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琐记》:琐而不碎,声声呐喊


《琐记》看似是鲁迅先生的个人回忆录,但每一部分都在个人事件背后,引出对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思考与批判。一篇看似由“琐事”堆叠而成的文章,其通篇的读后感受却是毫不“琐”而不碎,鲁迅先生抓住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最触动人的细节,呈现出了他眼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真实人性。

如果要论一论民国时期的奇男子,鲁迅先生比须算一个。他梳着根根直立的寸头,瘦弱的身躯却看上去都是力量。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事必定要“开骂”直戳痛处,让敌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有一年,鲁迅先生又有了看不惯的事,于是他写下了《琐记》,那么这次他是看不惯什么?又是这么“骂”的呢?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

一、《琐记》:鲁迅的不满和不能忍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的第八篇文章。1926年9月45岁的鲁迅先生接到厦门大学邀请,踏上自己南下教书的旅程,在厦大鲁迅倾尽自己所有,给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鲁迅先生的课也受到学生的高度欢迎和五星好评。但可惜的是鲁迅先生在这里却只待了四个月,就踏上了回程,因为他发现这里的空气和北京的空气是一样污浊的,这个空气指的并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空气,而是那里的氛围。在厦门鲁迅先生见识了知识分子圈子里的种种丑恶嘴脸,自然是像以往一样忍不了。所以他不仅扭头离开了这片乌烟瘴气,而且拿起笔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也正是怀着这种看不惯的心情,鲁迅先生写下了《琐记》。正如题目所展示的,这次鲁迅先生依旧十分巧妙地从自己小时候生活的经历中,选取了一个事件,以小见大不动声色却骂了个痛快。

《琐记》中鲁迅先生将时间背景选在自己家道中落以后,从这个时间点我们就能品出来,这文里必然饱含了世态炎凉。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出生在绍兴一个大户,家族庞大有房有地,还有又能种菜又能给孩子们玩的“百草园”。所以鲁迅从小,可以说是被宠着长大的,是一个十足的小少爷和闰土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到了1896年随着父亲的去世,鲁迅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家境日益艰难,最主要是随着家境的变化,他体味了各种人间冷暖,终于从原先的光鲜之后,品味出生活的另一面,那时的鲁迅只有十五岁,但他却迅速地成长了,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并前往南京求学,成为寻找“另一类”的人。但是怀揣着期待与梦想,来到南京之后,却领略了一番拨开梦想神秘面纱,看透人间真相的过程。

鲁迅绍兴故居: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

鲁迅看到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这样原先看上去“高大上”的学府,其内里所隐藏的种种弊端,更体会了求学的艰难。这样的乌烟瘴气,让十几岁的鲁迅心中怒火难平,他拿起笔批判所谓“洋务办学”背后的令人失望的“真相”,而这一切又直接与他二十多年后在厦门的经历发生了隔空呼应。一切的一切也就促成了又一篇战斗檄文《琐记》的诞生。

二、《琐记》:四个部分,根根带刺针针见血

《琐记》与《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三篇鲁迅先生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字,都是写于1926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这几十天里。《琐记》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二期。《琐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四部分都围绕回忆,第一部分回忆的主角,是原来和鲁迅住在同一台门中的衍太太。

从鲁迅的视角来看,他原先和衍太太的关系应该是十分亲近的。然而身为长辈的这位太太,却没有拿出长辈的温柔,更没有体现亲情的温度,而是一个面目可憎、心地险仄,专门讲别人坏话热衷于嚼舌根制造飞短流长的“传谣造谣”者,尤其以中伤别人为乐。这位妇女有别于其他妇女的淳朴、敦厚,是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的达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情商”那叫一个高。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无疑是腐败没落的上流社会所产生的狡诈的“学做幕友或商人”的典型人物之一。而鲁迅因为忍受不了这些卑劣、下作,于是踏上了去南京求学的路。

鲁迅《琐记》节选

第二部分所回忆的,就是鲁迅先生在南京读书时的情况。怀着满心志气的鲁迅先生,来到大名鼎鼎的南京水师学堂,却发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地方。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育目标,都显示出浓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特点,最可笑的一点是其教学内容,始终离不开封建主义旧教育的范畴。所以忍不了的鲁迅先生,从学校种种腐朽内幕出发,深刻揭示洋务运动这一听上去很“新”而根基却很“旧”的运动,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其不可避免局限性。

鲁迅先生回忆的是自己继续学习、走访,来到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眼见得这里维新变法潮流的激荡,以及学校里看新书的风气,对这样的氛围鲁迅心中是有些激动的,他不顾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指责,也加入了这股潮流之中,读了很多维新派所写的“新书”,特别是被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所震撼,并且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但在这些先进性进步意义之外,鲁迅也看到学校开办的本质,尤其是矿路学堂其本质是为了“求富”,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所以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实不仅严重向封建思想妥协,更是脱离实践,脱离群众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则在前面大段落的对各个阶段进行回忆以及评论之后,描写了一些鲁迅先生赴日学习前的琐事。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遗址:南京市鼓楼区下关中山北路346号

《琐记》看似是鲁迅先生的个人回忆录,但每一部分都在个人事件背后,引出对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思考与批判。同时这样一篇看似由“琐事”堆叠而成的文章,其通篇的读后感受却是毫不“琐”而不碎,鲁迅先生抓住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最触动人的细节,呈现出了他眼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真实人性。通过学堂的落后,展现出当时那个时代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可笑的氛围中,可笑的面貌。

矿路学堂遗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83号

而当他经历了那么多年,前往厦门,却又是见到了和当年十几岁时在南京学习时所见到的场景,此刻的鲁迅先生内心的无奈、叹息与悲愤,自然是可以预见和想象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从不肯低头与屈就的战士,他弃医从文渴望用文字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时代,他从不畏惧敌人的挑衅和威胁,只为了内心的声音、社会的进步而奔走呼号。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动人的鲁迅,一个从琐事的记忆中,发出为国为民的怒吼和正义之声的鲁迅。鲁迅,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但却饱含人间烟火和世间真情的真实的人。

参考资料:

  1.   《鲁迅《琐记》原文、注释和赏析》
  2.   《 鲁迅.朝花夕拾.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3》
  3.   《许寿裳编.鲁迅先生纪念集 鲁迅先生年谱: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初版:1-10
  4.   《孔范今 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
  5.   《 陈国恩.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 王莲:鲁迅翻译思想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01期》
  7.   《 刘琼.   鲁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文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 2006》
  8.   《 谭家斌.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鲁迅与屈原. 《 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 20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鲁迅的书法
鲁迅一生正直,却向我们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连小学生都信了!
鲁迅对中医误解过,也理解过,为何总有人抓住他的误解不放?
唤 醒----(鲁迅的《呐喊》)
嵌书名成联
鲁迅知识ABC|第四期 戎马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