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初称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扩建,改称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唐开成元年(836年)毁于山洪。 [4]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分布面积约42.4万平方米,遗址内现存宫城、城墙、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砌水井、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及“万年宫铭”碑等遗迹。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时期皇家宫苑的形制、规划、建筑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 
1996年12月19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历史沿革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颁诏在岐州之北营造仁寿宫,任命左仆射杨素为总监、宇文恺检校将作大匠,主持规划设计工作;封德彝为土木监,主管施工事务。至开皇十五年(595年)三月,仁寿宫宣告竣工。隋文帝先后6次来仁寿宫避暑,并最终死于此宫。隋亡之后,仁寿宫也随之废弃。 [4] 
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暑养病,诏令以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增筑禁苑、武库、官署,并改名为九成官。唐太宗本人前后5次驻跸九成宫。唐高宗即位后,前后8次驻跸九成宫,并曾于“永徽二年(651)九月八日,改九成宫为万年宫,至乾封二年(667)二月十日,改为九成官”。高宗之后,武则天久居东都洛阳,玄宗又在骊山扩建了温泉宫,九成宫遂闲置起来。“安史之乱”以后,九成宫虽然仍有官员看守,但已逐渐荒芜,并于开成元年(836年)毁于山洪。唐亡后,九成宫被毁,成为一片废墟。 [4] 
1978—198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多次勘探、发掘,基本探明了其布局。 [3]  [4] 
1990—1994年。发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宫殿遗址,即九成宫第37号宫殿遗址。 [3]  [4] 
2019年4月—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一工作队配合九成宫文化广场规划项目,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实际发掘约2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 [5]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遗址特点

遗址综述

仁寿宫坐落在杜水北岸,北依碧城山,南对石白山,东有童山,西邻凤凰山。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九成宫的宫城范围:“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武库、官寺等。”地势西高东低,天台山被围在宫城之内。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的残迹,内城是宫城,范围在山谷较平坦的地带。外围城墙,即文献所谓的缭墙,范围较广,包括了周围的山地。宫城内为朝寝宫殿、武库、官寺衙署,宫城之外围墙以内的范围是禁苑。宫城城墙遗存很少,经过考古勘探,仅发现了北宫墙的西段和东宫墙的中段。
经过复原研究,宫城区是沿杜水北岸东西500多米长的较为平坦的地带进行布局的。杜水沿南部堡子山东流,南宫墙即沿杜水北岸修建;北宫墙在北部碧城山下;西宫墙沿由北向南流的马坊河东岸,也就是当时人工湖“西海”的东岸;东墙保存了一段长129.5米、宽9米的墙基。勘探表明,隋时的城墙有包砖,沿城墙根有用青石砌筑的排水沟,沟底宽0.43米、口宽0.51米、深0.58米。沟口两边用青砖铺砌,修饰得很整齐。实测城东西长1030米,推测南北宽约300米,这样,城墙约合5里多,与文献所载“千八百步”基本相合。宫城南面正门为永光门,据《唐会要》卷三十记载: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幸万年宫,亲制《万年宫铭并序》700余字,群臣请刊石,建于永光门外。但永光门现已无迹可寻。宫城的北门,称为玄武门。据考古勘探,在北宫墙的西端已经发现门址,但由修筑公路被破坏殆尽,仅残存部分路土、路面铺石等。
宫城外围有围墙围起来的禁苑,围墙沿宫城周围山峦的分水岭修建,把制高点围进来,以防止俯瞰宫城和禁苑,同时设置禁卫军,以保卫安全。围墙范围,南北墙之间的距离1900余米,南部的东西宽1700余米,周长约6000米。北面山,上的围墙经过发掘,墙基深0.8米、宽8.3米,残存在隋唐地面以上约1.5米,东面围墙残高0.6—0.3米。
已经发掘的位于围墙的一座北门,门墩台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96米、南北宽1.7米,残高约1.6米。墩台为夯土版筑,表面包砖,为磨砖对缝做法,非常工整。墩台中间的门道宽3.76米,门道无砖石铺装,发掘所见为被火烧成红黑色的路土。门道局部破坏,两侧有条石地袱,地楸在每个排叉柱位向门道壁一侧突出一个础形。地楸宽0.2米,础形部分宽0.35米,加宽部分长0.55米。每一个础位中间有一个排叉柱的柱脚榫的卯眼。卯眼长0.12米、宽0.09米、深0.08—0.1米。西侧残存6个,东侧残存5个,推测原来每侧各7个。从柱脚榫的卯眼来看,除门道正中门限两侧的排叉柱的柱础为垂直外,其余各柱均向中间倾斜。门道中间有一条石门限,门限高0.33米、厚0.25米,门限两端各有一个立颊的长方形卯眼,卯眼长0.27米、宽0.17米、深0.075米。门限两端各下压有门砧石,长1.3米、宽0.45米、高0.4米。门道两壁的做法是:城门墩台的清水磨砖壁面拐至门道口第—根排叉柱,各排叉柱之间的壁面则改为混水壁面,即在砖壁上涂抹白灰,厚15厘米,局部经过维修,有3层灰面。粉白的柱间壁墙根处,涂有0.2米宽的赭红色踢脚线。在门内东、西两侧发现门卫值房遗迹。由于条件限制,只发掘了西侧值房的局部。发现夯土台基和一排4个柱础石,柱础方0.4米、厚0.2米,础面中心有一圆形卯眼。可以推测,左右对称的值房大约各为3间。 [4] 

1号殿址

1号殿址,即仁寿殿,位于天台山上,实际上是以天台山为基座的一座宫殿。天台山底盘为不规则方形,南部宽150余米,北部宽110余米,南北长150米。通过考古发掘得知,主体殿堂遗址破坏严重,仅剩下黄土夯筑的台基,柱础及地面铺砖等已无存。台基周围还残留少量包砖的台壁和砖墁散水。遗址最下层的夯土台基筑在原生土上,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1米,南面已被破坏成断崖,南北宽度仅存15.2米,高1.2米。在这层夯土台基之上再筑台基,外围以磨砖对缝包壁。上层台基东西总长29.7米、南北残宽13米,周围有宽1.04米的散水。散水的做法是下层铺衬长方形砖,表层铺砌素面方砖3排,为磨砖对缝砌法,边缘再平砌两行条形黑亮的青棍砖。按照台基宽度计算,殿面阔7间,估计进深4间。 [4] 

4号殿址

4号殿遗址(4张)
4号殿址,位处九成宫遗址的西南隅,东北距天台山脚30米,已揭露出来的部分仅是殿基的西半部。发掘表明:4号殿址坐北朝南,方向为354°。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体有所增高抬升,外围且有增建和扩建。殿体由殿阶基、西慢道、殿面础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构成。因4号殿是依托天台山南面阶梯台地而建,殿北地平比南面要高。以西慢道北侧为界,殿基台南部外突凸,散水面低于殿北散水约3米。 [5] 
殿基主体现揭露东西最长27米、南北宽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从建筑构材、夯土层理和殿西、南两面破损裸露的断茬等观察分析,4号殿基明显可分隋唐两期,其中唐代部分叠压在隋代的之上。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石材为当地所产的麻绿色砂岩。同类石材皆切割整齐划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体现了工程的严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绕殿西、殿南台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层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相间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层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外表皆以隐地起突和线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缛的缠枝唐草纹图案,由严谨对称的叶蔓为构图单元,上下或左右相连,线条流畅活泼,规整而不显单调。因唐代增建部分的包蔽和叠压,隋代西慢道北侧、殿基台壁以及殿面柱网布局等结构暂不明确。 [5] 
4号殿唐代增建部分,包括垫高抬升的基台、殿面、西慢道,慢道西端往西、南、北三面皆出有平台,其中平台南北东侧皆以砖包砌,显示殿西或有相关配属建筑。 [5] 

7号殿址

7号殿址,位于天台山以东140余米处,现状为高8米多的近方形的大土台,当地人称“梳妆台”。经过考古钻探得知,殿基东西长69米,南北宽58米,残存的夯土台基高出现代地面约7米,由唐代地面至现状残高达16米。推测可能是独孤皇后居住的永安殿。 [4] 

37号殿址

37号殿址,位于宫城的中部偏东,距离7号殿址120米,坐北朝南。殿基基本保存完整,四面全用石材包砌,部分构件,上雕刻精美纹饰。殿基上现存46个(原有48个)青石柱础,柱础底1米见方,都是覆盆式,显露处打磨光滑。东西面阔9间,南北进深6间。宫殿南北当心间都有门,门宽3.48米,其余各间都是墙或槛墙半窗。大部分柱础都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之上,因此殿基的柱网分布十分清楚。台基四周以青石板包砌,台基东西长42.62米、南北宽31.72米,高出石板散水1.09米。台基四周的散水也以石板砌筑而成,石板宽0.7米,外镶宽0.2米的条石边,总宽度在0.9米。转角散水石和散水镶边石起棱以及对接工艺水准极高。此殿设置有左右阶(踏步),宽4.4米、南北长3.5米,每级踏面宽0.35米、促面高0.11米,复原共有10级。 [4] 

遗址井亭

井亭,为隋代所建。在唐太宗发现醴泉之后,该井被填埋不用。发掘时发现井内填土纯净,应当是有计划废弃的。井台为石造,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5.63米,周围有宽0.92米的散水,全部石面为6.55米见方。正中的圆形井口是用两块长1.9米、宽0.95米、厚0.2米的大石板刻凿成半圆,然后对接而成。围绕井口凿成下凹1厘米的八瓣折线花瓣图案,凹下去的花瓣图案处理成剁斧麻面,并涂以赭红色漆。井体为直径1米的砖砌圆简形,发掘至4米余即见水,至8米处井底出水极旺,水质清澈,可以饮用。井口四角有4个精致的覆盆柱础,方座0.58米见方,顶面直径0.26米,中央的圆形卯眼直径0.14米。 [4] 

文物遗存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有柱础、石块、残砖、瓦及两尊土阙的遗迹。九龙殿东西两面的山崖壁上可见当日建筑的夯土层、石柱础等痕迹。殿下平地,有一18平方米的夯筑土台,名梳妆台。西面有唐代福昌院,又名天山寺。寺北山坡上有贞观六年所立的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和唐高宗撰“万年宫铭”,遗址内发现唐代石砌水井,井台呈长方形,刻有花纹图案。还发现有石水渠、城门等遗迹。 [3]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历史文化

编辑 播报
相关记载
据《资治通鉴》卷一七八记载:“夷山湮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顿颠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仁寿宫建成伊始,隋文帝立即携皇后来此避暑,见制度壮丽,大怒日:“杨素殚民力为离宫,为吾结怨天下!”但由于独孤皇后很喜欢这座离宫,文帝也转怒为喜,并赏赐了杨素。 [4] 

文物价值

2019年4月—2020年8月的发掘是时隔25年后重启九成宫遗址考古的一项重要举措,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殿周四围堆积和晚期遗迹对了解认识九成宫的形制布局、历史沿革和废弃变迁等过程提供了确切的信息;隋代殿基部分周匝各类石构材体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当中的压栏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缠枝忍冬纹,枝条屈曲缠绕,叶瓣典雅华美,这些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中所罕见,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作制度的流变,为研究同时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4号殿基夯土中所夹杂的卵石层、暗柱等技法为考察隋唐高台式建筑技术提供了素材。 [6] 

保护措施

1957年5月31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为:重点保护区,东至麟中操场,北至镇头村北山根,西至北马坊河东岸,南至街南东西横贯的大土垅;一般保护区,北至镇头村北山根,东至山神沟口,南至杜水河北岸,西至北马坊河东岸;建设控制地带,北至碧城山顶,东至石嘴子,南至堡子山顶、官坪、栗川村口,西至凤凰山顶、滴水崖西侧、史家原。 [3] 
1996年12月19日,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参考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都西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精品文物
唐代九成宫考古:“粉壁涂泥”见证唐太宗力戒豪奢
时隔二十五年后九成宫遗址考古重启 发现重要学术价值
契丹辽文化中渤海因素的考古学观察
汉长安城北宫遗址发现西汉时安置被废帝后的宫城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台基、踏道、栏杆、铺地,考研中建史最后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