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文/立春

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社会演进的方向,强烈地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影响。一个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出现,是需要对社会演进方向有重要影响的精英人群,普遍地具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普遍左倾,不知经济学思维方式为何物,总是推出一些违反经济系统规律的思想和主张,那么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在经济系统中收获文明成果的,不论它是否资源丰厚,有多少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曾经富过的,早晚必然会穷下去;现在贫穷的,今后也很难富起来。比如委内瑞拉、南非、巴西、阿根廷和整个非洲。

很多经济学家在表达自己的经济学思想以及主张时,经常都在强调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甚至一些经济学家把他们的经济学著述直接命名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及经济学教授保罗·海恩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但严格地说来,经济学著述中的经济学概念、原理和理论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不是等价的。当然,不可否认,善于学习的人或许能够从经济学系统的理论中敏锐地抽取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自学能力,也不能指望愿意具备经济学思维的人都去系统地学习一整套经济学理论。毕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仅仅是一系列观念和理念,一种经过训练而养成的思维模式或方法。一整套具体的经济学理论只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而不是它本身。做个形象比方的话,经济学思维是水面下的基础结构,经济学理论是那个露出水面的冰山。

既然能够特意提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一定有非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必定是一种与其他的思维方式迥异的存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从两个方面区别于非经济学思维方式的。首要的方面是以系统性、工具性的理论思维,来区别于散乱无绪、直觉直观的观念思维;另一方面是以生命意识问题认知与适应的思维模式,来区别于物质-数理的规律及控制的思维模式;前者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能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或可以简单地用“专家思维”来一言以蔽之。后者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能用处理机械物体的思维工具来处理意识行动问题,或可以简单的用“生命模式”来了一言以蔽之。

从第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摈弃简单孤立因果的世界观,养成复杂关联现象的世界观。什么是简单孤立因果?什么是复杂关联现象?支个炉灶架上锅放上水,下面烧火,水就能被煮沸。这就是简单孤立现象,因与果之间一对一,关联结构简单清晰一目了然。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简单孤立的结构是人为营造出来的,自然世界并没有打算提供如此多的便利,人类在为自己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制造出了更为复杂的事物关联。比如某个时期某种具体情形下的社会就业率,它就是典型的复杂关联结构中的事物。如果轻率地拿一个经济指标或概念就要与其拉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种做法就是对专业问题的外行处理手法。这种装到篮子里就要搞因果关系拉郎配的错误案例,在经济学界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成本与价格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不具备经济学思维,没有复杂关联现象的世界观,硬要在成本与价格两者之间一决雌雄,得到的结论不是“成本决定价格”便是“价格决定成本”,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愚蠢可笑的,这是缺乏经济学思维的人面对经济学问题时的通病。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世界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链接是网状关系。某个结果是多种原因所导致;某个原因对多种结果有影响。因果之间的链接常常是多对多,很少有一对一的情况。

其次,与直觉思维方式对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要摒弃直接真相世界观,需要建立一个近似模型的世界观。什么是直接真相?什么是近似模型?在一目了然的简单因果现象中,你认为你看到的你理解的和你描述的都是明确的事实或称直接的真相。但是在复杂的经济现象的世界中,没有一目了然的因果结构联系展示给你。你能看到的,目力所及的,只能是一系列事件构成的现象,而你需要理解的,所要描述的,却是一些不可见的抽象事物。在人类的心智结构和认识能力下,人类抽象事物的认识只能是模型,而不可能有所谓直接的真相。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人类都是在用模型来描述世界,只是你没有察觉而已。人类赖以认识世界的知识,其基本单位是一个逻辑判断或命题。判断或命题的基本意义单位是概念。概念就是某种事物的模型,人类的认识能力就在于对事物进行抽象从而形成概念的能力,所谓抽象就是在建构模型。判断和命题也仍然是一种模型。这些模型可能十分逼近客体客观世界,也可能粗糙鄙陋扭曲失真。

模型如何才算是逼近客体世界,也有一个目标对象的适配问题。比如在自然科学中,相对论虽然对牛顿-麦克斯韦的经典物理学做出了重大的修正,但是,在分子以上天体以下的中观物理世界中,我们架桥盖楼造机器,飞机上天潜艇入海,无线电波满天飞。我们凭借经典物理学对客体世界构建的模型,所知所行毫无闪失、绝无不中。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没有绝不失效的科学结论,更没有任意适用的科学方法。无论是方法还是结论都是基于具体的认知模型来说的。那些非要在社会人文学科中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观点,那些非要用试验西药疗效的方法来看待中药的观点,就是一种拿把锤子就要干遍所有钳工活的“万能工具论”。

什么是描述客体事物的模型?模型应该怎样构建?首先,最基本最靠谱的模型工具,就是人类的自然语言;其次,对于非生命意识的符号、意义和物质对象来说,数学也是一个最强大的模型构建工具。在管理学中无处不在的图形、表格和表单,就是一种十分便利、灵巧的模型构建工具。经济学是一门描述人类活动系统的学科之一,它本身并不排斥任何种类形式的模型构建工具。但是,用擅长描述死物的数学工具来描述活人,这就是“一把锤子走天下”的万能工具论表现。人类活动系统以意识变化为根本,意识既不可测量又变动不居,对其使用有确定数值的变量进行数学分析的企图是伪科学的做法。

与简单直觉思维方式对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三个要点是要克服、抵御把社会个人化、集体化的潜意识,建立一个科学的适用的社会人群不同角色身份的分析模型。 不同角色身份的分析模型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针对任何一项激励,不同的角色身份会有不同的应对。那么,什么样的观念是由社会个人化、集体化的潜意识导致的呢?比如认为“有怎样的初衷就会有怎样的结果”,这种潜意识在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中最为普遍,同时也是最顽固、最隐蔽的。这是把社会拟人化,不知不觉地就把社会虚拟成一个行动人。那么,对于单独一个行动人来说,有什么样的初衷,经过努力,大概率他的目的都会实现。但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任何对他人有影响的举动,都会引起各色不同的应对。

在一般社会层面既没有共同的初衷,也不会有共同的目的。当然,对于特定的共同体则需要具体分析,另当别论。通常情况下,在初衷与结果之间没有直通车。“种下龙种长出跳蚤”才是一种常态。经常是一些人们以为的保护儿童、保护租房客、保护低收入者的法令或措施,实施起来最终很可能会是事与愿违的相反结果。历史中一再出现的事实例证告诉我们,在公共事物上,试图对经济系统进行人为干预的政策,成功地实现初衷的概率几乎为零。比如为了保护妇女权益的“男女同工同酬”政策,比如为了保护弱势人群的“最低工资”政策,比如为了消灭眼镜蛇的“有奖捉蛇”政策,等等。

与孤立、固定的简单思维方式对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四个要点是要克服、抵御世事确定、清楚可见的潜意识世界观,建立一种输出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黑盒子观察判断模型。 这种经济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既是反庸常人思维的,也是迥异于自然科学思维的。中医看待人体就是这种黑盒子思维,那些一谈到中医就极度反感甚至跳起脚来猛烈攻击的人,就是与这种黑盒子思维方式彻底绝缘的人。这种人要想成为卓有成效的经济学家,概率会在正态分布曲线的三西格玛拐点之外。

在太多人的观念中,世界是个确定的世界,它在依照人类的意愿以可预料的形式向前发展着;这当然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十足理性的,是知识充足的,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可传递性是完备的。这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他行动所影响的事物,结果必然是清晰、确定和不变的,一切都在意料和可控范围内。再进一步地说: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世界上的所有事,因果都是单向和确定的。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就可以控制一切。如此一来,社会也当然就是人类意志的掌中物,理该根据良好的初衷设计出一个有无上权威让所有人来服从的制度。假如这个权威足够,人间就可以安排规划出伊甸园般美好的世界。

对于有限认知能力的人类来说,世界的真相其实是装在一只黑盒子里,里面结构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它是规律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没有任何人能构建出一个描述真实世界的精密准确的模型。自然科学家群体在对自然世界的探索所获得的成就已经足够令普通人叹为观止,但他们的所知离彻底揭秘黑盒子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文社会,都有数不胜数的谜团和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人类科研探索的能力与人类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迷信程度相比,完全无法匹配。只有真正的科学家才会懂得自己在浩瀚神秘的宇宙面前是吃几碗干饭的;相反倒是对科学知识仅仅是略知一二的人,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自信满满,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容不下半点儿未知、神秘的东西,他们根本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在他们的词典里“科学”不是探索而是已知,必须用来碾压和粉碎一切不能称为是科学的东西。这种人我们把他们称之为无知的科学主义者”。

与一些人对人类的信息和知识能力的自信满足相比,真实的情况与此相差甚远。每一个人来到世间,他所需要面对的全部现实,是一个整体的世界,系统的世界。但是他所能接触到的却只能是整体世界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和一个渺小的局部。他所能掌握的知识,也只可能是整个人类共同体全部知识总和中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所接受的具体瞬时信息,根本无法完全、充分地互相交换。每个人对他人所处所需所思所想只有在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成本之后,才能够有所了解。结论是:信息的不对称与知识的不足用是人类的必然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无知与盲动是人的行动的常态。

在可知可控的白盒子思维模式下,只要是需要,那么所有的事情就都在意识中、知识中和视野中,而且事情的结果一经产生也就完结了,一切又重新开始。这种思维及世界观既可能是庸常凡夫的,也可能是科学主义者的,唯独不能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定是黑盒子的,其输出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规律是概略的、定性的,而不是精确可测量的。如此来看,对这样的未知系统使用数学分析方程来模拟其行为,并不比根据掷骰子结果来判断更为精确。

人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奇妙和复杂的联动系统,每一个人的每一次行动,都可能会产生触发如同一连串多米诺骨牌的效果。每个人既可能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个被动因素,也可能是中间改变多米诺骨牌进程的一个主动因素。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绝大多数事物都不是单向的和单因果的关系。任何复杂现象背后的事物及事态,其变化都是由这种无休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自然世界影响的综合产物。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采取一个行动,触发一件事之后,有太多的事情不在我们的意识之中,不在我们的知识之中,不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而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同样会对事态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一个经济学家的好坏或者说水平的高低,就需要看看他是否总是把注意力放到看得见的和已发生的事情上,对看不见和未发生的事情,是否能够用理论的思维工具进行有效处理。

有些人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做了一些过于简略以至于会产生误导效果的表述。比如,说经济学思维方式是反常识的,或者说是反直觉的。如果说用经济学来论断日常事务的结论常常反直觉的话还勉强说得过去,而如果说经济学思维方式反常识的话,那只能说,这是对常识概念的错误理解。什么是常识呢?太阳围着地球转,这肯定不是常识,连曾经的常识都不是。常识必须是久经考验,屡试不爽,简单的无需思考的正确知识,而且还要达到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程度。比如说:人不吃饭就会饿死,人不喝水就会渴死,这些才是常识。而光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知识就不能说是常识。我的论断是:经济学必须是用来校正直觉的,而不是用来与直觉为敌的。经济学不能反常识,经济学只能给常识以更系统更合理的解释和表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套书单,帮你建立各个领域的知识框架
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面对人工智能,人类有不被取代的六大优势 | 造就
思维导图 | 查理•芒格生平最爱的2个思维模型
心智模型:如何训练大脑以新的方式去思考?
思维方式2:多元思维——如何提高思考质量
世界顶级大佬们思考的秘密——思维模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