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西走廊狭长地带为何如此重要?它是接近草原文化还是农耕文化?

河西走廊狭长地带为何如此重要?它是接近草原文化还是农耕文化?

2017-09-06 19:39 来源:华夏人文历史

纪元前二世纪前半,北方草原强大游牧国家匈奴正当黄金时代,鄂尔多斯以北与以西控制在匈奴手中的形势,使汉朝四个方位中,两个方位已被匈奴大包围窒息

西汉初期控制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匈奴帝国

汉朝为图解除从北方与西方交加而至的压力,纪元前二世纪后半与匈奴冲突尖锐化阶段,乃有所谓 “通西域” 的西方事业开展。 而汉朝西方事业,纪元前121年军事胜利与河西走廊主权转移又是其序幕揭开,著名的河西四郡由此为汉朝所开辟

这四个郡并非同时成立,一般认为武威酒泉两郡同系纪元前121年设置,张掖敦煌则十年后的纪元前111年各自原设两郡所增置。

西汉夺取河西走廊

河西归入汉族中国领土以前,原被划出黄河河湾原始汉族居住范围,与秦朝西长城界线以外,而系游牧民族生活圈,匈奴兴起时并为右部领土一部分。

河西在匈奴的新疆支配战略价值上,并非绝对,匈奴进出塔里木盆地,大门向来设在从准噶尔盆地通过天山山脉南北孔道的车师或吐鲁番,与河西走廊无关

但河西对汉朝的意义便不同了,其直通塔里木盆地马蹄形东面缺口的形势,使汉朝必须依此走廊,才能连接新疆, 也必先夺得河西走廊, 汉朝才能与匈奴共争新疆。所以, 河西与汉朝 “西域经营” 非只存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且便是先决条件

河西走廊地形图

河西地区范围,大体便是今日甘肃省南以祁连山脉或当时所称的“南山”与青海为界, 而毗连柴达木盆地; 北沿蒙古高原边缘, 则一系列包含焉支山在内当时统称“北山” 的山系。 南北山平行, 介乎中间一片海拔千公尺的狭长形土地,便是河西。 河西 “走廊” 形势与其名词由来, 亦即因南北高耸并行的祁连、焉支两山脉而得。

河西走廊不属西域范围,地理条件类似沃洲而非沃洲,为其特征。 这个狭长地区,气候相当干燥, 全年雨量不超过一百公厘, 农耕因此如同沃洲的不能仰靠雨泽,而必须专赖高度技术的灌溉

水的来源也如同塔里木盆地系为山岭积雪,由祁连山雪水滋润走廊内农田,并且, 灌溉耕作土地又非广大开阔, 一片片农地与农地间,往往被些不能耕作的瘠土所分隔,这些现象都近似乎新疆沃洲

但瘠土究竟不同于沙漠,仍有其利用价值,便是转变为牛、 羊、 马的放牧活动,这个地区中, 游牧因此与农业同等发达, 而以 “凉州之畜饶天下”驰名。

东汉中后期的凉州

也惟其如此,河西实际是个平野—沃洲—草原混合性格的地带, 与之性格相同的地理范围,从敦煌以西走向罗布诺尔,转北连接天山山脉东端的哈密,再向东折回宁夏居延海而沿今日长城线一带都是,河西则其中心地区

河西这种地理特征,注定了与真正草原或沃洲不同的历史际遇,草原拒绝与汉族环境结合,沃洲可以与汉族中国维持某一程度的联系,河西走廊与黄河流域间,却是向心因素强过了离心。分隔或切断各个农耕地仅是瘠土而非沙漠,交通上并未妨碍与黄河河湾农业地区的连接,也不足以阻止汉人移入

所以,自纪元前二世纪后半河西归属汉朝之后,其确定立于统一的汉族中国范畴,以及扩大汉族生活区的趋向,从未变更。 只是, 走廊另一端连接新疆的地

理位置,却又注定垂久形成新疆沃洲与汉族中国间,无论通商抑东西文化交流,或者政治与军事,都具有其桥梁作用

焉支山除了盛产美女,还盛产胭脂的原料——红蓝花。匈奴人的歌中唱道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河西之为汉族中国与新疆连接点的形势,汉朝 “一” 字并列四郡之东,陇西郡以北,黄河南岸今日甘肃省会兰州地区,在战略地理上便与河西四郡为不可分。这个地区原沿秦朝西长城线内侧直属领土的边缘部分,再以外便是游牧化诸民族聚居地,以及羌族三大分支氐、羌、 月氏的三角交汇中心

今日,兰州与其西湟中—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 青海高原、 甘松高原一带, 仍是汉、回、 蒙、 藏四个系统民族杂居之区。 从兰州向北, 可通过河西走廊直入草原,向南, 又以锁钥形势开启大西南地区之门, 所以虽至今日核子时代, 这个地区仍有其地略上重大价值,乃是战略决胜地带。

二千年前, 汉朝政府便已认清其“介戎羌之间, 居咽喉之地” 的地位, 所以当河西设郡四十年, 以及攻占羌人根据地湟中三十年之后,武帝次一代昭帝始元六年(纪元前 81年),兰州继河西四郡而开辟金城郡,从此,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河西四郡,也因金城郡的加入而增列为河西五郡

河西五郡

金城郡作用, 一方面固基于执行羌人政策的需要,另一方面, 便又在于支援四郡西进, 纳入为 “西域经营”事业的一个环节。于是, 西域都护府乃区域统制中心, 四郡是前进基地, 金城郡又是后勤补给大本营, 汉朝与西域结合的战略体系完整性确立, 大西北攻势防御形势深一层稳固。

与河西走廊之与新疆的联系形势相反走廊西北, 介于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间的吐鲁番盆地,向为历史上西域或地理上新疆的一部分,也与塔里木盆地地理性格、历史发展不可分,却并非塔里木盆地范畴,而须独立划出, 自行区别为一个特异的小盆地。

这个小盆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天山山脉南麓,东西长约十二公里,南北幅度当其半,乃是一处深达海面下250米左右的凹形大洼地,所以有 “亚洲之井” 的形容。

吐鲁番是我国海拔最低的盆地,世界上仅次于约旦的死海。它的四周都是山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海拔5000多米的博格达山,冰峰皑皑,巍峨壮观。在群山环抱中,形成了一个长条行的深陷洼地。

“亚洲之井”自天山中部走向东南,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南、 北被天山主脉与库鲁克山包围, 而东部开朗的形势, 又与其东哈密地区结合,共同形成今日新疆内,除塔里木盆地与准噶木盆地之外的第三盆地,地理学上无妨称为“东天山盆地”,或者, 依吐鲁番与哈密之名而谓 “吐鲁番—哈密盆地”。

吐鲁番的历史名词,前期是车师前部,后期为高昌, 哈密则历史上的伊吾。再向东, 便已连接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畅通后的汉朝势力西进,即以吐鲁番屯田与哈密屯田为出发点,特别至后汉时代或二世纪后,敦煌—哈密—吐鲁番已广范围结成一体

《后汉书》西域传对此曾有明晰指示:“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 涉鄯善, 北通伊吾千余里,自伊吾北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满城五百里,此西域之门户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伊吾地宜五谷、 桑、 麻、 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 故汉常与匈奴争车师、 伊吾, 以制西域焉。”

从《后汉书》 如上说明, 又堪注意, 一条自敦煌北上, 经伊吾、 车师通往西方的新国际大道,所谓 “新北道”, 已随天山盆地屯田而形成, 初期经由楼兰的南、北道交通线价值相对衰减。新北道重要性愈益增加,到七世纪, 终成为唐朝新疆支配的轴心,以及西域北道主线

东天山盆地两大中心,哈密重要性因立于敦煌—吐鲁番中间位置而显著。吐鲁番则非惟其大洼地的独特地理形态,并且 “车师田肥美” 的特质, 早在匈奴支配时代便已闻名,转移为汉族中国统治后,由汉族指导凿井引取地下水的灌溉法,又以这个地区最为发达。

西汉西域形势图

至南北朝时代, 高昌国替代车师国, 产业隆盛达最高境地,《魏书》 高昌传谓: “气候温暖, 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 多五果, 又饶漆。 有草名羊刺, 其上生蜜而味甚佳。 引水溉田。 出赤盐,其味甚美。 复有白盐, 其形如玉, 高昌人取以为枕, 贡之中国。 多蒲萄酒。”

《梁书》 诸夷传也说高昌国: “寒暑与益州 (四川) 相似。 备值九谷, 人多噉麨及羊牛肉。出良马、 蒲陶酒、 石盐。 多草木、 草实如蠒, 蠒中丝如细纑,名为白叠子, 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 交市用焉。”

其中, 蚕丝、漆、蜜、 岩盐、 葡萄酒, 均为特产品, 因之建立贸易网的广大也可获得深刻印象。特堪注目, 则作为输出大宗, 所谓 “交市用焉” 的 “白叠子”, 以今日名词言,便是棉花中国原不产棉, 从来史无所见, 六世纪初吐鲁番产棉的记录,当是有关中国棉花的最早报导

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在新疆吐鲁番市东约40余公里的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汉称高昌壁、高昌垒,两汉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

高昌王国的跃进与其富庶,所具重大意义, 乃在建国背景迥然不同于新疆五大国,而系另一类以汉族统治为特征的国家。汉朝以来,吐鲁番屯田原即汉族新疆统制最大基地戊己校尉也是都护体系中规模最大与最重要的一个屯田设施项目,以后移民不断到达,结局便出现了这副全新面貌,而以汉族为统治之体的王国。

高昌国成立, 因此可谓汉族辛勤培殖吐鲁番盆地的直接后果, 以及河西走廊—东天山盆地携手的最大业绩

然而,高昌国存在于新疆地理范畴中,历史路线同样不能视五大国为例外,从立国到七世纪与其余诸国共同统一于唐朝世界帝国以前,受的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外力控制。之后, 累积灌输的汉族文化, 也与新疆其余诸国文化同被突厥系迁移浪潮所冲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植棉史浅考
丁和|《德藏新疆壁画》系列赏析(四十七):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号、第14号窟
吐鲁番游记
最后的匈奴人国家:北凉王国千里跃进大沙漠 征服吐鲁番盆地
312国道斜穿我国东西,经过哪些省市?
哈密,明朝的最后一滴眼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