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县委书记要像杨贵一样勇于担当
    杨贵是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从他带领县委和全县人民修建红旗渠已经过去近60年了。我曾经5次去过林县,对红旗渠和杨贵的感情很深。
  杨贵是一位好同志、好党员,他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杨贵的老家是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他出身贫苦,读过几年私塾,14岁时便参加了革命工作,入党后表现优秀被组织任命为当地抗日救国会负责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残酷斗争岁月中,他和人民群众一起出生入死,用智慧和勇敢,斗豫北、战梨园、打土豪、分田地。他把入党的初心化作实际行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他忠诚于党,热爱群众,心中无我。杨贵1954年5月接受组织安排,调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1950年代,林县是安阳地区最贫穷最落后的山区县,也是河南最缺水的地方。恶劣的生活环境迫使大批林县人远离家乡,踏上了西去山西的“逃荒路”。外地的人不愿意来林县工作,当年组织任命杨贵为林县县委书记时,他二话没说,欣然上任,并下定了扎根林县的决心。杨贵全身心投入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建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就把红旗渠干渠、支渠、毛渠、斗渠等长藤结瓜式的水利工程修建完毕。
  他务实重干,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在决定上马红旗渠之前,杨贵已经在林县当了6年的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县委一班人已经带领林县百姓成功修建了大大小小数十座水利工程,圆了林县人民的“引水梦”,通过实绩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权威。杨贵既是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又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始终与修渠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一碗小米干饭的故事至今还广为传颂。特别是实行工作和生活双重标准,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心民力。正是因为杨贵的表率作用,所以当时整个班子、整个队伍都很廉洁。10年修渠,近亿元的投资,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和亲属谋取过任何利益。直到如今,红旗渠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具体体现,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县人的血脉,泽被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敢于担当。在动议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县上下开展了持久深入的大讨论,最终绝大多数群众赞成,纷纷表示“我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人心向往就是最大的动力!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开工第一天,全县报名修渠的人就达到3.7万人,在整个修渠过程当中,同时在修渠工地上的人最多时达到10万人,10年下来参加过修渠的达到30万人之多。几十年后,红旗渠精神之所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党的主张与群众意愿的高度契合。
  10年修渠,可谓是一波三折,不仅要克服自然困难,还要面对各种风险和压力。杨贵和当时县委一班人,不仅率先垂范,敢于担当,而且还善于担当。杨贵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无论是大胆提出跨省从境外引水的设想,还是在坚硬无比的太行山腰开山凿渠,动用数十万劳力上马单项工程,这都需要超乎常人的胆魄和善于担当的能力。
  196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在新乡召开会议,面对各种非议和流言,杨贵实话实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修建红旗渠为的就是林县的群众,我问心无愧。我是县委第一书记,有责任应该我来承担。”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成多大的事业。如果当年他不是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红旗渠是万万不可能修成的。
  (作者系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0年代红旗渠工程,本是造福百姓的好事,为何接连被村民告状?
“红旗渠书记”——杨贵的至暗时刻
面对副总理的批评,他为何有底气辩解?
杨贵和他的“人工天河”
【总第1950期】【河南丨郑州】卞士生丨杨贵:卫辉走出的英雄
【征文】李金富 丨《林县报》小作用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