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疾病传变(二)
     ③腑与腑之间的传变:即发生在六腑之间的病位转移。由于六腑皆为空腔性器官,共同参与饮食物的受纳、传导、消化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并始终维持着虚实更替的动态变化。因此,若其中一腑发生病变,势必影响到其他腑,从而发生病位的传移。如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便闭不行,则可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见嗳气、恶心、呕吐等症;若胃中湿热蕴结,熏蒸于胆,致使胆汁外溢,则出现口苦、泛酸、黄疸等症。由此可见,任何一腑的气滞不通及其引起的气机上逆,均可破坏六腑整体“实而不能满”、“通而不宜滞”的生理特性,从而使病位在六腑间发生相应的转移。

    2.病性转化

    病性,即疾病的性质或属性。一切疾病及其各阶段的证候,其基本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四种。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随着致病因素、病理改变和机体的反应性的不断变化,疾病的性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疾病从其发生到结局,可能始终保持其发病时的原有属性,只发生程度的改变,也可能随着病程阶段或体质变异之不同,发生性质上的转化。这种疾病性质发生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和虚实转化两种形式。

    (1)寒热转化:是指疾病的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过程。疾病的寒热性质,是机体阴阳失调病机的集中反映,阴阳的偏盛偏衰,表现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等病理特点,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因此,寒热转化是由于病理过程中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所决定的。

    ①由寒化热:是指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来属寒,继而又转变成热性的病理变化。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分,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别,故疾病性质由寒化热亦可见两种形式:一是实寒证转为实热证,如伤于寒邪的太阳表寒证,疾病初起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表证不解,入里化热,出现壮热恶热、心烦口渴、汗出、脉洪大而数的阳明里热证。又如哮喘病,初起不发热、咳嗽、痰稀而白,继而转见发热、胸痛、咳嗽、痰黄黏稠,即提示病性已由寒化热。二是虚寒证转化为虚热证,如因阴阳互损病机所形成的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②由热转寒:系指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来属热,继而转变成寒性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的转化形式有三:一是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如病人因高热太甚,或救治不及时,在持续高热情况下,突然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亡阳暴脱之危证,此属急性转化;又如便血病人,初起血色鲜红,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一派实热之象,若日久不愈,血去正伤,阳气亦衰,则见血色暗淡或紫暗,脘腹隐痛,痛时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细无力,此属热性病证持久不愈,正气日损,逐步转化为虚寒证的渐变过程。二是实热证转化为实寒证,如风湿热邪痹阻肢体关节的热痹证,若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之品,热邪可从寒而化,热痹证也可转化为风寒湿邪痹阻的寒痹证。三是虚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如因阴阳互损病机所形成的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综上所述,寒热病性的转化伴随着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有突变的,也有渐变的。一般来说,外感病的病性转化较为迅速,内伤杂病的病性转化则较为缓慢。其病性寒热转化的一般规律为:阳盛阴虚体质,易化热、化燥;阴盛阳虚体质,则易化寒、化湿。受邪脏腑经络属阳者,多从阳化热、化燥;受邪脏腑经络属阴者,多从阴化寒、化湿。误治伤阳,则易化寒;误治耗阴,则易化热。大凡由寒化热,提示阳长阴消,正气尚强,阴病出阳,其证为顺;由热转寒,则为阴长阳消,正不胜邪,阳证转阴,其病为逆。因此,临床上可通过观察病性寒热转化来了解病人阴阳消长变化情况,判断某些病证的进退顺逆。

    (2)虚实转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实邪结聚,病证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疾病的虚实性质,取决于邪正的盛衰,由正邪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主次关系而决定。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所以,当正邪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达到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疾病的虚实性质也会发生根本的转变,或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

    ①由实转虚:是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实性病理变化,继而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的过程。多由于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正气耗损,或失治、误治等因素,使病程迁延,虽邪气已去,但正气耗伤所致。如肝火上炎的眩晕,日久火盛伤阴可转变为肝肾阴虚之证。又如外感火热之邪,病人大量出汗,加之火热之邪煎熬津液,则可由实热证转变为实热兼阴虚证,日久不愈可发展为阴虚证,若因阴阳互损进一步可转化为阴阳两虚证。

    ②因虚致实:是指疾病或病证本来是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继而转变为邪气盛较突出的虚实并存的病理变化的过程。多由于脏腑功能衰退,以致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从而产生气滞、水湿、痰饮、瘀血、积食等病理产物滞留体内,形成虚实错杂的病证,如脾虚而生湿酿痰,肾虚而水湿泛滥,气虚而血瘀、津停等。或因正虚抗邪无力而复感外邪,如肺肾两虚之哮喘,肺卫不固,复感风寒,哮喘复发,可见寒邪束表、痰涎壅肺的实证。这种因虚致实的转变,正虚依然存在,只是实性病机较为突出。当然,临床上也有由虚转实者,如外邪所致的暴虚,通过及时的抢救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在亡阳症状消失,疾病向愈的初期阶段,病人又会出现发热、面赤、呼吸咳喘有力、脉数有力等实热证的症状,即属于虚证转化为实证。不过这种由虚证转化为实证,不是病情的自然转归,而是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而达到的,是正气得以恢复,又有能力同病邪作斗争的表现。

    但一般情况下,疾病或病证的因虚致实,并不意味着正气来复,病情向愈,而只是提示病证性质由原来的单纯正虚,转化为正气虚与邪气盛并见的更为错综复杂的证型。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往往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致正气日衰,邪气益甚,使许多慢性病迁延发展乃至死亡。病性虚实的转化,往往与寒热转化兼见。如由虚致实,大多兼有由寒化热的趋势;而由实转虚,则往往和由热化寒同步出现。但它们之间互相兼见的情况仅仅提示实与热、寒与虚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并非寒一定对应虚,热必对应于实;也不能说由虚致实必然伴见由寒化热,由实转虚必然伴随由热化寒。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传变,它不仅决定疾病传变与否,而且还影响传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正盛邪衰,则传变缓慢或不发生传变,病易趋向痊愈;邪盛正衰,则传变迅速而病情趋于恶化;正邪俱盛,虽临床表现剧烈,但病情不易恶化;正邪俱衰,疾病传变较慢,易于稽留缠绵。可见,决定疾病传变的因素不外正邪两个方面,而正邪两个方面又常常受到地域、气候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正气的强弱则主要取决于体质和精神状态。

    1.病邪的性质

    邪气的种类和性质对疾病传变的影响,在外感疾病中表现尤其明显。如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其致病传变迅速,且多从上传下。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故其为病常稽留缠绵,并多从下传上。疠气致病传变迅猛,而且各种疠气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

    2.体质因素

    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其一是通过影响正气之强弱,从而参与决定发病、传变的迟速与预后。如素体强壮者,一般不易感邪发病,一旦感邪则发病急速,但传变较少,故病程也较短暂;素体虚弱者,则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势较缓,传变多而病程缠绵。其二是通过决定病情的“质化”而影响疾病的传变。所谓“质化”,即病情随体质特性而变化,也称为“从化”。如素体阳盛者,感邪多从阳化火,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转化。

    3.地域、气候因素

    地理环境和时令气候两者之间密切相关,并共同作用于人体及病邪双方,从而对疾病的传变发生影响。如同为湿热致病,居处地势高而干燥,或久旱少雨季节,病变多呈热重于湿,且易化热、化燥,耗伤阴液;而居处潮湿,或阴雨连绵季节,则病变多呈湿盛热微,湿重于热,易于伤气伤阳,而且,某些阳微湿盛患者还可转化为寒湿病证。

    4.生活因素

    情志、饮食、起居劳逸、房事等,对疾病的传变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以通过影响正气而干扰疾病的进程,也可直接作用于疾病进程以左右其传变。例如,患湿热之疾者,若过食酒酪肥甘,食滞化热,可助长邪势,阻碍疾病趋愈。内伤疾病患者不节房事,可促使疾病性质转化为虚证,或加快“久病及肾”的进程。各种疾病患者复受七情过度刺激,病情常可急速恶化。

    5.治疗得当与否

    及时正确的治疗,可阻断或逆转疾病的发展和恶化,至少可减缓传变之进程。反之,用药不当,或失治、误治,则或伤正或助邪,导致变证迭起,坏病丛生,促使疾病恶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热辨证
病性转化之寒热转化
八纲
病性辨证:辨阴证与阳证(附病性辨证简表)
八纲辨证
细说八纲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