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红山玉器纵横谈之十一
近期,市场上出现很多玉表布满黑色自然花簇纹的高仿红山玉品,有各种造型。

  黑点似花瓣,密集为团簇状,花点大多沿着沁纹扩展,簇拥在深色条纹的两侧,颇似串状花枝。自然,美观,赏家喜爱,易误为真品。具有此种花簇点状的高仿红山玉品的玉料有两种:一种花簇状沁点为老玉料皮壳上的原始沁状,另一种为玉材本身自然形成而融于玉质之内的纹理。

  有花簇状纹理的高仿红山玉器,有如下特征:

  1. 所有的花簇与深色条纹,其边缘比较模糊,颜色比较浅淡。

  2. 所有颜色未有凝聚状态,未有自表及里的侵蚀迹象。

  3.花簇的玉表,光平,细腻,未有自然沁凹(沁坑、沁孔、沁沟)。即使有坑凹,均有当代工具的痕迹。

  4.玉表未有古代石器所留的刮磨痕。

  5. 局部人工着染红色或黑色,明显异于自然沁色。

  红山玉器上的自然沁花簇与高仿红山玉器原玉料上的花簇,二者的区别不甚明显,对于经验不足的玩家,较为难辨。

  出土文物中,有花簇状沁的红山文化玉器并不多见。1987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黄绿玉璜有花簇点状金属沁。1973年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地三号墓出土的一对松石鱼形耳坠上有疏散的花点状沁。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图108商代晚期白玉螺,局部有片簇状黑色沁花(从此器喇叭状孔、螺旋棱与凹凸不整的玉表看,应是红山或后红山玉器)。老三代以后玉器上的花簇状沁,更为少见,而且浅淡,稀疏,远不似红山玉器上的沁那么浓重,深沉,密集。

  此文配图, 白玉兽首龙(玦),玉表钙化(风化),普遍有黑色沁纹与花簇点状沁。仔细观察与研究此器受沁的细部,可以发现红山玉器花簇点状古沁的特征:

  1.所有的沁色、沁点、沁纹,均在钙化(风化)层之上部,非原玉料上玉质之内所含的纹理。

  2.沁色之处与无沁色之处,黑白截然分明。

  3.沁点与沁纹的边缘十分清晰。原始玉料上的沁色一经抛剥,其色则为原玉料皮壳剥去带有沁迹的原始玉皮之内的颜色,稍呈模糊状态。

  4.沁点与沁纹底部之内(下)部,却是模糊浸润状态。以上3条、4条、6条的沁状,是真品红山玉器与高仿红山玉器的根本分别之处。

  5.受侵蚀重处,出现较大较深的沁坑与较宽较深的沁沟;受侵蚀轻处,出现较小较浅的沁坑与较窄较浅的沁沟。

  6.沁色,与沁坑沁沟完全融合,可见氧化金属(铜之类)腐蚀而使玉表普遍出现沁凹。

  7.沁色,在极微小的沁点与极微细的沁纹之间,有浓淡深浅分明的层次,此状不可人为。 8.沁点上包浆,深坑中沉淀黑色的垢物,形成黑色皮壳。

  日月往来而成昼夜,寒暑交替而成四季。有燥湿,就会产生玉器上的浸染。燥则凝,湿则浸。燥湿交替,反复不尽。溶于水的金属分子与各种物质,沿着沉积在玉表上的沙土微粒,向下浸渗,反复进行着物质无休止的分解与化合过程,便鬼斧神工般形成了此玉兽首龙玉表上的沁状。

  此器上最小的沁点,直径小于0.05毫米(大约头发直径的二分之一),最细的沁纹为0.01毫米(大约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我们曾反复强调,红山古玉上如此微妙之沁,足以说明:1.古玉玉表直接接触沁质,全部皮壳为自然形成,与抛剥一层皮壳之后的状态不同。

  2.玉表的燥裂纹,粗细大小不一,沁色沿裂纹渗入玉内,明显不是原玉质中之色。3.沁色,或黑,或灰,或黄,应为铜质或金属氧化所沁。沁点沁纹的边缘有铜质的黄色色泽与氧化之黑色。4.玉质中透闪石比例较大,质地细腻坚密,方出现极细小的沁纹。5.花簇状沁纹,古沁美艳,具有妙不可言的观赏之趣。

  此文《收藏快报》2008.7.2发表后,有石狮日报网、收藏快报官方网站、东方艺术网、中国文物之门、大旗网、中华博物(鉴藏讲座。博物漫步)、中华收藏网(东方艺术网.华夏收藏.中华收藏论坛)、中华古玩网、武夷山古颐轩、墨池轩画廊、奇虎网、好宝网、中国翡翠网、搜狐文化、新浪博客、雅虎网页、百度图片、搜艺搜网、桂林在线、艺术新闻网、圣旨博物馆网等网站转载

  (此文配图,在“相册”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山玉器花簇状古沁的特征 中华博物 鉴藏讲座
红山玉器花簇状古沁的特征 | 鉴藏讲座 | 中华博物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关重要
不要看见老玉就往红山靠,看看红山玉器的主要特征
红山文化玉玦赏析(二)
[转载]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七(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