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史之绝响:《祭侄文稿》的背后,蕴含天下文人的“威武不屈”


文藏书画2020-01-15 13:57

翻开中国文人的历史,往往出名的不是那些官运亨通的人,反而是仕途不顺、怀才不遇者,以文人、艺术家之名流传千古,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是一例。
颜真卿这个硬颈之士留下的《祭侄文稿》,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侄子颜季明的硬颈精神与其神似,勇敢迎战叛乱者。为侄写下的吊文,是颜真卿目前仅存于世的真迹,因此当然是台北故宫的至宝。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麻纸本
《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约50岁时所书的《祭侄文稿》与晋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书于公元353年作者约50岁时)、宋代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书于公元1082年作者约45岁时)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
《祭侄文稿》翻译成白话,意思如下:“父亲死了,儿子也死了,好像鸟巢从树上被打落,鸟蛋也都摔破。老天对于这场灾祸难道毫无悔恨?是谁造成这场灾难?想到你遭到这样的残害,就是用一百条命也赎不回你的肉身。呜呼哀哉。”
要求“天”反省,似乎等同于要皇帝反省,换言之,如同批判了皇帝。颜真卿写下此文时,大概对于之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已有觉悟。颜真卿在《祭侄文稿》写到“国之将倾”,此时正是公元758年,安禄山自称皇帝,唐代正走向倾覆,在一百五十年后灭亡。可惜的是,天,并没有反省。
生活在盛唐的颜真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就没有这篇《祭侄文稿》。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带给人们无穷的苦难,颜真卿家族也在所难免。为了纪念惨死的侄子,颜真卿奋笔疾书,把满腔的悲愤融于方寸之纸,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佳作《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展出 网络图片
我们面对这幅情感真挚、凝结着深仇大恨的泣血之作,仿佛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痛,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深情地自言自语倾诉,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颜真卿自己也永远不可复制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唐颜真卿晚年代表作《颜勤礼碑》拓本
有了《祭侄文稿》,我们理解颜真卿的书法,了解、阐述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更容易了。
历代书法家早就有公允之论,对于颜真卿一生的书法成就,他们认为颜真卿:
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如果有什么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代表颜真卿一生的艺术成就的话,那就是《祭侄文稿》了。
颜鲁公祠 颜真卿纪念馆第二展厅(祠堂进入口后第一间)
所以《祭侄文稿》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才是这样的震古烁今,因为它代表的是颜氏兄弟在那个乱世中,大多数人望风而降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威武不能屈”,每个字中传递的更是中华文化中读书人最崇尚的气节。颜真卿即兴而就,不可再现,造就了这一书法史上的绝响。
内容整编自:郑朝辉《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艺术品鉴2019年10月号。感谢《艺术品鉴》及作者提供资料,如有疑问请私信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一能比肩王羲之的,当属他,三幅碑帖奠定他书法史地位
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一腔悲怆融入一...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为什么是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什么?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名帖精讲】“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书法技法讲解
颜真卿何以超越了王羲之  汤哲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