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化学“美”的教育价值初探
userphoto

2011.04.05

关注

中学化学“美”的教育价值初探

                             孙凌凌

                  上海市嘉定区南苑中学   上海嘉定   201821

摘要本文通过案例发掘化学美学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提出教师要努力探索和发现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中美学价值,用美学的观点指导教学、启迪智慧、点燃激情、激发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去探求真理的观点。

关键字  化学美学     教育价值     化学教学    人文精神

 

何谓“美”?这确实是一很难回答的问题,似乎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等等的人评判标准并不相同。从哲学上说:“美”是一个范畴,有它自己结构,它是外部的客观与你的经验协调统一带来的认知效果。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感官,当然“美”不局限于感官,就如我要谈论的化学之“美”,它蕴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它彰显的是一种科学之韵,它更代表了人们对于真理,契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所以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丽”、“美好”,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种人文精神上的“美”。

那么化学“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它的教育价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和一些案列一一阐述。

一、化学本身的文化内涵之美:以优秀的化学文化感染学生;以生动的化学发展史激励学生

化学文化包括化学史、化学规律、化学美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内容,其根源源远流长——从猿人的钻木取火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从人类诞辰那一刻起就已经从事最简单化学活动了,以至于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的冶炼,炼丹术、制火药等发展到对微观粒子的探索、解释到今天形成一套完整的化学理论体系。期间无数人为之前仆后继、孜孜以求,才创造出了如此绚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一点就足以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深受感染。其教育功能在于使学生意识到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是他们不可推卸、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如果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肯定也有好的方面的影响。

案例1: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条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这条看似简单的定律却有多位科学家先后提出,经过实验、重复实验、补充、完善。他们是:1756年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他首先测定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重量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重复类似的实验,并得出同样的结论,记录于他178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阐明了质量守恒思想;19世纪中叶,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塔用银和碘制备碘化银,所得碘化银的质量与碘和银的总质量只相差0.002%;19世纪末,兰多尔特用很精密的天平再一次证明这一定律的正确性。

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物质的质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即物质不会被消灭,而是物质静质量转变成另外一种运动形式。所以20世纪之后,这一定律已经发展成为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质能守恒定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条规律或理论的提出和验证都需要一代代科学家继承先辈的思想,重复实验,不断探索和完善。我想作为我们化学教师在对化学方程式、化学计算、化学平衡等内容的教学中,应始终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定律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精髓。

二、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之美:以美妙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以严谨的科学精神砥砺学生。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罗蒙诺索夫说:“首先揭开自然界内部殿堂帷幕的,是化学实验。”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实验就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学科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无数化学人探求真理的乐趣所在。那么化学实验究竟“美”在哪里?其实化学实验物质的丰富多彩、化学实验过程的严肃细腻、化学实验现象的绚烂多姿、化学实验用具的柔和匀称等无不展现了化学实验之“美”。例如上海初中化学新、老教材中都引用了8世纪初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制造的分解氧化汞的实验仪器——曲颈甄,新教材还增加了启普制作的启普发生器等,这些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化学用具,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件件伟大的艺术品,是经典。

案例2:在金属这一节内容中上海初中新教材比老教材增加了焰色反应的内容,我们知道铜、钠、钾、锂、钙等离子灼烧的火焰呈现出美丽的绿色、黄色、紫色、红色、砖红等,学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无不兴趣昂然、兴致勃勃,因为美妙绚丽、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正吸引着他们呢!

案例3:上海初中新教材浩瀚的大气这一节内容中有一经典案例,即拉姆齐对小数点后第三位的质疑和探求,发现了稀有气体被誉为“第三位小数点的胜利”,这后来被传为化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实际上是对科学家在艰苦的实验研究中明察秋毫和锲而不舍精神的最高报偿。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思维的严密和实验的严谨;这对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三、化学理论和定律之美:以特有的化学美学价值陶冶学生;以科学的化学方法指导学生

化学理论和定律美包含在科学美之中,它表现为:语言干练,形式简洁,内容博大,和谐有序,多样统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普遍性,可以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等特点。中学阶段化学主要理论有: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理论、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原子结构理论等。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或定律都具有以上所讲的共性。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理论曾被人们喻为:“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理论的过程中,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体验,启迪了思维。对化学理论的掌握除了能影响和指导他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外,更甚者有些理论和普遍规律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案例4: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理论,它向人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周期性排布规律和特征,它不但能演绎已知元素的化学性质,而且给尚未发现的物质留出了位置,并预言其化学性质,就像一盏明灯,为后人在现实世界中找寻这些元素指明了方向,这就是理论的力量!他先后大胆预言了15种未知元素,并推测其化学性质,后来都得到了证实,理论的引领作用可见一斑!他的理论又加速了人们发现新物质的进程:从1875年到1886年短短十一年间,就发现了10种新元素。这是前所未有的,元素周期律不愧被喻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但大家可知:起初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发现之后受到很多同时代的科学大家的猜疑、反对和诘难,而历史的车轮总会把那些质疑、谬论碾的粉碎!此案例能让学生了解到事物的运动、发展都符合一定的周期性或规律性,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通过联想,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去揭示事物内在的统一性,这对我们生产和生活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在联想的过程中,思维的扩散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案例中科学家门捷列夫的自信、忍耐、坚持、执着和热切对待真理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四、化学教学的文化环境之美:以优良的课堂文化塑造学生;以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鼓舞学生。

这里说的教学文化环境不单指教学硬件环境,更多的是指教学的软环境,包括教师内在的技能和涵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氛围,展现的技巧,细节的处理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方面。如果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给于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一种乐趣,那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我觉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潜心探究,孜孜不倦。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化学教学环境具有“美”的感觉呢?我想“体验”与“创新”应是化学教学文化的灵魂;“民主”与“进步”应是化学教学文化的准则;“交流”与“合作”应是化学教学文化的基点;“平等”与“竞争”应是化学教学文化的内涵;“和谐”与“发展”应是化学教学文化的目标,“探究”和“质疑”应是化学教学文化的延伸……

案例5:在2008年度由美国总统亲自出席并致词的美国“国家教师奖”颁奖庆典上,全美各州教育总长委员会将2008年“国家教师奖”的殊荣授予了来自俄勒冈州35岁的初中科学教师迈克尔·盖森,以表彰他在科学教学与学习领域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这位年轻的荣誉获得者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他的工作中他竭力把创造和科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并帮助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盖森的所有的课程、实验、作业、活动和评估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他解释说:“…整合多层次认知…紧跟科学的新进展,使教学不断更新…”在学校里盖森创作的一首蓝调歌曲被广为传唱,他创造性的举办了学校年度科学展览会,学生们创造了从电子车到电子热狗炊具的所有东西…

     盖森把幽默和创造性融入每一个活动、项目和作业里,孩子们学的乐此不疲,即使在考试中,学生也会被考题逗乐…他还是一个令人称颂的模范,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身作则,躬身示范…这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美国人的基础教育好坏姑且不论,但我们应从这位美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中感受到做为一名面向未来的成功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品格。未来,中国迫切需要大量科学家!我想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培养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人,应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一味的以试卷的成绩,合格率等数字为奋斗的目标;而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更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不断的改良教育评价制度,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进而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化学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之美:以科学家的优秀品格感召学生,以科学家的生活态度鞭策学生

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之美应该说自始至终贯穿于本文各个案例之中,也深深的感动着我。我想,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内除了常规知识的传授之外,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一些伟大科学家生平事迹,以及他们身上散发的不朽的思想光辉。这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发展。最后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我的论文。

案例6:一则关于焰色反应的小故事——鸡汤的焰色反应。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罗伯特·威廉·伍德是一位美国科学家,他平时在一家巴黎饭馆用餐。有一天,他吃了一盘烤鸡,吃饱之后,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小包粉末,撒在盘中剩下的骨头上。邻座都奇异莫解。 第二天,第一道菜上来之后,伍德把一盏小型酒精灯放在桌上,朝火上滴了几滴菜汤,火焰变成了红色。伍德搓着手喊道: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向一起进餐的人解释说,昨天他把氯化锂撒在吃剩下的鸡骨头上了;酒精灯发出的红色火焰,说明汤里面有氯化锂,证明今天的汤是用昨天吃剩的鸡骨头做的。哈哈!以严肃、严谨著称的科学家也会有如此幽默,化学实验还可以有如此意想不到的“功效”!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人生态度。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需要的。

     总之,化学的美学价值渗透于我们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和挖掘它,我们广大的化学教师要努力地探索,追求、创造化学之“美”,并用“美”的观点指导教学、启迪学生智慧、点燃学生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去探求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存国.品味化学美培养创造性.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6(11)

2.  勇.化学美与中学化学教学.南海区学科教学论文   2006.7

3.  胡乐乐.编译.2008年谁来代言美国教育.上海教育   2008.9

本人简介:孙凌凌    30  本科  上师大化学系   南苑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师和校科技总辅导员还兼七年级两个班的科学课程教学和探究拓展型课程教研组长   工作繁重但确充实平日喜欢阅读,特别喜欢阅读《化学教学》,是精神粮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此稿为本人倾力之作,敬请各位专家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本人联系电话:18916561147    电子邮箱:sling555@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法库人物】和平乡李绍文
谈中学化学教师自我知识更新的途径
我国有成就的十位化学教学论教授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应用》开题报告 - 过程管理 - 课题研究-江苏省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