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中宗李显为什么恩将仇报贬逐张柬之

  武周神龙元年(705),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从此政权又从武周回到了李唐,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此次事件史称“神龙革命”。

  这次政变是由张柬之等五人主持,身为最大受益者,按道理李显应该对五个老头心存感激,委以重任才对。张柬之等人忠于李唐,担着身家性命的干系革命,最终的下场却并不好。有人说是因为李显昏庸懦弱,有人认为是张柬之等人政治幼稚,其实,这两种认识非但错误,而且是错的离谱,但凡是作皇帝的哪个不是心机深沉之辈?能把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拉下马的大臣,会是政治幼稚吗?

  张柬之等五人的下场,其实是李显做出的政治妥协,牺牲而已。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仍苟延残喘,武氏家族势力在朝堂间仍不可小觑。尤其武三思官居辅政,位尊权重。李显从贬地回到洛阳重新作了皇太子,但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生存计,主动与武家之联姻,将一个女儿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另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晚年武则天做的最多的是调和武家与李家之间的矛盾,稀释仇恨,李显主动与武家搞好关系,让她很是满意。

  敬晖等大臣认为唐室中兴,应一不作、二不休,削去诸武王爵, 彻底清除武氏在朝中的势力。中宗“柔昏不断,又素畏太后, 且欲悦安之”,因此只同意降封一级, 武三思 “量减实封二百户”, 不久又尊武则天遗制复其所减。

  武三思自然明白张柬之等人的心思,对几人恨的要死,建议李显“外示优崇,实夺其权”,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封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剥夺了五人宰相之职。紧接着武三思又通过儿子、儿媳谮毁构诬张柬之、敬晖等人谋反。李显立即将五人尽数贬出朝堂:“……晖可崖州司马,柬之可新州司马,恕己可窦州司马,玄暐可白州司马……”

  不久,敬晖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中宗李显恩将仇报,急于做出藏弓烹狗之事,并不完全是出于武三思的怂恿,而是出于借机政治清洗,牢牢掌控朝局的目的。

  神龙革命后,张柬之五人因功拜相,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也因功封安国相王、镇国太平公主。而后,东宫旧人杨再思、祝钦明、韦安石、魏元忠、唐休璟等人也相继入相,李显这样做,明显是想在朝堂上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

  但要迅速树立君威,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李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从庐陵王到皇太子,再到皇帝,李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班底。张柬之等五人复辟有功,但并非他的亲信,如果听从几人建议清除武氏集团势力,可能在朝堂会形成五人独大的政治局面。基于此考虑,李显非但不会同意,反而会有意无间地利用武三思在朝堂间的影响力制衡张柬之等人。相王李旦表面谦逊让出了太子位,但他居朝多年,在朝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太平公主虽然是女流之辈,但表现出对权势异乎寻常的热情也令李显坐卧不安。借用武三思的力量,把有拥立之功的张柬之等人逐出朝堂,在最短时间内将东宫旧人安排在重要岗位上,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与李旦相比,武三思算是过去的人物,对皇权的威胁性远不及李旦。神龙年间长安大旱,武三思代武则天前往乾陵祈雨,果然大雨沛然,这样的异象令李显对母亲既惊且畏,武三思在宫中升御床与韦氏双陆, 中宗竟亲自为之点筹以为欢笑,其中既有对韦氏“誓不相禁忌”的一面, 也有对武三思姑息纵容的原因。李显的如意算盘是安插东宫旧僚到中枢,哪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第二年唐休璟就致仕,祝钦明被贬 ,李怀远去世,东宫僚属并没有形成一支有力的政治力量支撑。

  李显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借重武三思和妻子韦氏的后族力量巩固皇权。哪知事与愿违,韦后染指权力后,利欲熏心公然卖官鬻爵,祸乱朝纲,到最后索性毒死丈夫,想要依样葫芦学习武则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桓彦范传
逼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唐的五位功臣为何会被唐中宗舍弃?
列传第四十一
敬晖生平简介
韦后乱政是什么回事?唐朝多女人乱政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