后面的周处,当然是同样的一个人,但是,不过……“心”也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此即“换心”。
如果没有“心”,我们就不是人,而是“假人”;如果换了“心”,我们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当然,完全有可能是——从智叟变成愚公,从穷人变成富人,从杞人变成列子……
列子的老师壶丘子林,曾经让他观察自己的影子。列子观察了很久,只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身子歪,影子也斜;身子正,影子也正。他悟出来一个道理:
“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影子的动作,不取决于自己;所以——人的行为,也不会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隐藏在背后的——“心”。
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反躬自省——自己的“心”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想错了,想偏了,想歪了,想反了?纪昌学射、愚公移山、富人善盗、杞人忧天……不都是在讲这个道理吗?


列子乘风:无知有信乃真得

列子跟老商氏、伯高子学道很多年,终于学成,后来乘云驾雾地回了家。尹生听说后,跑来求教了十次,但列子始终一言不发,什么也不告诉他。尹生非常气愤,表示再不说,他就不学了。列子仍然保持沉默。于是,尹生便回家了;但几个月后,又忍不住跑了回来。列子问:
“为什么来来去去那么多次?”
尹生说:
“请教了那么多次,您什么都不说,心中还是有遗憾.”
列子说:
“我还以为你是个聪明人,没想到你是个傻子!当初,我跟老师学道,九年时间,都不敢认为自己知道些什么;直到后来,做到了心里空空荡荡,忘怀万物,这才能够乘风而行。你来我这儿才几天?生气了几次?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很懂了?心浮气燥,自以为是,还想学道?”
尹生很惭愧,再也不敢说话。
世上很多看上去非常简单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所以,破除“自以为知”、“自以为是”,是求知的第一步。相信自己一无所知,是一种正确的相信。
从前有一个人,长期追随一位领导,始终相信领导的水平、能力与人品。领导安排的事情,有不少违背常理,或存在疑问,甚至违反某些原则,但他一定会想办法理解、想通、做好。也正因此,他的能力与水平一直提高很快,职位也一直得到升迁。但有一天,他终于发现,领导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光明、伟大、正确,甚至是个伪君子,贪得无厌、目无国法、道德沦丧……他的理想破灭了。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
——“相信光明、伟大、正确,本身没错。错的是相信的人。”
后来,他成为了领导——比原来的领导更高明。
尹生信对了人,然后,扔掉了错,留下了信。这个人,信错了人,也是扔掉了错,留下了信。
信对了,结果正确;信错了,结果依然正确——这个道理,很简单吗?
为什么有些人没有诚心,不敢相信,不愿付出真心呢?他们到底害怕失去什么?


天下之马:求解悟真贵在行

《列子·说符》:伯乐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之马,找了三个月,终于找到。秦穆公遣使者问,是什么样的马?答:黄色的母马。但送到的却是一匹深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指责伯乐说:
“你推荐的九方皋,连颜色、公母都分不清,怎么可能会相马呢?”
伯乐说:
“这就是九方皋比我高明千万倍的原因啊!他所看的到的是天机。他看到了精华而遗漏了粗陋,关注了内涵而忘记了外相。他看到了应该看的地方,而不看不应该看的地方。”
后来验证,那匹马果真是天下之马!
《列子》里的寓言大都很简单,简单得几乎一眼就能看懂。但谁能保证,我们不是和秦穆公一样,只看到了表相?天知道,我们揣测出来的那些“常识”,究意是不是列子的本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真的很难。
相马已然不易,更何况,列子与老子、庄子一样,是龙!
龙是没有形象的,所以可以变化成任何形象。我们不可能看到他的真身。《列子》一开篇就讲到:列子在郑国住了四十年,除了他的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得道的真人。在国君、大夫、贵族的眼中,“犹众庶也”,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后来列子要去卫国,学生说:
“老师走了之后就不再回来。您能不能再跟我们说点什么?”
然后,列子就说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话: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这基本上就是天书了。
很多寓言,从表面上看,是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本质上仍然是天书。
列子去卫国,在路上看见了一具髑髅。他告诉弟子们:
“只有我和这具髑髅知道,人是没有生存过,也没有死亡过的。”
试问,谁能解其真义?
我们按图索骥,自以为解读出了一些“常识”,发现很不简单。所以,诸如此类违背“常识”的神话,恐怕更不简单。
应该相信,《列子》里的寓言与神话,没有一个会骗人;只不过,没有真修实行,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尝试着按照书中指示的方法去实践,是我们探索“大道”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

(完)



【扫码咨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列子》,没有一个神话会骗人
愚公移山 课件
《列子》《淮南子》《山海经》
《列子集释》
【读书品文】:寓言故事
最好的人際關系,不是請客吃飯、送禮,而是堅持「梅拉賓法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