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劳动经济学

形成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早期的劳动就业方面的论著主要研究劳工运动历史、工会谈判、劳动法、劳动关系等内容,代表性的著作是美国经济学家R.T.伊利[注]发表于1886年的《美国劳工运动》。在1925年,出现了第一本劳动经济学的论著——S.布鲁姆[注]的《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美国经济学家J.T.邓禄普[注]C.克尔[注]等人的推动下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这些研究大都是描述性的,强调历史发展、事实,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分析。较多从法律、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大量地吸收材料,而实际上很少依据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学理论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新理论。一些新的分析工具如计量经济学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这时,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也展开了新的一页。它成为应用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运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劳动和就业方面的经济问题。从西方劳动经济学发展看,劳动关系等制度问题也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过不再作为研究的重点。

劳动经济学在近半个世纪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资、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对此非常关心,劳动经济学也就成为很受关注的应用经济学科。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有一批经济学者由于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例如: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T.舒尔茨[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G.S.贝克[注]、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J.赫克曼[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M.斯宾塞[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犹太裔经济学家P.戴蒙德[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D.T.莫藤森[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C.A.皮萨里德斯[注]、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D.卡德[注]等。

研究内容

因为经济学有两大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劳动经济学也会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劳动关系,他们强调,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劳动经济学则假设基本的制度是既定的,侧重研究劳动经济的“技术”层面,即劳动力资源配置本身。当然,他们也承认劳动关系会影响资源配置,只是把它作为分析内容的一部分而非主要方面,尤其是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根本的制度和劳资关系。在中国,长期以来劳动经济学是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其体制背景为计划经济体制,并深受苏联劳动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来,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地,我们需要借鉴西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成分。

劳动力市场运转的结果包括均衡的就业量和均衡的工资,即劳动者实行充分就业,失业率尽可能低,且同一类型劳动者获得相同的工资。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合约、工会与劳动关系、就业和失业等。

经济学经典作家的著作都涉及劳动就业问题。如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注]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工资补偿理论——不同工种间的工资差别是对劳动力能力差异和工作难度差异的“补偿”。英国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注]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认为工资可以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注]在1932年出版的《工资理论》中试图使经济学理论能够适用于对不完全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并且构建了一个工资谈判模型。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过它的视角在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内部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经济学则强调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研究视角更广阔。人力资源管理有时也需要经济学的理论支持。事实上,如今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已将微观企业内部的劳动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只是在保证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优化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其外部影响和劳动力市场整体效应。

我们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制度特征的劳动经济学理论,研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最低工资、职工参与管理等制度完善市场机制,更好地提高劳动者的福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复苏挑去“就业不足”这根刺
“David Card(戴维·卡德)”“劳动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教 学 计 划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第一次颁给“拍卖理论”
我们要小心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维·卡德:传统经济学观念的挑战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