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经济

提出及发展

1986年9月,李向民发表《人类应当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首次提出精神经济的理论。他指出,精神经济是指精神产品(包括哲学、宗教、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文艺作品等)的生产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传播、消费三个基本环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精神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在精神领域的延伸和发展,研究精神产品在生产、传播、消费诸环节及整个经济运动过程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揭示精神经济和物质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此后,李向民发表系列论文,从精神产品概念界定、精神产品价值决定、精神产品商品化等方面系统地研究精神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999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精神经济》一书在全国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引发强烈反响。该书既是对十多年来精神经济理论研究的总结,也是运用精神经济理论对新问题的解释和新趋势的预见。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然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落后于实践。精神经济理论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主要学术阵地包括200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08年在南京艺术学院成立的文化产业学院等。这一期间,精神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李向民、王晨合著的《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中,至此,精神经济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2007年,在胡惠林等编纂的《教育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首次将精神经济理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基础理论。随后,精神经济概念在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2020年,李向民进一步研究指出,当前中国进入了加速崛起的精神经济新时代,文化创意将成为第一原生推动力。同时,精神经济理论被运用于各类文化产业实践应用的学术研究。精神经济理论在与学界的交流中继续不断发展。

主要内容

①精神价值论。主要研究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和价值转化问题,是精神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精神产品的概念界定、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和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三个方面。精神价值论认为人类的一切产品都由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构成,产品可以分为泛精神产品和准精神产品两类,泛精神产品是产品中所凝结的精神内容,即人类纯脑力劳动的结晶部分,准精神产品是以精神内容为核心属性的产品。精神经济学认为产品中或多或少都蕴涵着精神内容的成分,即包含着泛精神产品,比如外观设计、包装、技术构成等,只不过这类产品的核心属性和功能直接体现为物质形式。李向民教授通过建构精神经济财富模型,定义了纯精神产品、准精神产品和泛精神产品(见下图)。此外,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明确了精神产品的价值属性必须从价值、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财富的结构:精神经济模型(李氏模型)

在图中,整个方框代表人类的全部社会产品。根据不同的方法对这个作为总体对象的产品进行划分,EEʹ线以上代表产品的精神内容(A、D),以下部分代表产品的物质形式、物质载体(B、C);FFʹ线以左代表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产品,如电影、图书、字画等,即准精神产品(C、D),以右代表人们通常所称的物质产品,如住房、汽车、家具等(A、B)。纯精神产品(D)就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从法律上讲也可以统称为“知识产权”。对纯精神产品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化复制,形成准精神产品的过程,即D和C的结合,就是文化的产业化的过程。将纯精神产品向传统物质制造业扩展,即D和A的结合,就是产业文化化的过程。

②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的理论。根据精神经济模型,李向民进一步提出了精神产品商品化的两大趋势,一是准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二是物质产品的泛精神化,即现在所说的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

③新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精神经济时代,产业的逻辑顺序发生倒转。物质经济时代,遵循费雪尔提出的一次产业(农业、矿业)、二次产业(加工制造业)、三次产业(其他产业)的传统次序。而精神经济时代,产业的顺序变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概念、创意、形象和故事,创意创造需求,创意创造市场,最后才由加工制造业据此生产制造出衍生物质产品,完成经济的循环。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

④“后昂起时代”的理论。根据A.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国别经济增长数据分析,李向民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各国的人均GDP在达到10000美元左右时,经济增长曲线会出现一个向上的拐点,增速明显加快,形成一致的反L形曲线。这时,物质财富加速涌流并出现总体过剩,经济形态迅速精神化。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只是出现后进国家进入拐点时的人均GDP值有一个缓步下降的趋势,这也符合发展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⑤宏观和微观的精神经济学研究。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文化经济宏观、中观、微观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宏观层次的问题包括:精神经济增长、就业与产业分工、国际文化贸易、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中观层次的问题包括: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的组织理论研究;微观层次的问题包括: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创意产品的生产决策和消费理论研究等。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李向民.人类应当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江苏商专学报,1986,(03):1-7.
  • 李向民.忘年神交 如切如磋——钱学森指导我研究文化产业.美术与设计,2009,(01):1-4.
  • 成乔明.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政府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5,(03):37-43.
  • 李向民,韩顺法.文化产业与精神经济时代.思想战线,2010,36(03):48-53.
  • 朱琰.从文化产业到精神经济.现代经济探讨,2010,(12):76-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理论探索 | 工业文化:概念、演化与工具(下)
经济学中预测比较精确的理论有哪些?
产业经济学导论
新思享 | 张来武:我们的经济理论出了问题,”六次产业“不能甩开农业!
《移民经济学》理论介绍
经济学所有细分领域Top10大牛,不知晓他们我不好意思提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