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忘过去的北京胡同
难忘过去的北京胡同高光渤
在北京,我现在找不到六十或三十多年前的故旧容颜了。找不到爸爸背着我去看医生的胡同了。找不到初中时,早上吃一角钱一碗的馄炖馆儿了。找不到白塔寺庙会了。那拉洋片的,卖布头的,练练武功的,摔跤的叫吆喝声也永远听不到了……
瞭望台
父亲说:“北京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
自从1950年我到了北京以后,他每天带我出去,总让我记胡同名,记住如何回家。这样三个月的工夫,我知道了不少北京的民俗和这座城市的奥秘。
那时,我家住在兵马司48号,对门是水大院胡同,往北走是四眼井胡同。后来我发现北京还有很多以井字为尾的胡同名,如二眼井胡同,三眼井胡同,高井胡同,王府井大街,甜水井、苦水井、南井、北井……等等。可见北京自古缺水,市民数百年来依靠地下水,打井取水为生。
若北京像天津一样,河流纵横,湖泊交错,也不会有这么多井字胡同了。我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俄国的圣彼得堡,看到河流贯穿城市,纵横交错,我想这两个水城应少有命名为“well”的街和巷的。
此外,北京还有不少水车胡同,如大水车,小水车,横水车……水车是木制的,里面装满了水,人拉着,摸门挨户送水。夏天还好,顶多弄湿了拉车人的衣服,冬天可艰苦了。我见过冬天拉水车的,迎着寒冽的北风,脚踏溜滑的地面,拉着结满冰的大木车,一步一步蹒跚地走着,那辛苦可想而知。淸末时就连老佛爷吃水也是骡车从香山拉水进宫的。
提起冬天供水的艰难,自然想起冰和冰窖胡同,北京阜城门近城河有个冰窖,从地表面斜着挖掘一个大窖,纵深有二十多米,寛有十七八米,高一米七左右,专门用于贮存冬天从护城河凿下的冰块,一块冰足有二尺见方。
1953年夏天,天气燥热,我只穿件背心跑进了冰窖,看到了里面用草和大棉被覆盖的冰块,但身体骤然降温,很不舒服,幸亏一位大爷,拉着我手往外跑,否则要冻坏身体的。那个地方附近就有个冰窖胡同。多年来,一想起这件少年时的趣事,就不由得想到老祖宗够聪明的,明清时代已知储藏冰了!将大冰块运到宫内或富人家里装入大木箱内不就是冰箱吗!看来,祖宗此法不可废,尤其寒冷的北方,可以节约不少能源并減少碳和氟利昂的排放呵!
写到水,联想到冰,自然想到煤!北京人取暖做饭离不开煤,所以北京有煤厂胡同,煤市口,煤渣胡同。我家对门水大院胡同里就有两个和我一般大的孩子,每天早晨捡煤渣,其中一个高个子名叫小煤子,细长的披散的头发盖着的脸布满了煤灰,倒炉灰的车一到,他们就蜂拥而上,去扒车,扒灰,扒没烧尽的煤球儿。
小煤子弹玻璃球、拍洋片是高手。我常常将大人丢下的香烟盒给他,有恒大牌的、前门牌的……记得我家搬离兵马司那天,他呆呆望着我,也忘了追赶那倒炉灰的车,我跑了回去,将四个内有花瓣的玻璃球放在他那黑色的小手上,小煤子眼里闪着泪花。
北京尚有以食品命名的胡同或大街,如羊肉胡同,牛街,骡马巿大街,猪(朱)巿大街,鲜鱼口,菜市口,羊市口,米市大街,但没听过狗市口,猫巿口,可见北京自古不食猫狗。他们是看家护院捕鼠的动物。北京是北方城巿,当然找不到竹笋胡同了。有些胡同很小,比如狗尾巴胡同,就在我家东面,连接兵马司和丰盛胡同,胡同内只有两三户人家。后来改成高义伯胡同,改得太蠢。
类似的小胡同,还有耳朵眼胡同,豆芽菜,针尖胡同等等。如果胡同是斜的,就叫东斜街,西斜街,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枣林斜街,等。有的胡同很短,如半截胡同,可是有条胡同很长叫十八半截胡同,大概是被多条南北向胡同截断的原因,我念小学时常走十八半截胡同去西单商场玩耍,所以至今还有这条街的记亿。
有些胡同叫里,如义达里在西四,南安里,北安里,崇善里在西单,平安里在西四北,永安里在建国门外,武圣东里在朝阳区。译成上海话或许叫弄,否则人们为何里弄联在一起叫呢?
有些胡同是官家住过的,如武定侯胡同,王府仓,无量大人胡同,雍王府大街,石驸马大街等。而护国寺大街,白塔寺,隆福寺等一定是有寺庙。外省人居住的地方,有苏州胡同,苏州街,陕西街……但我找不到沈阳街,辽宁街。我想这不是由于沈阳人来北京太少的缘故,而是太多的原因,满清入关,整个北京全被沈阳的爱新觉罗家族占领了。
但是以桥命名的胡同我至今不懂为什么叫“桥”,如天桥,那是艺人说书、练把式的地方。我曾看过“飞飞飞”攀杠子,“保三”摔交,可是找不着桥在何处,同样半歩桥是北京监狱,北新桥,虎坊桥,也找不到桥,也许是远古时该处有河,有水,故有桥吧!这如同我现今在美国加州的寓所,在shoemaker(鞋匠街)附近,至今连一个商店铺子、作坊也没有,或许多少年前这是墨西哥鞋匠居住的街吧。
有几条街在北京早已做古了,如司法部街。1950年我刚来北京,由北京前门火车站坐三轮车,进正阳门,过西交民巷向北有二幢高大雄伟的花岗石园柱顶立的大楼,把角的是中国银行,往北走不到五十米是高等法院,面朝东,那条南北街直达天安门前的西三座门牌楼,那就是司法部街,后来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扩建,人大会堂的建造,司法部街没有了,高等法院的大楼拆了,我想如果在广场东侧重建高等人民法院,花岗岩石基座,大理石柱,汉白玉石雕,面向西,那条大街仍命名为司法部街,高法大楼后面正好是公安部该多好呵!或许司法部街的存在可以减少不少反贪反腐的工作呵!
我少年时候,特别喜欢看武侠小人书,所以跑遍北京巿租书摊去看。书中的画儿全是黑白的。我尤其喜欢梅华画的小人书,人物眉淸目秀,杏核眼,栩栩如生,比起赵宏本画的细眉细眼的好看多了。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好的儿童读物,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都看多遍了,高士其的科普故事也不吸引人,所以只有武侠小说吸引孩子们。由于跑遍北京各处书摊,自然对北京大小胡同比较熟悉了。
胡同的名称是历史的痕迹,时代的符号,一代人的回忆,以不轻易更改为宜,欧洲许多街道名称,甚至商店名称,广场名,保持有数百年,孙子可以追寻祖父的足迹,在同一图书馆,同一个靠椅上,阅读同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或同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在同一个广场的角落,看着街头艺术家创作,即使房屋要修缮,也保持原貌,内新外旧。剑桥大学内的建筑就是如此,还保留着九百多年前的建筑风貌。牛顿大学亦是如此。
可是在北京,我现在找不到六十或三十多年前的故旧容颜了。找不到爸爸背着我去看医生的胡同了。找不到初中时,早上吃一角钱一碗的馄饨馆儿了。找不到白塔寺庙会了。那拉洋片的,卖布头的,练练武功的,摔跤的吆喝声也永远听不到了。只有那苍茫的声音还在心头响起:“哎,往里头瞧来!往里头看!里面有个活泰山!”“卖布了!”“有钱的给銭!没钱的您站脚助威!”
当然也找不到,即便找到也不让进的老北京图书馆!我多么想坐在那褪了色的棕色的靠椅上,重温六十多年前,阅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什朵夫》一书时的情感呵!“江声浩荡,一缕炊烟从屋后袅袅升起”……回忆起我读完闻一多先生《红烛》的心绪:“伤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至于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去寻找六十年前和初恋女友相会的电影院,城河边的大柳树,早己和笔者一样远渡重洋、浪迹天涯了吧。
一切都找不到了,一切从记忆中抹去了,就连北海的大桥也变样了,文革前它洁白端庄,情侶们可以手抚桥栏,远眺白塔,可如今是尖尖的铁栅封闭,就是想照一张如同昔日的白塔倩影也很难。
朋友说这是发展,但发展也抹不去儿时的记忆,吹不散那淡淡的、乡愁的彩云。
珍贵的北平记忆我无法释怀的北京胡同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感受着它的变化,却感觉它越来越远,有人说现在的北京叫帝都,2005年之前的北京才是真的北京,有人说胡同拆了,宣武没了,城墙毁了,儿时的记忆没了,但无论如何北京仍然是我们的家,儿时的记忆的永存,给大家分享一组素描下的北京,太多的回忆萦绕在脑中久久不能离去......
儿时的四合院,很窄很破,但小时候的家却永远只能在梦中回去!
现在的胡同和以前的胡同,总是少了一份韵味和感觉
小时候北京的春天,迎春花黄艳艳的,丁香扑鼻的香,奶白色的槐树花飘了满地,北京的春天却还脱不尽冬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感觉什么都是新的。
北京的夏天,道路边的树荫把道路就能遮盖,阳光穿过树荫间的缝隙照在身上;榕树开花粉绒绒的,有时候还可以捉到天牛,煞有介事的数触角上的黑白结来看它几岁;知了和伏天叫个不停。卖冰棍的推着白色的小车。
北京的秋天带着一丝清凉,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中秋已经冷了,都要穿上毛衣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永恒不变得主题就是玩耍,疯跑,不是累到极点,饿到极点根本不会想到回家!
北京的冬天,家家户户为过冬忙碌,窗户缝用纸溜实,拾掇炉子,安烟囱,装风斗,送煤的师傅把一筐筐煤球倒入煤箱子,煤铲子、炉钩子、火筷子和铁通条整整齐齐挂在炉边,窗根底下摆放着整齐的白菜,平房的烟囱下面结着冰烟溜子。下完雪,地上走人多的地方犹如光滑的镜子,穿着棉窝出溜出溜的滑着。
小时候的北京街道就是这样,清静、安逸,却人味十足,少了拥挤,但却多了一份厚重和韵味。我深爱的北京,我儿时的故里,此时我只能用一组组的照片去寻找当年的回忆,或许逝去的记忆永远珍贵让人无法释怀,想去碰触,却永远触摸不到,这就是北京的情怀!
来源:杰文档案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长按左边二维码,识别加关注、查看历史消息;
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网址 jianzi103.com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铅笔画:況晗鉛筆畫--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之“最”
北京的胡同有哪些?
精彩绝伦的铅笔画
用画笔记录的老北京胡同,美极!
老北京胡同之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