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知名高科技园区②|日本筑波科学城
userphoto

2022.10.03 山东

关注

筑波科学城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为实现“技术立国”目标而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也是为了缓解东京的过度密集状态,振兴科学技术及促进高等教育而建。筑波科学城自成立以来,已经发展了60年,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那么,筑波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的模式或路径如何?大学及研究机构在其中又发挥了哪些作用?


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摆脱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困局,日本开始以技术创新逐步取代“贸易立国”,确立了“科技立国”战略。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筑波科学城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筑波科学城又称筑波学园都市,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约60km、东京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km,占地面积约27km2(见图1)。  

图1 日本筑波科学城鸟瞰及区位

从1963年开始建设,经过60年的发展,筑波科学城如今已发展成一个以筑波大学为依托,汇集了日本全国30%科研机构、40%科研人员、50%政府科研投入,以及140国高端人才的大型综合性科技园区(见图2)。可以说,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效仿美国硅谷,由政府主导建设,从国家层面部署的创新科技园区,也是日本最大的高等教育与科研基地。

图2 日本筑波科学城历经60年的发展成效


教育与科研协同的科技创新模式

筑波科学城以筑波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不仅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同时促进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发挥协同创新效应。

1.在人才培养方面,筑波科学城依托筑波大学,构建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筑波科学城人才培养的中心,筑波大学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实施学群制,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全部都在综合学域群,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各学群特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入大学二年级后,综合学生意愿和入学成绩,确定每一位学生之后进入的学群,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在交叉学科领域能发挥作用的人才。同时,筑波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实施学位项目制,将8个研究生院的85个专业重组为3个学术院的6个研究组,教师来自不同领域,以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人才。

此外,筑波大学还将校园打造为开放式,地区居民和其他研究机构人员均可利用校园设施、学校食堂开放互用,图书馆资料可以相互借阅复印。筑波逐渐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城市,营造了适宜实验性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发展的环境。

2.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筑波科学城通过应用需求激发基础研究,促进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之间相互合作、有机联系。

针对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普林斯顿大学的唐纳德·斯托克斯教授(Donald Stokes)1997年提出了科研模式的分析矩阵,认为科研过程中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的是可以并存的,可以采用科学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路径,弥补“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差距,即巴斯德模式(见图3)。筑波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得益于巴斯德模式的形成,即以应用激发基础研究。

图3 斯托克斯矩阵与巴斯德象限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筑波大学逐步形成了“M2B2A”的产学合作模式( M-Market/Society、B-Business、A-Academia),即依托筑波大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面向社会或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变革,解决日本Society5.0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001年,筑波科学城通过实行法人化改革,将国家级研究机构悉数转型为独立行政法人,进而发展成为新型研发机构。在新的管理制度和科技政策支持下,筑波科学城内部研发活动层次显著提高,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如今,在筑波科学城内,企业与筑波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究、合同研究,解决技术需求,跨越了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见图4)。

图4 筑波科学城产学研合作

3.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筑波科学城推动建立以枢纽型机构(科技中介)为核心的开放共享创新体系。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筑波科学城科研机构的市场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独立行政法人改革为筑波科学城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制度保证,促使科技成果由“体制内”流转向“体制外”流转,为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政府重点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成立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许可组织,接受大学及研究者个人委托,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进行技术营销,实施技术转移(见图5),有效转变了筑波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政府、产业界和学术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促使许多著名公司在筑波科学城设立研究中心,带动了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图5 筑波科学城以枢纽型机构为核心的成果转化


园区科技创新的成效

在筑波科学城,应用牵引基础研究、教育与科研协同的科技创新模式,既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也推动了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了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筑波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为开展基础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注入更多的资金,形成了政府拨款、盈利所得以及捐赠收入等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强化了基础研究的资金保障。

2.促进了研究人员的流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筑波大学与研究机构以合作研究生院的形式培养学生,研究机构人员可以以教授或副教授的身份在筑波大学授课,学生也可以进入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工作;企业人员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指导学生,让学生更了解市场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3.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持续涌现。截至目前,筑波科学城先后诞生了6位诺贝尔物理奖或化学奖获得者,包括筑波大学前校长江崎玲於奈、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英树、高能加速器研究所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等,充分说明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亦可催生一流成果。


经验启示

1.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筑波科学城建立初期,政府主导迁入多所公共研究机构。目前此类研究机构数量近40所,约占全日本的1/3,成为筑波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另一方面,政府直接参与科学城的管理,通过制定引导性政策,确立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方向。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筑波研究支撑中心、筑波创业基地等,为创业人士提供场地、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帮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筑波科学城不断完善生活保障,解决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筑波市拥有城市公园180多个,医疗、教育设施完善,人均拥有的医务人员数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设施一应俱全,筑波特快线投运后,从筑波到东京仅需45分钟。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专注于科学研究活动。

图6 筑波科学城完善的后勤保障

3.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筑波科学城建设了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了多个公用设施群,其中科学城的四个核心机构,即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物质与材料研究机构(NIMS)及筑波大学就建立了15个公用设施群,集中了500多台研究装置,供内外部研究人员使用。

4.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向社会各界开放。每年的4月下旬,筑波的许多研究所分批开放,设展览厅欢迎公众参观。同时,每年通过在筑波举办国际科技博览会、国有研究机构成果展示会、科学技术周等活动,把科技成果反馈社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筑波科学城的产学研合作也被称为“产学官”合作,这一字之别体现了其产学研合作官方主导的实质和特征。事实上,筑波科学城内的产学研合作也带有浓厚的官味,而且着重于基础研究,其技术成果也主要来源于国立研究和教育机构。

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高水平的教育及科研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但从产学研合作方面看,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及合作并不是很理想。筑波科学城内的国立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多,如筑波大学与周边的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共用实验设备和场地等,但在与民间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吸纳民间资金、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没有突破和进展。同时,日本大学及研究机构人员的公务员属性,成为了科研人员向其他行业流动或兼职以及研究成果归属等问题的屏障。

参考资料:

1.梁佳慧、陈强.筑波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巴斯德模式分析.2022年2月.

2.王刚等.国外科学城发展对光明科学城科技治理的启示[J],城市观察.2021年第3期.

3.王海芸.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启示研究[J],科技中国.2019年第3期.

撰稿人:糊荼的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日本高科技新城——筑波科学城
以科学为名,城市如何“突围”
方塘大讲堂丨于一洋:从教训到经验,日本筑波科学城曾经做错了什么?
美国如何崛起
产学研用合作正当其时
双创模式下,中国高校如何借鉴国外名校的产学研融合之路? | 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