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骆宾王究竟逃亡何处终老何地?
小邝说事
2021-05-12 12:05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相传这首朗朗上口的五言诗,是骆宾王在7岁的时候即兴创作出来的。因此,他也被冠上了一个“神童”的称号。当时,世人都惊叹于他的才华与天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神童”,他之后的生活道路却是异常的坎坷。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骆宾王年少丧父,一生书剑飘沉沦下僚。尽管有用世之心,却始终不得志。因为他的性格比较耿直,敢说敢想,带着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所以往往同许多人搞不好关系,受到官场的排挤。所以他做小官,也是几次被罢官。他是有很高的声誉,但在政治上却是很不得志。他这个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公元678年,几经磨难的骆宾王,等到了一个抒发自己雄心壮志的好机会。那一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骆宾王调任长安主簿,又经人推荐,做了御史台侍御史。侍御史相当于是朝廷的检察官,虽然品级不是很高,但却十分重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期盼已久的升官机会,却给骆宾王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灾难。

上任仅仅几个月,骆宾王就严惩了一批贪腐的官员,没想到这里面却有不少是武则天的心腹之臣。听闻此事的武则天自然是勃然大怒,她安排自己的亲信找到骆宾王,希望他不要再生事端。这话也说得很明白了,换作一般人,估计再也不敢管这些事了。毕竟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贵为皇后了,可是骆宾王还真就不是一个一般人。

思来想去,骆宾王干出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没想到,骆宾王不但当面拒绝了武则天亲信的要求,还向朝廷奏本检举揭发了此事,引发朝野上下震动。一个六品小官,居然敢上书揭发皇后的恶行,这下可就彻底把武则天给得罪了。

随后,武则天买通了骆宾王身边的亲信,诬告他在担任长安主簿期间挪用公款。没有想到,自己的刚正不阿换来的却是这样一场阴谋的陷害,骆宾王就此时锒铛入狱。一心为国,却换来如此之下场。想到这里,骆宾王满腹的冤情,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乎,他提笔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一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既是对黑暗势力的控诉,也是对自己高尚品格的宣示。

本以为自己要老死于狱中了,可是没想到,事情却出现了意外的转机。原来,这段痛苦绝望的牢狱生涯,激发了骆宾王无比旺盛的创造力。他先后创造了《宪台出絷寒夜有怀》《萤火赋》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这些作品被骆宾王的朋友暗中带出监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少的有志之士纷纷进言,要求重审骆宾王贪污一案。最终,在一年之后,骆宾王获释出狱,这一年他已经62岁了。

经历了这一次的黑暗遭遇,骆宾王对官场彻底绝望了,他决定隐归乡野。可是谁知道,一场风暴正在向他席卷而来,他的人生轨迹也由此发生了巨变。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李显,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武则天大开杀戒,清除了不少李唐宗室元老,为自立称帝做起了准备。而武则天这一系列逆天改命的举动,激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很多人纷纷起兵讨伐她。

这年9月,开国元勋徐绩的孙子徐敬业,也在扬州起兵反叛。为了加大自己的影响力,徐敬业希望写一篇讨伐文书昭告天下,号召更多的能人义士加入自己的队伍。此时,他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骆宾王。在当时的文章中,他是有很高的声誉。

当时的骆宾王内心是波澜起伏,一方面,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那些痛苦的经历。另一方面,面对着大唐民不聊生的现状,他又于心不忍,几番纠结之下。悲愤交加的骆宾王拿起笔,写下了气势磅礴流传千古的《代李敬业讨武檄文》。他把内心的这种悲愤情绪,全部都在他那篇《讨武檄文》当中抒发出来。他政治上不得志才高运蹇,政治上不得志的总的爆发。

骆宾王也确实没有让徐敬业失望,这篇慷慨激昂的檄文,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短时间内集中十万军队,这篇檄文当中起了很大作用。“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檄文的前半段,列举了武则天的种种劣迹恶行。据说,武则天读到这里的时候,还镇定自若露出了嘲讽的微笑。然而,越往下读,她的神情凝重了起来,不时露出了慌张的神色。“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当看到这一句,武则天忍不住打断问道:这是谁写的?身边的人急忙答道:骆宾王。

原以为武则天会破口大骂,没想到她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这样的人才却使他流落不遇,实在是宰相的过错”。言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武则天对他的欣赏之情,可见骆宾王文章的功力。只可惜骆宾王再有才能,不过是个文人,又岂能抵挡得了30万大军凌厉的攻势。

兵败的那晚,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黑暗之中一把尖刀正伸向他们。原来,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早有反叛之心,当晚他带头造反,将徐敬业等25人斩杀。

司马光在《资质通鉴》里详细记述了这个悲剧的经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骆宾王的下落却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旧唐书》和《资质通鉴》都说骆宾王被诛杀,而《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的记载呢?难道在这不同的记载背后,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一时之间,围绕着骆宾王扬州兵败后的行踪,在史学界引起了热议。似乎没有人能够解开这一千古谜团,然而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认为这个题并非无解,他已经有线索了。那么,骆宾王的结局如何呢?

作为骆宾王的同宗后人,又是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骆祥发。他一直致力于解开这一谜团,经他研究,他认为骆宾王当时应该是活了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唐朝小说家张鷟,在他的《朝野佥载》当中写道:“王那相叛变,那是在徐敬业一行人停舟山畔的时候。因为事情来得突然,徐敬业一遭暗算,其他随行人员在混乱之中纷纷跳水逃生,这些人当中有的被淹死了,有的被杀死有的逃跑了”

张鷟是与骆宾王同时代的人,属于时人记时事,所记载的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就连《太平广记》《资质通鉴》等史书的编撰,都引用了不少里面的资料。从这点来看,张鷟关于此事的说法,可信度比较高。骆祥发认为张鷟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那就是骆宾王在这个万分危急的关头,他可能选择了投江。

洛祥发的推断,很快在唐朝的另一个人的记述当中得到了印证。在郗云卿所撰写的《骆宾王文集》原序中,曾明确表示骆宾王最终逃盾了。这个叫郗云卿的人,又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公元704年,武后患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就在此时,一些心怀唐室的朝臣便密谋政变。公元705年正月政变开始,宰相张柬之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控制玄武门,斩杀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俩。武后见势如此,于是就正令传位太子史称“中宗复辟”。

可是,刚刚复位的中宗并不开心,因为他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当中。一方面,武则天是自己的母亲,总不好去彻底否定她,所以她这个面子还是要考虑的。另外一方面,许多人是拥护他的,没有这许多人的拥护,他是恢复不了帝位,所以这方面他也要照顾。

所以他一登基以后,他就下诏把徐敬业的祖父李绩的坟墓重新给他恢复,派郗云卿去搜寻骆宾王诗文。表面上他没有宣布给骆宾王平反,实际上这是一种平反。

就这样,郗云卿奉命去寻找扬州事件的真相,尽管当时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了,他还是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所以他接触了这许多人当中,很多都是同骆宾王可能都是同时代的。他扬州兵败以后,许多人都是目击者,甚至是亲历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得到了骆宾王可能逃亡的信息。

随着研究的深入,骆祥发又有了一个惊人的意外发现。原来,在最开始的时候,郗云卿也认同了官方“伏诛”的说法,但是后来他又改变了看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骆宾王到底是不是逃亡了呢?

骆祥发在宋代藏书家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里找到答案,陈振孙在书中讲道:郗云卿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来有两个版本的序言,最早的版本,郗云卿认为骆宾王是被官方诛杀的。后来的版本,才改成了骆宾王逃跑了。

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序言,前一个十分简短,后一个则很长,而且有着十分详细地叙述。在骆祥发看来,郗云卿提出来这个观点,他原来是那个观点,现在改变了这个观点。中间这个改变,肯定会有些根据。因为他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他改变这个观点应当可信。

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让骆祥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郗云卿之所以否定官方“伏诛”的说法,一定是他在搜访骆宾王诗文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什么可靠的线索,因此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转而在书中明确提出骆宾王逃亡的这个观点。

但有专家却对骆祥发的这一看法,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为什么在官方的记载当中,却说骆宾王被杀了呢?从记载先后来说,《旧唐书》显然在郗云卿的书后面。为什么朝廷没有采用郗云卿的观点呢?对于这一点,骆祥发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即使朝廷里面,真的知道骆宾王没有被杀,那么朝廷里面也为了政治需要,也可能说明骆宾王被杀。因为骆宾王当时的那篇檄文引起全国轰动,响应的人很多。骆宾王已经杀掉了,这样的话可消除政治影响。

这个回答能解释得通,但是绝对算不上这么有利的说辞。想要证明骆宾王,当时确实逃走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他当时的去向。如果成功逃脱,他还要继续活下去,他就肯定会留下踪迹。如果找到了这些证据,那就可以说是板上钉钉铁证,还真让骆祥发找到一些线索。

一天晚上,初唐诗人宋之问在被贬至江南的路上,途经灵隐寺。看着月色下寂静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宋之问不禁诗兴大发,他脱口而出“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可是接下来后面一联,怎么都续不上来了,只能是苦苦徘徊,不断地重复这两句。不知不觉,他就走到了一个禅堂。突然,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这位少年深夜不眠,还在作诗”宋之问连忙抬头,只见一位虚眉皓目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这个时候,宋之问一想,僧侣之中也不乏诗中高手,不妨说出了一起参详参详。于是乎,他便把已作的两句读给老僧听。没想到老僧听罢立即说道,何不接这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听后又惊又喜,这老僧有才,于是很快就把全诗给作完了。第二天,宋之问反复吟诵自己这首诗,觉得老和尚赠的诗联,实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他便想继续找老僧切磋切磋,可没想到赶到禅堂一看,早已空寂无人。于是乎,宋之问找到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和尚,询问老僧的去向。可这个小和尚,就怎么都不肯说。最后,死缠烂打问了半天,小和尚才把嘴凑到宋之问的耳边,轻声告诉他,那就是骆宾王。今日一早,他又去到别处云游了。这便是骆祥发在晚唐著作《本事诗》里面,找到的一则记载。这则记载到底是否真实呢?骆祥发又做了这样的分析。

文中说道,宋之问是在被贬回江南的路上,夜游灵隐寺的。查阅史料,宋之问一生当中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其中,第二次被贬,也就是公元709年,他被贬到了越州,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如果说,他在灵隐寺碰到骆宾王,只能在这一次,这一次确实经过灵隐寺。也就是说,宋之问的确有夜游灵隐寺的经历。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有没有遇见到骆宾王就不能肯定了,只能说有机会有可能。骆宾王真的是逃过一劫,随后在灵隐寺出家为僧吗?

骆祥发再三推敲,发现了这个故事的矛盾之处。骆宾王和宋之问的父亲曾经一起共事,而他们两人也是朋友关系,在骆宾王的诗集当中,还保存有三首赠宋之问的诗。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应该还是好朋友的关系,怎么可能见了面却认不出来呢?

关于这个质疑,有人提出,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扬州兵败的事,骆宾王不好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宋之问其实本身有过一段不是很光彩的经历。宋之问第一次被贬到泷州,泷州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广西。那么他是逃回来了,一到那边就逃回来了,就住到洛阳一个朋友家里面。后来那个朋友同另外一个人说,准备诛杀武三思。那时候武则天死掉了,武三思还是掌权的。宋之问听到(这个),他觉得是很好一个机会,马上把自己的朋友出卖了。

这么看来,我们能不能这么推断,骆宾王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平日里都是稍作伪装,不以真面目示人。所以相隔多年,两个人再次相遇,宋之问一时之间也没有认出来。而当骆宾王发现来人是宋之问的时候,想到他卖友求荣的经历,猜想他有可能还会来找自己。于是乎,他因为害怕认出来,所以才选择出走,这这听上去很合理。但是骆祥发不这么认为。

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朝廷已经派郗云卿,去搜寻骆宾王的诗文。而且这个过程可能都已经结束了,对骆宾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平反了。他即使把自己真实姓名露出来,朝廷根本不会去问他。不便见面,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这个故事有着明显的漏洞,但真正让骆祥发推翻这个故事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里面一个小细节。当时骆宾王,如果真的在人世,他已经是九十岁了,当然可以称为老僧。老和尚是可以说的,说宋之问少年,这个是不成立的。宋之问是(公元675年)中进士,到那个时候,他至少也是大概也将近花甲六十岁了,那么总不好再叫他是少年。

灵隐续诗的种种矛盾之处,使人很难相信《本事诗》的记载是真实的。所以骆祥发认为骆宾王灵隐为僧的传说,应该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杜撰。那么扬州兵败后的骆宾王究竟去了哪里呢?很快,骆祥发又找到了新的线索。

公元1514年,在南通黄泥口,一个姓曹的农民正在这挖泥塘。已经挖了大半晌了,累了半天,曹某放下铁锹准备休息一会。就在此时,突然他看到自己脚下露出一块石碑。他轻轻拂去上面的泥土,墓碑上赫然写着“骆宾王之墓”几个大字。老农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座古墓。

他把棺盖慢慢撬开,没想到眼前的一幕,把他吓得是浑身乱抖。里面躺着一个穿着整齐的人,这就怪了。若真是骆宾王,几百年过去了,早应该化作一堆枯骨,而衣服也应该早就腐烂了。没等他多想,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农民擦了他眼睛,往里面一看,这个人又消失了,前后脚才不到一分钟时间。听上去不可思议,但这个确实真实记录在明人朱国祯叫作《湧幢小品》里的一个故事。

尽管听上去,有比较荒诞不经的色彩。但是骆祥华认为,这可能是一条有用的线索。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有一个叫李于涛的人,他说是他的祖先是徐敬业。他说他那个家谱里面,明明白白记在那里面。徐敬业兵败以后,徐敬业的儿子李絅,同骆宾王一起逃出来了。

李于涛自称是开国元勋徐绩的第三十七世孙,他在《和骆宾王遗墓诗引》当中指出。扬州兵败的时候,骆宾王和徐敬业的儿子李絅,一起逃出,隐身在邗江的白水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通一带的芦苇荡。逃出来以后,他没有讲到说他们见到骆宾王,到灵隐做和尚。他说在那里,辗转了一段时间以后,骆宾王死掉了。死掉以后,李絅给他买的棺材给他安葬。

李于涛在文章当中强调,这些事情都详细地记述在自家的家谱当中。而李于涛的家谱记载,和朱国祯的记述相吻合。看来骆宾王埋骨黄泥口,并不完全是一件捕风捉影的荒诞之事。很快,骆祥发在《通州直隶州志》里面,找到了进一步的佐证。其中这样写到:“骆宾王败匿邗之白水窝,即今之吕四场也,捕者求之不获,遂客死海上”。

这个通州是现在的南通,自水窝就是上面提到的白水荡。吕四场大概在南通的东边,河港很多的地方芦苇丛生,海边那些地方。骆宾王在那一带,逃亡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身体不是很好就死掉了,埋骨在那个地方。如果同李于涛家谱联系起来,黄泥口发现骆墓这个事情联系起来,那么地理位置是差不多的。那么骆宾王埋骨黄泥口,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1933年,自称骆宾王四十世孙的骆奉升。在他的《骆文忠公墓考》文集中,收集了从明朝一直到民国以来,历代探寻骆宾王墓迹的文章。其中,大多数人认为黄泥口发现的骆宾王墓,可以和李于涛的家谱相印证,应当是骆宾王的遗骨所在。

可惜的是,滔滔江水掩埋了历史的遗迹,黄泥口的骆宾王墓,已经无从寻找。而唯一能够证明的,只剩下李于涛的家谱。遗憾的是,并没有人见过这本家谱的真迹。因此,骆宾王究竟逃亡何处,终老何地,也就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我们只能说,他终迹南通的可能性最大。至于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只有期待将来更多的新发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讨伐武则天失败后,骆宾王神秘失踪,是被杀还是逃亡了?
骆宾王一生最闪耀的两句诗文, 一句感动天下, 另一句给了无耻诗人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骆宾王灵隐对妙句
唐诗故事:老僧赠诗
骆宾王:哥就是个传说
宋之问:品行不堪,却与贺知章齐名。灵隐寺巧遇扫地僧,竟是诗坛大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