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十五讲(一)



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底意义 (一)



上一讲,我们已说明如来藏系统的「一心开二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架构看成是一个有普遍性的共同模型,用它来消化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然而依天台宗的判教而言。如来藏系统仍属别教。我们前面所说的几个问题,大体上是按照佛教的发展而说,譬如对应着唯识宗系统,我们主要是说三性与二谛的问题;而对应着如来藏系统,则说一心开二门之重要,这些均属于大乘别教。

今天,我们再进一步地谈圆教的意义与圆教的观念。依照天台宗的判教,最高的标准是圆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亦是圆教;而其所以能判定其它教派是小乘抑或是大乘,是大乘通教抑或是大乘别教,乃是因为其背后有一圆教的标准在。那么,何谓圆教?何谓非圆教?何以前面所说的只是别教而非圆教?这圆不圆实在是个很有趣的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是不曾出现的。西方哲学史中有好多系统、好多宗派,但是从来没有「圆教」这个观念,也没有圆教与非圆教的问题。所以圆教观念,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新观念。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西洋哲学史中,没有「圆满」的观念,「圆满」这个观念是普通的,大家随时都可以用;但「圆满」并不一定表示佛家所说的「圆教」的意义。光就圆教的字面上来看,它当然是含有圆满的意义,不圆就不满,而不圆满自然就不是圆教;但假定我们就用西方哲学中的「圆满」(perfect or perfection)的意义,也很难确切地表示佛家所说的圆教意义。

现在很多西方人士,将佛教翻译成英文,一看到「圆教」就译成round teaching。若译成round teaching,好像另外还有个square teaching与之相对似的。实际上,round只表示一个圆圈,圆圈自然是圆满无缺,但是square难道就不圆满了吗?所以这种翻译是不大谛当的。

其实,perfect并不是不可以用,只是照西方哲学所说perfect的意思,并不能完全表示佛教的圆教意义。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所说的Idea可以说是最圆满、最真实。另外,理性主义在说明何谓道德的善(moral good)时,则是根据一种存有论的圆满(Ontological perfect)来讲善;此有别于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由经验中的幸福来规定善。顺此存有论的圆满再往上推,推至上帝时,上帝本身即是最圆满的。所以在西方哲学中,perfect可说是一个专词,它指的是柏拉图所说的Idea,或指上帝的存在而言。

柏拉图所说的圆满的Idea是怎么出现的呢?他所谓的Idea是通过我们的分解,把感触界(sensible world)的事物都剔除,单显一个至高的标准,此即是圆满的Idea;但这是就Idea本身说圆满,与佛家的圆教意义并不相同。因为尽管Idea是最圆满的,但却把经验界、感触界的事物统统剔除,单显Idea作圆满的至高标准,这正好不是佛教所强调的圆教精神。

其次,若根据一个超越的意识来肯定上帝,说上帝是最圆满的存在,而认为现实的事物都是有限的,都是被创造的,其自身不能自主;只有无限的上帝是自主的存在,它创造了一切。依照这种说法,上帝本身可以是最圆满的,但这个圆满也不等同于圆教的意义。因为尽管上帝本身是最圆满、最真实的存在,但这种独显一个无限的存在的讲法,终究不同于佛家所说的圆教意义。

除了perfect以外,西方哲学中还有complete这一个字,此字是完整义;能完整起来者,也含有圆满的意义。譬如康德在纯粹理性底背反中,指出不论是正题(Thesis)或是反题(Antithesis),都肯定事物底条件的串系(Series of conditions)可以完整起来。因为任何东西或事件,都有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顺着原因追问其条件,则原因更有原因,条件更有条件,如此下去,这个条件的串系根本无法完整起来。但是我们的理性总想把它给圆满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完整圆满呢?从正面的正题(Thesis)说,必须肯定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或是「上帝」,这个条件串系才能完整起来。在此,世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是有限的(finite),而反面的反题(Antithesis)则主张世界没有第一因,它是无始的;而在空间方而它亦无所限制,这个世界是无限的(infinite),而其中之条件的串系亦是无限的。既然肯定它是无限的,那么它本身自然也可以是完整的。因此,不论是正题或反题,所肯定的系列(series)都可以完整起来。但是这样地完整起来,不能是圆教,因为这样的「完整」其本身就有问题,第一其证明有问题,第二假定其证明无问题,何以又有背反?

由上述看来,西方哲学大体是顺着分解的路子,来说明什么是圆满或完整。柏拉图所说的Idea是通过一个超越的分解显出来的,它不是经验可以看到的。柏拉图所用的分解方式,目的在显出一个Idea来,我们称其为超越的分解(transcendental analytic),或者称为超绝的分解(transcendent analytic)也未尝不可。柏拉图的超绝的路子不是从主体方面讲,而是从客体方面讲,为的是要特显一个Idea;而康德所说的超越的分解,则是从主体方面讲,目的在于显出一个先验的范畴(a priori category),显出一个纯粹的概念(pure concept)。这是不同的两个路子,但统统是分解的路子,而且统统是超越分解的路子。为什么说是超越的分解呢?因为从客体方面,我们肯定一个先在的事物,譬如Idea是本来有的,是先在的;而从Understanding方面讲,则肯定一个a priori category或pure concept,也就是说透过某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知性自身所提供的概念。惟是这种分解才叫做超越的分解。假定我们不采超越的分解,而用经验的分解,就无法发现先在的东西。像莱布尼兹、罗素等强调逻辑分析(logical analysis),他们就不一定要肯定一个先在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可以肯定,但那种肯定也只是一种逻辑的肯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念、理念、概念之“三念”与客观本质、形式本质
儒、道、佛、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精彩大比拼,非常经典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原理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7)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哲学对科学的意义
反哲学的维特根斯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