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争鸣|社群被我们玩儿坏了么?

《社群被我们玩儿坏了么?》

文/老鬼

一、“失控”的编辑部


最近几天,由于628“众筹者归来”复盘转型大课的项目,“吴所不在”编辑部里天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撕逼和争吵,但团队工作效率却也出奇的高。讲师内训、场地联系、听课伙伴招募、报名流程、奖品赞助计划、现场验票流程、吴晓波频道沟通、正常推文编撰以及临时插播的项目案例分析和随时随地的头脑风暴……好像有无数件事情同时降临,但又都被一群小伙伴们逐个干净利索的一一解决掉。


终于有一天,著名的“死磕婉”小老虎同学在群里如此感叹到:


老虎说

“我们作为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编辑部,没有核心、没有领导、没有群主,但每个人的战斗力都远高于我们在常规组织中发挥的平均状态,而且内部有一种“自动补位”现象,不用监督,不用催促,完全自发自动。虽然我们经常有激烈的讨论、争吵、撕逼、民主投票、以及心平气和的讲道理甚至突如其来的卖萌撒娇,每个人都会用力感知其他同伴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充实提升自己,我们的团队简直太牛逼了!”


静下来想想,从组织形态来看,“吴所不在”的编辑部真的是一个处于“失控”状态的小社群组织,但无形中又好像存在这一种看不见的极其简单的规则让每个人的步调都能达到某种一致性。尽管“失控”,但整体效率要比任何一个常规的组织都要高的多,而且这个“失控组织”存在一个“合理的边界”,要最大化的发挥每一个人最擅长的优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探寻到这个“合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吴所不在”编辑部这样的“失控组织”,让我想到日本动漫《海贼王》中的海贼团,当然,也许我们认为海贼团是一个“团伙”而不是“社群”,但很多时候,很多海贼团就是一种“失控的组织”,自由、散漫、无视规则、随心所欲,但在紧要关头每个人都可以靠得住,都会站在自己最应该出现的位置,而且对“伙伴”完全信任,不用催促,完全自觉。


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看做李善友老师所提到的“自组织”社群形态。


发展成熟的社群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失控”的组织,就像凯文凯利所提到的“蜂群涌动”现象。


有时候我也在想,UBER团队算不算这样一种“失控”的组织?极小的运营团队,极高的工作效率,极强的运作能力,如果是的话,那这种“失控型社群”运行的驱动力究竟来自于哪里?


在规范可控的世界理,所有一切都是按照某种既定的规律运行,好像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看得见的守规矩的好榜样,小到公司机构,大到国家政权,都是可控的组织,而“失控型组织”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可见的运行规律,像一群野蜂四散飞舞,兴奋异常,但这种无序的飞舞却能给我们带来太多未知的惊喜和无限的可能。


变成一个“失控型社群”其实完全是我们的“无心之失”,作为一个互联网试验品,“吴所不在”公众号的发起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的自发行为,只是为了接上时代的轨,在身边朋友们都在大谈特谈“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我们能表现的没有落伍太多而已。


二、当我们聊互联网思维时,到底在聊什么


吴晓波老师告诉我们:

互联网+不是一场营销变革,而是一场生态革命。

李善友教授教导我们:

产品是入口、用户是资产,社群是商业模式。

但是,当我们讨论“转型”、“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等等这些看起来很时髦很新潮的一大批名词的时候,我们在说的到底是什么?

李善友教授给我们的答案是——社群。


对这一点,我深表认同。


但“社群”究竟是什么呢?

在李善友教授眼中,社群是一种颠覆式的“商业模式”——粉丝经济、圈层经济;


而他研究的社群,被他自己定义为“产品型社群”,他最喜欢引用的案例是“小米”及小米的社群“米粉”——以小米产品连接起来的社群组织,确实也是最典型的“产品型社群”;


而什么是商业模式呢?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商业竞争中的最高段位,关于商业模式的本质,有人用“连接”来解释,我再次深表认同——连接方式的改变,就是商业模式的改变;


而社群,就是改变我们连接方式的一种形态。


三、关于“社群”的起源


其实“社群”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从原始社会的“部落”,到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自然村落,都属于典型的“社群”。而我们今天所提的“网络社群”更多是对原有概念的全新延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比喻”——你看,这种新型互联网团伙多像之前“部落”那种社群组织啊?

(有人插嘴:那“联盟”呢? ——小明你给我出去!!)


说到“社群经济”,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是“罗胖”罗振宇用他的“罗辑思维”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网络社群发展的潮流,并对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做出了定义和探索性实践。也正是由于这种尝试的成功,导致了后面大量的效仿者出现,在这群效仿者之中,就包括我们的吴晓波老师和他的《吴晓波频道》。


其实在“罗辑思维”之前,有很多自媒体也可以称之为“社群”,只是这些在商业化道路上走的并不够明朗,比如一些新浪微博大V动辄上千万的粉丝圈,比如诸如一些越野自驾玩家、音响发烧玩家、超级机车玩家等聚集的专业兴趣论坛或QQ群结成的交流圈、比如汽车厂商或4S店组织的品牌车主俱乐部等等,但这种“社群”组织有自己各自的缺陷,因此在商业化道路上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商业模式的“连接”方式。


当然,有人说那些专业论坛不能算社群,顶多算社区,好吧,那我们就来看一下“社群”和“社区”的区别。


四、社群与社区有什么不同?


先回答一个问题:小米论坛算社区还是社群?

答案毋庸置疑,是社群。


那接着第二个问题:威锋网论坛算是社区还是社群?

当然同样很明显:社区。


那么,同样都是手机论坛,为什么一个是社群一个就是社区呢?

对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点来区分社群和社区,大家可以一一对照验证:



1、社群的基础是“熟人社交”,而社区的基础是“陌生人社交”。当然社区也可能会慢慢变成“熟人”之间的交往,但基础属性不会变,这是不同组织的进入机制决定的。


2、社群的特征是“心理认同”和“公众基因”,带有明显的“标签”,而这种心理认同和公众基因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而社区则一般不具备这些特征。


3、社群是相对封闭的,而社区是相对开放的。


4、社群是“自由、无视规则”的,而社区是遵守既有规范和运行规则的。


5、社群的成员关系比社区成员关系更密切,彼此间的交流互动更深入。

6、社群具备“自进化”和边界内的“自运行”,而社区则必须靠“版主、坛主”等管理员的主动引导来运行,且很难做到“自由进化”。



“进化”是社群组织的一大特色,关于进化的概念,李善友教授也讲过,但他讲的更多是“微观”意义上的进化,也就是一个组织“内部的进化”,在这里我想聊聊社群组织的“宏观进化”。


五、社群进化论


李善友教授的自组织进化理论中,几乎完全借鉴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进化三要点:竞争、反馈、选择。


在一个单独的社群组织内部,这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的通,但我们放在社群外部的宏观环境下看的时候,似乎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为无论是竞争、反馈还是选择的过程,都只能在一个组织的边界内进行,一旦越过这个边界,到了边界之外,无论是资源、环境、自然条件等都发生了变化,原本稀缺的资源不再稀缺了,原本恶劣的环境变得风和日丽了,那所谓的优胜劣汰和反馈选择机制就失去必要了,所谓的进化也就沦落为单纯的“数量增长”了。


关于社群组织的进化,我们同样尝试着归纳出三个核心原则: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1、“一个中心”,指的是社群边界内的“自然淘汰”原则。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达尔文传统进化论的理论精髓,保持适当的竞争机制,是社群组织“自进化”的基础,这一点李善友教授已经论证过,不多讲。


4.2、基本点之一:裂变。


首先我们要认同一个观点:社群价值是存在“边际效应”的,无论是成员讨论的话题量,还是社群价值产出,都存在一个“临界点”,而且任何一个社群组织的规模都存在这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不是李善友教授所讲到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个临界点,而是超过了这个临界点,这个社群的整体价值就越过了价值抛物线的顶端,开始往下走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就是“裂变”。


举个例子,比如吴晓波各地书友会、比如罗辑思维各地罗友会,比如小米分散全国各地的“小米之家”等等,都可以看做社群组织的裂变形式,包括“吴所不在”自媒体编辑部,目前也正在计划裂变到全国各地,让每个区域都形成一个独立的价值生产中心,以达到“吴所不在”整个社群组织的价值最大化。


上面这种裂变属于“同级裂变”,也就是“复制”,还有一种形式属于“升级裂变”,或者叫社群迭代,可以看做是社群裂变的高级形式。


举例说明可能会更直观一点。

众所周知,微商的商业模式也是社群经济的一种,那我们来虚构一个“微商”的案例来说明什么是“升级裂变”。



4.1.1 级用户群1.0版本:只要愿意购买10块钱产品就可以加入社群,加入之后可以得到ABC等等福利,一段时间后,我积累了10个初级用户群;

4.1.2 升级2.0版本:只要购买100块钱的产品,就可以加入,但是你进来之后能得到翻倍甚至更多的福利:ABCDEFG……,很显然,2.0社群的成员比1.0的购买力要强多了,但社群2.0的数量大概能凑满5个。

4.1.3 升级3.0版本:你要投资1000块成为我的代理商才可以加入,但是你除了能得到前面的福利之外,还可以跟我一起赚钱,这时候,成员不再只是你的用户,而且成了你的合作伙伴了,这时候社群3.0数量只有3个了;

4.1.4 升级4.0版本:门槛继续提高,我现在不但招代理商,还开始做微商城了,一万元认购微商城店铺,年回报率大概在30%,给你看得见的赚钱目标,此时你能得到的社群4.0组织只剩下1个了,算200人吧;

4.1.5 升级5.0版本:微商城店主还不够了,我还要搞线下体验店,完全特立独行的高逼格体验店哦,全国每个城市仅限两家,提供各种后台支持,门槛15万元,先到先得,具体收益看个人本事了,这样,你也许只能找到50个人,但要注意,进来的就都是小老板们了。

4.1.6 升级6.0版本:除了体验店,我又开新的实体综合商城了,每个省级中心城市一间,门槛200万元人们币,成为原始股东,各种收益一大堆摆给你,也许你只能找到15个,但这次加入的就不是一般的小老板,而是真正的商业玩家了。


需要注意的几点 微信ID: my-old-ghost

A、升级裂变的核心是筛选高价值成员,完成更高维度的价值生产和更高端的玩法;

B、更高版本的社群组织除了来自于原有低版本社群之外,也必须要有外部进入的通道。

C、我们裂变出新的社群版本来之后,老版本还是继续保留的,不能丢弃,因为他们各自都还有自己的价值存在,只是社群的层级和层级不同而已。

D、我们在做1.0和2.0的时候,也许压根就没想好后面的4.0和5.0要做什么呢。这就是进化的特点:不确定性、自然进化。前面基础打好了,后面才能水到渠成。

做微商社群玩到这个份上,是什么感觉?但这就是社群升级裂变的威力。当然,虚构的数字不用当真,但道理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4.3、基本点之二:聚变

这个聚变既是社群组织形式本身的聚变,而是社群能量的聚变,而且,这个“聚变”一般发生在“裂变”的前提下。


A、社群组织形式的聚变:

当社群裂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多个平行社群中某些特定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的社群组织,实现多维度价值交叉,比如源自“吴晓波各地书友会”的“吴晓波旅行大组”、“吴晓波金融大组”等全新社群形态,就是在“地域”维度之外找到一个全新的维度“旅行”或“金融”等共性,再加上“吴晓波书友”的基本心理维度,聚变成全新的社群,从而可以完成更加精准的价值输出。


B、社群能量的聚变:

通过裂变形成的平行社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合力完成一项单个社群难以完成的行为,比如公众号“吴所不在”的诞生,起源就是深圳、广州、东莞、兰州、沈阳等不同地区书友会成员联合创建的,而且在很短时间内,账号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一单地区的书友会公众号,并聚各地书友之力量酝酿发动了一场“来势汹汹”的“628,众筹者归来”的转型大课复盘活动。这是也单个书友会很难完成的壮举。


而且,在聚变形成的新社群中,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一点就是:失控。

当然,这个失控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失控,正如我们开头所说到的那个“失控的编辑部”。


如果你问

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会不会进入一种“失控”状态?

坦白说,我不知道。

但从理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能,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失控型组织”是有“合理边界”的,这个边界决定了他不可能无限变大。


也只有在这个界限之内,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认同,让社群的失控才不会失控。


如果你还问

社会上出现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社群经济理论,和各种各样的实验性社群组织,社群是不是已经被我们玩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零售行业下半场:圈层社交 会员制?
如何解释聚变和裂变?
从0到81个城市,吴晓波书友会是如何打造高粘性社群的?_unit有你
《裂变式创业:无边界组织的失控实践》
吴晓波频道——依托书友会建立私域流量
腾讯QQ大变革 将掀起社群经济革命-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