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静说

是一种精神状态。虚,空也,内心排除外扰;静,止也,心灵停息内动。最早源自先秦老子关于体道心态的描述。《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只有内心极虚、极静,才能在纷纭的宇宙中看到万物的所归,亦即获得大道。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进一步发展了虚静说。《庄子·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天道》又云:“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中还讲述了不少以虚静得道的寓言,如“梓庆削木”“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从中可见他主张的虚静的内涵,即破除功利之心,摒弃欲望和情感,排除外部干扰。

虚静一说并非独见于道家,也见于先秦其他学派的著作中。《荀子·解蔽》云:“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意即人们要想以心知道,必须使心保持一种虚涵待物、专一冷静的思维状态。

此后虚静被引入文艺理论中。较早引入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说作家的构思是“罄澄心以凝思”。罄澄心,即使内心达到虚静状态。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直接使用虚静,将虚静视为进行艺术构思的重要前提。刘勰之后,有皎然、刘禹锡、苏轼等人谈虚静问题。虚静所强调的构思是对外要排除物扰,对内要排除功利的羁绊和感情的激动,其对后世的文学鉴赏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步开悟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高僧说有四点:...
真正的养生,都是从修心开始,体解大道,无私无欲无求……
庄子启示录011:想要自在 先要知道是什么让我们不自在
《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心斋——让心归零的艺术
庄子:从“心”认识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