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漢語 第二單元 古代漢語語序
古代漢語 第二單元   古代漢語語序
 
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
        古代漢語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
        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
 
第一節  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
 
舉例:分類:
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
1)賓語必須是代詞
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否定副詞有“不”、“弗”、“勿(無)”、“未”、“非”、“否”等;
        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再如:
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周南·汝墳》)
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吾嘗聞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論語·先進》)
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衛風·碩鼠)
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P254——P256
註意事項:
(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格。(P293)
(二)否定副詞“弗”、“勿”的否定句一般不帶賓語。
二、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教材290、291頁
        疑問代詞根據用法的不同,可以分爲兩組:
        誰、孰、何——————主、謂、賓、定
        安、惡、焉、胡、奚、曷——————賓、狀
               ——馬忠《古代漢語語法》340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其基本格式爲:
疑問代詞(+助動詞)+謂語動詞————謂語動詞(+助動詞)+疑問代詞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案
三、以“是”、“之”爲前置標誌的賓語前置
(一)“是”、“之”是代詞復指還是前置標誌
王力、郭錫良等認為是復指
楊伯峻等認為是標誌
※把“之”、“是”看作代词的文章如丁素红《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中“之”语法的类推》(《职大学报》2003年第4期)等,教材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郭锡良等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上册2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张之强主编《古代汉语》(下册46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等;更多的教材和语法学著作是把“之”、“是”等作为助词的,语法专著如许敬生《医古文语法知识》(218页,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黄江海等《文言句式例析》(116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265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33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许威汉〈古汉语语法精讲〉(66—67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学》(261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下册799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等,教材如吴福熙《古代汉语》(302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马汉麟《古代汉语读本》(34页,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朱星《古代汉语》(下册19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赵仲邑《古代汉语》(37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周秉钧《古汉语自学手册》(296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荆贵生《古代汉语》(修订本)(563页,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30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向來有學者把‘之’和‘是’視為代詞,起‘複指’作用,但主其說者都認為‘之’和‘是’只是把賓語提前的一種語法手段或標誌,沒有實在意義,無法譯成現代漢語。既然如此,就不如視其為結構助詞,既簡捷又不至於互相抵牾。”
    --------陳煥良:《古漢語賓語前置辨議》,《語文研究》1997年第3期(總第64期)。
(二)古漢語中,爲強調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謂語動詞的前邊,條件是在賓語之後加上結構助詞“是”、“之”等作前置標誌。例如:
①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四年》)
②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四年》)
③不仁而可與言,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離婁上》)
          趙歧《章句》:“如使其能從諫從善可與言議,則天下何有亡國敗家也?”
④諺所謂“輔車相依,脣忘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五年》
(三)以“唯……是……”结构为宾语前置形式
     “唯……是……”結構的賓語前置形式是單純以“是”為前置標誌的賓語形式的變體。“唯”字突出了動詞動作行為對賓語的限定性,是對動詞動作行為指向的進一步確定與限定,即動詞動作行為只能作用於該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而不能及其他,即“使動作行為的物件更加具有單一性和排他性”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70頁。 “名詞性成分作前置賓語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全部出現在‘惟(按:《國語》中字作“唯”)+名詞性賓語+動詞謂語’的句式中。”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167頁
四、沒有結構標誌的賓語前置
        主要包括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和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兩種情況。
(1)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左傳•僖四年》)
(2)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
(3)昭王南徴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四年》)
                  例句等見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巴蜀書社2003。
第二節  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
 
本節內容包括
雙賓語
動量表示法
一、甚么是雙賓語
     一個動詞後帶有表人和表事物的兩個賓語。其表人者在前,稱“間接賓語”;表事物者在後,稱直接賓語。
二、雙賓語的位置
     “甲骨卜辭中雙賓語的位置不太固定。到了周秦,逐漸統一起來。”向熹:《簡明漢語史》130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關于甲骨文中雙賓語位置不太固定的語法實例,可參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197——209頁,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三、雙賓語動詞的類別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分爲兩種類別:授予義動詞與教示義詞。
     授予義動詞包括“予”、“授”、“賜”、“遺”等;教示類動詞包括“教”、“示”、“言”、“告”等。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对双宾语谓语动词的分类複雜,可以參看。
四、已經學過的雙賓語動詞例句
(1)公賜之食,食捨肉。
(2)語之故
(3)告之悔
五、雙賓語動詞的特點
     首先,双宾语动词“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其次,“含有交接事物的意义”的动词“做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事。”当然,此类动词的存在首先依赖于实际语言活动中事物交接要牵涉到三方面的关系和“三方面之间具有怎样的交互关系”这一事实的存在。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1964年第1期。
钱宗武先生根据对今文《尚书》双宾语动词的考察,认为“所有双宾语动词都具有两个性能,一是施动的迁延性;二是施动的双向性。所谓施动的迁延性就是任何一个双宾语动词的动作行为必定由此及彼,中间有一个转迁点才延续到真正的目标点,而这个转迁点必须是人。转迁点紧靠行为动词,因而语法书一般称为‘近宾语’,又因其不是动作行为的真正目标,因而语法书一般又称为‘间接宾语’。而真正的目标点与行为动词隔着转迁点,距离行为动词远一点,故称为‘远宾语’。因其是动作行为的真正目标,又称为‘直接宾语’。所谓施动的双向性,就是双宾语动词动作行为必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事物;一个是动作行为的对象,一个是动作行为的内容。”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419、4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可參攷文獻:戴长江《近十年的古汉语“双宾语”研究述评》,《淮北煤师院学报》1995.增刊/99-102,114 
二、動量表示法
動量詞的産生較晚,在古漢語裏最早往往不用,僅僅把數詞直接用在動詞前麵作狀語來表量詞。王士讓《古代漢語論》171頁,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3。
   在《左傳》中沒有發現確定無疑的動量詞,隻有一個隻得懷疑的“發”:
          必使先射,射三發,皆遠許爲。(哀16)何樂士《古漢語語法論文集》
此類例子,在《國語》 中也已經出現。
    王耕一墢,班三,庶民終于千畝。(周上)
       韦昭 注:“王耕一墢,一耜之發也。”
 
第三節  其他特殊語序
 
一、定語後置
王锳《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再探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2/69~74本文系提交第34届国际汉藏语暨语言学会议论文,曾在汉语史分组会上宣读。
二、謂語前置
        古今差別。
        古:無謂語動詞
        今:如《祝福》“放着吧,祥林嫂”
 
文  選·齊桓公伐楚
 
當列國競爭,周天子失去了控馭力量的時候,諸侯間出了幾位事實上的領袖,號稱“五霸”。第一位霸者為齊桓公。齊的地理環境優越,經濟富裕,王室又曾授以專征之權。至齊 桓公(西元前六八五──六四三),用大政治家管仲來大事改革,相地定賦,提倡生產,任用賢能,是他的對內政策;更有意義的是他的對外政策,卽“尊王攘夷”,尊王就是擁護中央,攘夷就是抵抗外族侵略。臺灣學生作業
春秋時代天下紛擾,戎、狄內侵,諸夏局勢可危。桓公會合諸侯,共尊王室,維持秩序,團結力量,一致對外。他曾北救燕國,大破山戎;援邢復衞,擊退敵人;伐楚更為大事。楚國降服蔡國,三次侵鄭,桓公合魯、宋、衞、鄭、曹、陳、許諸國之軍,直入楚境,楚人請合,訂盟而退。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換言之,如無管仲,中國要為戎、狄所統治了。桓公之霸,實關係著中原民族文化的存亡。臺灣學生作業
 
[正文]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講解]侵、伐,軍事行為動詞。
    風馬牛不相及教材注釋⑥:賈逵:“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
    王泗源以爲:“唯,句首語氣詞。是,代指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之情狀。”“牝牡相誘乃相及義,非風義。《囯語·晉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韋注:‘相及,相嫁取也。’云男女相及,實即今語所謂發生男女關係,含蓄言之。風馬牛不相及,意取放馬牛於野,馬與牛,牛與馬,牝牡各不相及,以喻不相干也。”《古語文例釋》7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正文]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講解]主謂結構作句子成分,主謂之間加“之”。
      命,雙賓語動詞。
      九伯,《禮記·王制》:“州有伯。”孔穎達引鄭志云:“伯即牧也。” 《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孔穎達《疏》:“殷曰伯。”《故訓匯纂》105頁。
      實,教材135⑧表示命令、期望的口氣,用在動詞的前面,與”其“字差不多,可譯為”還是“、”可“。韓崢嶸《古漢語虛詞手冊》315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正文]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师大古代汉语授课讲义(四)--实词与词类活用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中考文言文朗读停顿及词类活用复习指导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子成分)(第21节)
汉语语法(二)——文言文语法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