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业经济

沿革与阶段特征

农业部门是最早形成的经济部门。主要分布在平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区域。

传统农业耕种人类以采集自然生长的植物果实和捕猎自然繁殖动物的肉、蛋、奶及皮、毛为生,有长达几十万年的历史。干预植物和动物生长繁育,增加其产量的农业生产,至今只有一万多年的历史。

按照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划分,农业经济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原始农业阶段。使用简单的木制工具,采用依靠休耕恢复地力的轮垦耕作制,完成了小麦、水稻及猪、牛、羊、鸡等的驯化。②传统农业阶段。使用铁制农具,以畜力为动力,以施用有机肥保障和提高土壤肥力,积累了一大批适应、利用和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技术。③现代农业阶段。以使用机械化农机具和工业化学品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标志,以有性杂交方式培育农作物和家畜新品种,

基于科技的现代农业20世纪80~90年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进入农业,赋予现代农业新的含义。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的农用地约占全世界农用地总面积的46%;发展中国家大多使用拖拉机和化肥等现代生产要素。现代化是世界农业经济的主题和总趋势。

农业在很长时期内停留在简单商品生产阶段。为了克服生产时间长、用工时间短的问题,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采取了把用工时间不同的各种生产活动汇集在一起的方式。该阶段微观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内容的区域相似性很强,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多种生产技能,在不同时间里应用不同的生产技能,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特征显著。

农业在近几百年里进入一般商品生产阶段。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劳动力的特定生产技能越来越高。该阶段微观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内容的区域差异性很大。主要依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特征不再存在。

变迁

农业最初依靠适时耕作提高产出稳定性,依靠选种、优化农作物株行距、增施肥料、找准施肥时间和施肥部位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现在依靠把握气候变化态势并采取应对策略来提高产出的稳定性,依靠育种和完善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它借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将育种技术提升到分子和基因层面,使作物叶片尽可能向上生长,增强光合作用率和降低无效的养分消耗,通过作物秆部矮化提高籽实的比例,通过茎部硬化实现采摘机械化;借助于工业发展实现畜禽舍养对放养的替代,通过对圈舍温度、湿度的控制减少畜禽维持能,增加生长能,并把觅食运动和健康运动统一起来。

农业增长最初主要依赖耕地面积的扩张和水资源可及性的提高,现在主要依赖技术进步。例如,对饲料进行乳化处理,使畜禽能更快进而更充分地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解决畜禽的消化系统无法充分吸收常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问题;应用基于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现代繁殖技术,解决畜禽自然繁殖能力低的问题;应用收割、脱粒、烘干一体化机械,解决收割、脱粒、晾晒等季节性用工量大和晾晒用地利用率低的问题。利用特定作物种植面积南北跨度几千公里和作物成熟时间差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解决小规模农地经营与大规模农业生产不匹配的问题。由技术、制度、组织和生态等非物质要素构成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由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的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是农业正在由物质要素驱动向科学技术驱动转型的标志。

地位、特点与类型

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总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基础上,这个含义的国民经济基础是永恒不变的。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农业会对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做出劳动力、土地、资金和外汇等方面的贡献而成为推动它们发展的基础。这个含义的国民经济基础是阶段性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完成后,农业会因保持农产品和生态服务供给的稳健性而成为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个含义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永恒不变的。此时,农业部门主要依靠它的质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不再以它的总量成为国民经济基础。

特点包括:①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自然再生产时间长,经济再生产时间短,农业劳动力和农机具存在季节性集中使用和其他时间闲置的情况,甚至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也有季节性现象。②生产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用作食物的生活资料再生产和用作种子、种畜、种禽的生产资料再生产已经专门化,不再交织在一起。③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每年投入等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会因气候变化造成不等量的收获。④投入和产出的对应性弱。当年产出可能完全依赖当年投入,也可能依赖部分当年投入,余下投入转换为土壤肥力留存在土地中,还有可能部分产出以土地肥力耗竭为代价。该特点表明维护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极端重要性。

按使用的生产工具,农业经济可分为手工和畜力农业、机械化农业等;按投入的要素结构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土地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等;按水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灌溉农业、旱作农业(雨养农业)等;按农产品流通和消费情况可分为自给性农业、商品性农业、出口农业等。农业部门内部可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子部门,相应的有种植业经济、畜牧业经济、林业经济、渔业经济等。

转型

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型。多功能农业有3个特征:一是绿色。以产业绿化为抓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二是融合。以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家生活为载体,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三是文化。以农耕作为文化传承手段,释放农耕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

中国农家乐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先提出“农工一体化”、农工商联合经营等概念。农林牧副渔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产前)、农业生产(产中)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后)联结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得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农业的外延越来越丰富,产业体系越来越健全。田园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和亲近自然之地,农业成为传承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和生态涵养的维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障。

由身份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最初的农民是居住在农村,参与农林牧副渔各项活动的身份农民。绝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为农业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全面使用农业机械等创造了条件,也为留下的农民向专门从事一类农产品甚至一种农产品生产的职业农民转型创造了条件。农民由依靠兼业保障充分就业向依靠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充分就业转型,这是农业经济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也是农村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

由追求产品产量向保护生态安全转型。推广化肥、农药、薄膜等新要素,实施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都是为了增加产品产量。采用标准化生产、养分平衡、水肥药一体化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技术,把化肥、农药施用量和薄膜残留量控制在环境安全的范围内,使食物更清洁,水土更干净,环境更安全;采用作物生理调控、测墒灌溉、环保制剂、高效集雨、精准输配水等技术,把农业用水控制在可持续利用水平上;采用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农田养分综合管理等技术,保障土地的肥力和农地的生产能力。

由露天农业向工厂化农业转型。按照工业生产方法,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环境控制技术和现代材料,将农(畜、禽)产品生产置于人工控制的环境中;

工厂化农业依靠调温、通风、滴灌、养分水分供给、中心控制等系统,调节和控制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过程中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使农业生产摆脱或减轻对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实现全天候生产乃至立体化、无土化生产,克服了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匹配和地表面积、土壤养分有限等约束。它具有稳定、高产、高效等特点,极大地改善了劳动者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育秧、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

由弱质性农业向强健性农业转型。在传统农业尚未改造完毕的经济体里,在认识上很容易把传统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当作农业的一般特性。发达经济体的农民平均收入已经高于非农劳动力平均收入的事实否定了这种认识。消除农业弱质性是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开始的,主要采用培育优良品种、改进农作物株行距、找准施肥部位和施肥时间等农艺措施。针对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主要措施是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接下来的主要措施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育职业农民。弱质性农业向强健性农业转型的过程,既是以现代农业全面替代传统农业的过程,农民平均收入赶上非农劳动力平均收入的过程,也是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于一致的过程。

农业制度转型。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简洁化、组织化、集约化,完善研发推广、农业投入、农民培训和风险防范等制度,特别是“绿箱”政策对“黄箱”政策的替代和食物安全向生态安全的拓展。

条目图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理论及我国的实践
刘守英: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
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农户兼业化
先有“市”后有“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