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论

量论的梵文是pramāṇa-vāda。其中pramāṇa即量的意涵有两种解释:①pra为初为始,māṇa为称量为了别,故量即“最初称量之义”。②pramāṇa为pra(真实)+mā(知、知识)+ana(开端、工具),义为“正知之出处”“获得正知之方法”。量的分类约有八种,即现量(pratyakṣa)、比量(anumāna)、譬喻量(upamāna)、声量(śbda)(圣言量)、义准量(arthapātti)、无体量(abhāva)、随生量(saṃbhava)、世传量(aitihya)。印度各教派均有自家的量论且对量的数量看法不一:顺世论只认许现量,胜论派与佛教量论学派认许二量即现量与比量,数论派、佛教随顺圣言唯识派、正理派中明一切智派认许三量即现量、比量与声量(圣言量),大部分正理学派认许四量,即再加上譬喻量。若再加上义准量即五量为弥曼沙上师派所认许,若再加上无体量即六量为弥曼沙跋陀派与吠檀多派所认许,若再加上随生量、世传量即八量则为通古教派所认许。即使各派间认许量数相同,但其对能量、所量、量果等的认识却差异明显,由是形成不同特质的量论体系,也是各教派理论之争的关键所在。

佛教量论

佛教量论是印度量论学派中的最大一宗,著作浩繁、体系庞大、影响久远。一般认为,佛教量论“源唯佛说”,在《涅槃经》等大乘经中已有宗、因、喻等关乎立破之说,所言自相、共相亦蕴含着现量、比量之论。但从论的体系性来看,佛教量论则直接源于对足目所创正理派根本经典即《正理经》“十六句义”的驳破为发轫。“十六句义”始于“量”“所量”,终于“倒难”“堕负”,并被认为是获得至善的知识,可见“量”的重要,但大乘佛教中观宗的建立者龙树认为“诸说空者,不许量等句义,无所著故”,即基于胜义谛立场绝对遮破量说。至4~5世纪,无著、世亲依据弥勒所传《瑜伽师地论》“七因明”学说,先后承续并精约为“他宗观察教”“论轨抉择”,由是建立起以圣言量为本位的唯识宗因明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量论意涵,成为佛教量论得以创立的直接契机。

佛教量论的建立者是陈那,相传其为世亲弟子,依从唯识学说但关注认识发生的具体过程,由是创作《观所缘缘论》,成立境不离识之理,进而对圣言量生起疑虑,故由因明转向正理,倡导“如理作意”并取消圣言量;依二相而立二量,创作《正理门论》,其弟子商羯罗主著《入正理门论》,由是成就佛教正理学之体系(此佛教正理学由玄奘传入大唐,形成庞大的“唐疏系统”名为“汉传因明”);晚年汇集平生所作小论而成《集量论》,由是建立佛教量论之学,其再传弟子法称著“七部量论”,使陈那学说得以全面展开,至此陈那-法称量论体系正式建立,成为继中观、唯识之后印度大乘理论之殿军体系。法称后学,多从对“陈那八论”尤其是“法称七论”的注释与阐释入手,先后形成40种左右重要的注疏著作,并形成了以天主慧为代表以解释法称“七部量论”文句为主及阐发义理为辅的“释文派”,以法上为代表主要阐释“七部量论”认识论与逻辑学之精义的“阐义派”,以智生护为代表主要以阐释“七部量论”之解脱道、法身义为归宿的“教义派”(庄严派)。

藏传量论

藏传量论是印度佛教量论的直接继承者,8~13世纪,陈那、法称以及法称后学的量论著作几乎全被译成藏文并多次被校订,同时历代大德对其多有注疏,至晚清民初时代,藏蒙学者的量论著作约有190种,成为藏传佛教认识论与逻辑学体系的宝库。专家认为,8~11世纪,是藏传量论的“旧量论时期”,从12世纪起进入“新量论时期”,而“新量论时期”从俄大译师到恰巴曲桑、藏那巴以宏传《定量论》为主,进而开启摄类辩经之学,实是从印度量论向藏传量论的一大转折。13世纪的萨班大师,一方面参与校定量论译本,一方面开讲《释量论》,同时汇通印藏过往之学,立破兼容,创作《量理藏论》,由是开启了藏传量论的新时代。14世纪以后,以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贾曹杰、克珠杰、根敦朱巴为代表的格鲁派广传陈那、法称量论之学,注疏丰赡、探理细微,使印度量论彻底本土化,形成了藏传量论最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经数百年而不衰,一直传承到当代。

量论研究

近代以降,国际性佛教量论研究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研究中的显学,先后形成了“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即以舍尔巴茨基等的研究范式为一般方法论的“彼得堡学派”,其内涵在于以欧洲文化为本位,以康德哲学为卡口,通过人为缩小论域的方式,强行实施欧洲传统乃至现代逻辑与哲学向东方“古典量论”的投射;“维也纳学派”,即由弗劳瓦尔纳所开创的“语文历史学派”,其内涵在于持价值中立之科学态度,以梵文为主、藏文为辅,以历史文献的原生态整理、复原为使命;“弗吉尼亚学派”,即由格西旺杰与杰弗瑞·霍普金斯于北美在“弗吉尼亚计划”的不断实施中所形成的学派,其以藏语文为依据,以现代藏传高僧口耳相传为本位,以人类学田野考察方式为指导,越过科学中立之划线,虽在学界实是僧界(主要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之横移,进而涉入宗教实践(止观)之境域,代表着当今世界佛教量论学术研究与体验习得的最新走向。

东亚国家大都具有佛教传统,故在量论研究方面必然会后来者居上,其中日本学者基本与前述“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维也纳学派”同步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有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路传承,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全面译介陈那、法称、法称后学以及藏传量论经典,进而形成汉语疏释系统、最终建立汉传量论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扩展阅读

  • 祁顺来.藏传因明学.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
  • 武邑尚邦.佛教逻辑学之研究.顺真,何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明入门简介
唯识、中观、因明的区别与联系
成建华: 论印度传统哲学多元思维模式
萨迦寺 海拔最高的学术重镇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十二:正理论哲学1
五、古典时期的印度文化 三亿文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