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索 |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

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两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然而对老子出关之后的事只字未提,嘎然而止。这就留下两个疑问:老子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又干什么去了?前提是还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就是老子出的“关”,是不是函谷关?

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

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最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

理由是:

1,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2,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着《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3,“强老子'着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

东晋葛洪着《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着《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

这说明老子“至关”着《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二、老子出关后去了哪里?

《后汉书》记载,老子出关后“西入夷狄”。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员襄楷给汉桓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老子为何“西入夷狄”?

历史记载,甘肃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发祥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称;也存有大禹治水导流的“流沙”圣迹。

春秋末期“道崩礼坏”时代,“礼失求诸于野”,“西入夷狄”是他寻访“大道”所存的理想所在。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区。春秋时把边境居民统称为夷狄,居住在西北边境的又称西戎或夷狄。具体所指诸侯国秦的西边是夷狄,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带。

清人王国维着的《秦都邑考》说:“秦人祖先,起源于戎狄”。

自春秋至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是一直视秦国为戎狄。“戎狄”是秦人先祖的领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礼县一带。

老子在散关结识了关令临洮人尹喜,知其是“夷狄”人氏,老子要在人地两生之地西游,很需要当地人做向导。一向仰慕老子的尹喜,对甘肃人熟地熟,为老子做向导,可以随时向老子学习,于是,尹喜放弃了官位,伴老子西游。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还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庄子·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老子升仙台

这说明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据了解,老子在临洮得道“飞升”后,当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东汉以来道教香火在临洮一直旺盛。

如今,仅临洮县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

两千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子“飞升”这一天,临洮民间都要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

老子的后代在临洮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皇帝高官辈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瑶、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的归宿
刘辉|问道:老子西出何关?出关后,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西出函谷关去向何处? 有学者探寻出路线, 老子于次地“飞升”
西出函谷关——老子不知所终之谜
紫气东来
老子出关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