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清末时面对列强入侵,大部分百姓不会积极反抗?
今天的我们在回看晚清历史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晕目眩,因为当时的许多百姓在列强和列强军队的战斗中不但没帮助清军,反而袖手旁观,甚至为外人送情报。这样令人困惑的行为究竟原因究竟何在?是百姓们不知事体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一切都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去找寻答案。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极其频繁,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百姓而言,只是天子换了一个姓罢了,自己还是要缴纳赋税、服劳役。因此百姓们对谁当皇帝并不在意。反正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争夺,谁当了皇帝都是一样的过日子,因此在中国社会直到近代国家的建构都并没有深入到基层社会(对于这一点学术界有争议,此处所指是文化观念上的国家认同和归属感),老百姓根本不会去操心自己家族以外的事务,这也就形成了今人看来古人冷漠无情、“不爱国”的表象认识。


由于明清时期相当长时间对海外的贸易都被严格限制在有限的几个港口,一般人对于世界地理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一个国际社会的形象感知,更不要说具有国族认同或者公民身份了。比如广州当地抗击英军的百姓,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抽象的爱国主义信条浴血奋战抵抗英军,而是因为英军在当地的存在活动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结构。类似的事情哪怕在几十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仍然发生过,一些老百姓为日军服务(可能带有强迫性),不知国民政府之存在。

除了底层民众匮乏的地理知识和既有的政治经验,中国古代有域无疆的天下观也对民众的认知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什么叫有域无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缺乏一种以具体经纬线为划分依据的明晰的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更多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天下,我们自认为在这个天下体系的最正中的部分。天下观念的一个可能的弊端就是“夷可变夏”,不同于近现代欧洲兴起的民族主义,传统中国的思想意识里夷夏是可以互换变化的,核心是文化上的认同。那么入侵的西方人只要对当地老百姓好,或不直接侵犯他们的利益,那么百姓自然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驱逐抗击的对立情绪。说白了,近代的国家建构和国族认同不像现在,许多人都是有家无国的人,核心要务是保卫自己家人和家族的利益,至于国家、爱国则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概念。
今天的我们不应奢求古人要如何爱国,而要了解到在晚清时期大量民众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身份低下,缺乏地理知识,对国家和个体间的关系认识完全处在空白期,所以出现帮助西人之类的做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资料:

1、徐珂《清稗类钞》
2、杨念群,中国的“另一个近代”
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末列强入侵为何大部分百姓不反抗?反而愿意与洋人接触?
面临列强侵略时,清朝为什么不发动人民群众?真相情有可原!
国破家亡,晚清百姓为何不爱国?被压榨270年,你也爱不起来
《荀子》全文及翻译(王制)
【每天老照片】--2441--老照片:清末积贫积弱的真实影像,看着都泄气
面对列强入侵,清朝上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