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知曾国藩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就知道清政府到底有多腐败了
userphoto

2023.03.17 山东

关注

#历史开讲#

清朝末年,虽然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多种求新改革的举措,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挽回落寞收场的命运。究其根源,首先因为封建制度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的体制已经无力支撑。

清廷究竟腐败在哪里,从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薪酬中便可以看出端倪。

曾国藩

千古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并不是士族出身,他的家中只是普通的耕读之家,虽然祖辈和父辈稍有家资,但是却绝不是豪门大户。

曾国藩在当过私塾先生的父亲教导下,童年时期便展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天赋,对古人各种经典熟读于心,并且他不是读死书,总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曾国藩起初的科举之路还是比较顺畅的,15岁中童生、22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但是在他准备继续考会试的时候,却意外地失败了,而且还是接连两年榜上无名。

如果换做别人,很可能就会从此心灰意冷,但曾国藩却把打击变成了动力,继续努力复习,终于在27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清朝的进士就已经可以当官了,但是曾国藩并不想止步于此,他还要继续再向上一步。

曾国藩

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国藩在最后的殿试上考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被道光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在翰林院暂时抄写奏章的临时过渡性官职。

从他29岁开始,因为工作出色、测考成绩优异,曾国藩的官职屡屡升迁,从普通的抄写文职官员,十年之间连升七级,做到了二品工部侍郎。

如果曾国藩这样继续保持这样下去,那么他就很可能成为文官中的魁首,但是人生的变动就像清廷变幻的政局一样让人意外。

咸丰元年,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金田起义,刚刚上台的咸丰皇帝有些惊慌失措,急忙召见群臣商讨应对办法。

偏偏一向耿直的曾国藩却没有照顾咸丰的心态,在向皇帝推荐用人名单的同时,直指咸丰的过错,气得咸丰把他的奏折当众摔在了地上。

皇帝

原本大家以为曾国藩这次一定是惹恼了皇帝,不久就会大难当头。可咸丰皇帝过了几天之后又反复看了几次曾国藩的奏折,认为曾国藩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曾国藩反而因此又升一级。

可天有不测风云,曾国藩刚刚到任没有几天,他的老母突然病故。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官员需要在家守孝三年,曾国藩便挂官离职,回到老家为母守孝。

这时的金田起义的太平军已经迅速席卷半个国家,当时的清廷在和太平军的交战中完全处于下风。为了阻挡太平军的脚步,清廷开始呼吁民间自行成立“团练”。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才和好友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支持下开始组建团练军,也就是后期人们所说的湘军。

曾国藩虽然是文人带兵,但是却并不浮躁,通过稳扎稳打的基本方针,最终把太平军、捻军逐一消灭,他本人也成为了清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

曾国藩

贫穷的大员

曾国藩自幼读儒家经典,“做圣人”的志向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所以他从心里就对“重利”“好贪”的行为十分抵触,即便手中有着“贪”的便利,但是他却依然没有伸出那只别的官员都在伸的手。

曾国藩在进京当官的时候,曾经给他家中四个弟弟写的家信中说:我一直以通过当官来发财的行为为耻,并以此为誓,绝不以官谋私。

当时曾国藩在京当官,虽然名声好听,但是实际生活却很清苦。他当时的官职是七品京官,实际每年俸禄才只有45两,就算加上特殊津贴“恩俸”也才不过135两。

如果按照现在的物价标准计算,当时一两银子大概和现在的260元差不多,那么他全年的工资才不过3.5万左右,平均每个月才不到3000元。

银子

这样的工资如果放在如今恐怕连一些工薪族都比不上,虽然他不需要还房贷车贷,但是还需要支付官服、办公用品等支出,所以他也经常是捉襟见肘、时常难以为继。

那么曾国藩又是用什么过日子呢?除了靠家中兄弟、族人接济,剩下的就是“借”。

曾国藩是1838年进京当官,到了1842年底的时候,已经欠了人家400多两银子,有一些还是他让弟弟从邻居家借来的,不过好在他“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比较高明,借过了能还,还过了还能借。

到了1847年,曾国藩升到了二品礼部侍郎,这时候他的工资待遇都有所上升,每年能够达到620两白银,另外还有一笔常常出差的补助费800两。

曾国藩

不过虽然看起来收入是高了,但是同时支出也高了,因为这时候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当官,准确来说是有了一个私人办公和生活的团队,当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所以,一直到了这个时候,曾国藩还是一个顶着红珊瑚的二品“穷官”。

曾国藩的这笔外债一直到他给咸丰皇帝献策之后,咸丰皇帝让他到四川担任主考官为国选才。

当时国家给了一笔2000两的路费,不过曾国藩并没有花费那么多,而是省吃俭用只用了一半的费用,他把剩下的1000两邮给家中,不仅还清欠款,还嘱咐弟弟对恩人们表示感谢。

咸丰

曾国藩组织起湘军之后,手中的权利再次膨胀,但是他个人的小金库却一直没有增加,反而因为有时候还因为自掏腰包分给各地灾民,所以虽然过手的钱多了,但是留下的却依然没有多少。

一直到曾国藩61岁去世之前,他还特地嘱咐弟弟们,自己的葬礼千万不要大办、不要收礼,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弟弟认为一品大员的葬礼一定要有面子,他一辈子好不容易从赏赐和薪酬中攒下的几千两白银,根本就不够办葬礼的费用。

那么,既然当官也没有钱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争着抢着去当官呢?难道真的是为国家效力不求回报吗?

其实不然,因为更多的人当官是为了那些不能多说的“陋规”。

湘军

“陋规”和滋生腐败的“养廉”

曾经有人给普通京官算过一笔账,即便每年省吃俭用,也需要每年三百多两的花销。那么这样算起来,一个普通的七品京官的薪资还不够支付这个最基本费用的一半,这些京官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原来,明清官员大多还有一些其他的收入,其中就包括下面的人和一些“关系户”们送上的“冰敬”“炭敬”“别敬”,这些费用虽然小到几两大到几十两,但是却可以积少成多。

当然,要拿到这些“孝敬”就需要给别人办事,这些别人“送”给官员的孝敬就被称为“陋规”。

虽然曾国藩在京的时候不给别人办私事也就是不拿这些陋规,但是别的官员可是就指着这笔钱再去给上官“孝敬”呢。不然又怎么能够继续高升呢。

曾国藩

八旗兵打进山海关时,战斗力即便不能称为天下第一,但实力却是不容小觑的。可是到了清末时期,八旗兵就像是一群倒在铁杆庄稼下面的病秧子,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是他们退化了吗?当然不是。

在清朝的军营中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月饷银按照29、30天开,也就是每月要比实际少一天,叫做“扣建”。每个人每月剩下一天的饷银,一支队伍能够扣下来的费用就十分可观了。

另外,这还不算上军队中卖兵缺、吃空饷等其他官员“赚钱”的行为,总之,朝廷按照足额发放下来的银子,基本上没有足额能够到兵员手中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军才在长年累月的缺人、缺饷、缺练的情况下战斗力越来越低,最后不仅被起义军打败,还被八国联军不到五万人的队伍直接占领了北京。

清军剧照

另外,从雍正登基之后,清廷就开始推行了一套全新的制度:养廉银。

顾名思义,就是朝廷希望通过这笔银子能够高薪养廉。可让雍正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套最初看起来颇为有效的办法,却在几十年后成为了一众官员从朝廷和百姓身上吸血的最佳渠道。

起初,雍正根据各地区收税时熔炼银子所产生的火耗制定了这一套方案,是希望能够通过各地方自行征收火耗银,用这笔费用作为支付地方官员的办公、行政等费用,以及给官员养家的“养廉银”。

雍正原本是一片好心,最初时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迅速充盈了国库,而且还让地方的官员得到了实际的好处。但是到了后期,官员们逐渐打起了白花花银子的歪心思,反而把火耗银的重担加到了老百姓的身上、“吃肥了”官员。

原本用来养廉的银子,到最后却变成了喂肥了蛀虫的饲料,这群蛀虫又转而把不断啃食着国家的根基。

银子

结语

一个国家,不想着通过体制、政策改革优化政策,反而默许、纵容官员们用各种“陋规”来自行解决,国家领导层只盯着自己国库里的数字,却看不到百姓们苦困、听不到群众的呼声,这无疑是群众的悲哀,是国家的悲哀。


参考资料

《“勤恕廉明”-曾国藩为官之道论析》韩宇彤

《曾国藩为官之道及其现代启示》刘惠媛

《晚清文官俸禄研究》鲍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么意思
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他们死后谁留下的遗产最多
在清代当官,要是不知道这些官场规矩,一天也别想混下去
读《曾国藩的经济课》(下)
第一个写《平安经》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