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职教参考 | 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性特征
userphoto

2022.10.29 山东

关注

一、学院制:多主体办学的平台型实体

实行“学院制”,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鲜明特征。其突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育人功能,明显区别于传统上以市场为导向、互利为基础、科技成果转移为主要内容的产学合作机构。但是,其与通常人们关于“学院”的常识性理解也有着本质区别。传统上,“学院”(College、Institute或Academy)是依托于学科而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既可以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如“中央音乐学院”“外交学院”等;也可以是高等学校下设的二级教学机构,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等。在这里,“学院”是高校科层组织中的一个层级,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职能,具有实体性、主体性、自主性等特点。相比较而言,现代产业学院既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是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学学院,而是依托高校二级学院或其所属专业、专业群,面向特定产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平台型办学实体。

现代产业学院的平台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的聚合性。“聚合”是任何平台类组织都具有的基本功能,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则在于聚合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机构的办学资源,共同创建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实现应用型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紧密对接。二是资源的共享性。现代产业学院以其强大的平台功能,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人才的纯“消费者”转变成人才的“产消者”甚至“培养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减少了产教双方的信息不透明、地位不对称现象,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三是运行的机制化。“机制”是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因此“机制化”即是制度化,组织所通过的计划、议案和决定等对其成员具有约束力甚至法律效力。现代产业学院以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体系化的规章制度,凝结产教各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诉求,有效提升了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话语权,进而实现了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推动了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二、产业链:人才培育与供给的目标体系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就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出的产教融合项目,目的在于促使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侧相适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计划是国家对地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促进转型发展政策的延续,旨在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统筹和分类指导行业特色型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促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落地见效,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之所以能够促进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是由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关系决定的。传统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由此构成了层次分明的高等教育供给链;这些学校分别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由此形成了规格各异的专门人才链。为使教育链与人才链通过产教融合渠道实现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国家相继推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计划,客观上在人才培养与供给端形成了一座分水岭。按照教育部等在“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中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产业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可以推知,所谓“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一般指传统的“211”“985”及“双一流”大学,即常说的“研究型大学”,其所培养的人才一般称为“创新型人才”;而“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本科院校一般指地方高校、新建高校和民办高校,统称“应用型大学”,其所培养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未来技术学院”与“现代产业学院”的分设,实现了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在产教融合道路上的逻辑分野,从而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

“链”的本义是“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人们一般用它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层次性、关联性和丰富性状态。比如,基于科学技术的上下游关系,可以把“创新链”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中试改进、产品设计等环节,把“产业链”划分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业态,把“人才链”划分为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类型,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等层次。按照资源配置理论,独立的经济组织之间通过同类资源共享和异类资源互补会形成共生体,这种共生体的形成可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益并形成共生经济,带来社会福利的增长。同理,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分别与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相对接,从而打破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等在各节点上的“低端锁定”,描绘出一幅以人才供求关系为枢纽、各种链条环环相扣、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生态图谱。其对应关系见图1。 

图1 现代产业学院与人才供给侧、需求侧的对应关系

三、现代性:回归人本价值的时代特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是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简称“教劳结合”方针)。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属性。自“教劳结合”方针提出以来,其价值性随着人们对教育属性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具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教育为政治服务时期(1949-1984年)。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教育遗留的弊端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1958年,进一步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时期“教劳结合”的价值,体现在促进受教育者与体力劳动结合,实现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二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时期(1985-2011年)。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适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并在《教育法》(1995年)中得到了确认。但在市场经济初期,学界出现了泛化“教劳结合”方针的现象,有人甚至据此提出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主张,一度引起了教育思想的混乱。三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以下简称“二为”)时期(2012年至今)。“二为”方针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并在2021年写入了修改后的《教育法》。“二为”方针确立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二为”方针的重要举措。教育部等部门在2020年7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4条建设原则,其中头两条就是以“二为”方针为依据的。其一,坚持“育人为本”。现代产业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重视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对接,体现了教育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新要求,是对“教劳结合”方针的新发展。其二,坚持“产业为要”。《指南》要求,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使得教育的经济属性获得了新的揭示,不仅不会导致教育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割裂,反而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展现了现代产业学院提升教育工具价值、复归人本价值的鲜明时代特征。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2期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好现代产业学院共育高素质人才
专升本变成“夹生饭”?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宏观问题与合作困境分析与探讨
烟台层次最高的大学2023年招生情况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2022年新年论坛——现代产业学院分论坛圆满召开
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运行困境与因应之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