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乡吃派饭

 
          1970年代,我到农村采访,吃派饭机会多了去了。记得有一次在桓仁,刚跟生产队干部接触,他首先派人通知下去,今天轮到哪家准备午饭。到了饭点,这家来领人吃饭。

    我吃派饭的这家住的是草房,进门是厨房,柴灶还冒着呛人的青烟。住屋是南北大炕,炕桌上已经摆上了一碗二米饭、一盘炒鸡蛋和一盘木耳炒白菜。在我端起饭碗时,我才看到离炕不远的地方还有主人的三个孩子望着我。他们一直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眼睛紧盯着炕桌上的菜。饭我很快就吃完了,菜我却没动几口。女主人问我,是不是菜做的不好,为何吃得这么少。我没有回答,留下三两粮票和两角钱就走。还没走出家门,三个小孩便挤上炕桌,抢吃那两盘菜。后来听村里人说,我吃派饭这家,男人死的早,家里很困难。给我做饭的大米和小米,还是用鸡蛋跟人家换的。生产队规定,派饭轮到谁家谁准备,没有例外。我想,到农村基层,要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端他家的饭碗,家境是贫是富一目了然。

    吃派饭会遇到许多异想不到的事情。一次,正吃着饭,一只猫叼着被它咬死的老鼠窜上炕大开朵颐。还有一次,到普乐卜公社一家朝鲜族家吃派饭。主人热情好客,按照招待客人的习俗,两碗黄米饭扣在一起让你吃。我不好拒绝,那顿饭撑得够呛。事后讲给人听,笑得大家前仰后合。其实,饭吃不了可以剩,但人家必须这样盛情待客。

    到了1980年代初,吃派饭渐渐消失了。大队和公社都建了小食堂,干部下乡和外来待客,基本上都在小食堂用餐,也不收钱和粮票了。 一次,在桓仁四道河公社采访,赶上饭点,跟公社机关人员一样,人家吃啥我们吃啥:一碗黑黑的茄子汤和一碗米饭。

    后来,下乡的次数多了,跟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熟了。常吃到煳地瓜、土豆、大豆腐和小葱蘸酱。饭菜朴素实惠,也很亲切。

    退休多年了,过去下乡吃派饭虽然是些平淡的小事已深深嵌入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总有些许感涌上心头。时代在发展,“吃派饭”的形式可能也在变化,但是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改变,一定要坚持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青往事:她下乡蹲点到单身汉家吃派饭,老队长一天三顿来蹭饭
宋昌斌:吃派饭
当驻村干部,我这样赢得了群众的刮目相看
吃派饭的年代
生产队时期“吃派饭”的故事
【黑龙江】范云阁 || 在农家“吃派饭”的日子(外一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