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海古戏台:徐培良//应可军 : 历史.地理 :地理 :中国地理、旅游 :浙江新华书店网群

导语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宁海县古代的舞台文化艺术,对宁海县各处古戏台的建筑形制、建造工艺、艺术特色等等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掘了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同时,他们把古戏台还原到历史过程和生活氛围中去,利用丰富的乡土史料,让人感受到所谓“高台教化”,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本书配发了大量的精美图像,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将实物、文献、民俗做了很好的结合,是一本古戏台研究的好书。

内容提要

  

    浙江省宁海县境内曾分布着古戏台600多座,现存120余座,其中10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散落在乡间的古戏台,像一颗颗明珠,精美绝伦,光彩照人。
    遥想在笛箫悠扬声中,水磨腔于屏后柔柔一啭,上场门前帘儿轻轻一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缓步而出,歌遏行云,舞凝丝竹,在红氍毹上演出一幕幕人间天上的悲欢离合;台下的人,跟着长吁短叹,百看不厌,至于那些情窦初开、穿红戴绿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谈情说爱,则又是另一番意趣。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神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沉醉东风情不断·崇兴庙古戏台
第二章 一方平台演风流·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
第三章 四时佳兴与人同·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
第四章 蓬莱地近接神仙·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
第五章 价值千金春一刻·双枝庙古戏台
第六章 演忠演孝持正道·城隍庙古戏台
第七章 山色遥空别样青·龙官陈氏宗祠古戏台
第八章 乐奏生平歌大有·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
第九章 半住白云人烟稠·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
第十章 事异忠奸看人心·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
第十一章 藻井尽涵千古秀·古戏台的工艺特色
第十二章 一元复始万象新·开台和关台
第十三章 礼乐攸关原非戏·演戏习俗
第十四章 画龙点睛戏更妙·戏台楹联
第十五章 万绿丛中一点红·宁海平调
第十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保护和抢救
第十七章 如霞绚丽人争羡·宁海古戏台剪影
后记

前言

  

    徐培良同志送来的《宁海古戏台》书稿要我为之作序。我们基层的文物工作者每天面对大量的日常工作,能挤出时间做些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同时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戏台是与演剧相伴相生的,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阶段。据现有研究成果显示,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的歌舞祭神活动,祭坛和田头山坡就是最早的舞台。如古遗址中的良渚瑶山祭坛,如文献《山海经》、《国语》、《诗经》记载的帝尧台、帝舜台、共工台、轩辕台,如模型实物的绍兴坡塘306号战国墓青铜伎乐铜屋等等,在其上和其中上演的都是敬神、酬神、媚神的祭祀歌舞,不过后者已从露天祭坛进入屋宇祠庙之中了。娱神的祭祀歌舞终于朝着娱人的世俗方向演变,优人也逐步取代了巫师。《越绝书》记载的越国越小城中的美人宫,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高台舞者形象,山西金代墓葬中戏台模型砖雕,都是相关例证。大致地说,唐以前的戏台基本上是一种露台式的平台,形制较简单;宋金时开始出现亭式戏台;到金元时期,三面敞开、另一面作后台的典型戏台就出现了。这时期的戏曲演剧已经相对独立和成熟,搭台演戏虽以娱神为名,而实质目的却在娱人了,戏台虽然准对神座,人神同“观”,而世俗已渐占上风。
    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二种实首之。”元明之际,著名的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海盐腔均在浙江。之后,婺剧、绍剧、甬剧、越剧等地方戏剧异彩纷呈,更是催生了遍布浙江城乡的美轮美奂的大量戏台建筑,而宁、绍、金、衢地区尤为突出。从类型上看,主要有庙宇戏台、宗祠戏台、会馆戏台以及其他临街、临河独立戏台等。就建筑构成看,戏台虽然不是庙宇、宗祠、会馆的主体建筑,却常常是其中制作最精致、装饰最华丽的部分,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古戏台通常被包含在文物建筑之中,因此在统计时颇有不便,至今我们还不能得到浙江古戏台的精确的数量概念。从宁海尚存一百二十余处及相关资料推算,浙江古戏台数当以千计。
    徐培良、应可军先生从宁海百余处古戏台中选取十处细细介绍给读者。这十处古戏台在2006年以“宁海古戏台”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浙江古戏台的代表和精华。两位先生对各处古戏台的建筑形制、建造工艺、艺术特色等等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掘了文物古建筑的价值。同时,他们把古戏台还原到历史过程和生活氛围中去,利用丰富的乡土史料,让人感受到所谓“高台教化”,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本书配发了大量的精美图像,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总之,他们将实物、文献、民俗做了很好的结合,写出了一本古戏台研究的好书。
    据我所知,我省的张书恒、杨新平、高军、谢涌涛等先生对我省的古戏台有专门的研究。现在看来,关于古戏台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在即将展开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们有必要对古戏台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统计,真正弄清家底。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更是做好古戏台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我们对古戏台的研究还要深入下去,但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利用水平的提高。这一定也符合《宁海古戏台》作者的本意。
    2007年6月28日于西子湖畔

后记

  

    宁海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文化遗存丰富。我们有幸在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中生活,耳濡目染,既充分领略到其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
    2001年进行的文物普查,使我们对宁海古戏台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古戏台的保护成了工作的重点和焦点。时值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等十座古戏台名列其中。这促使我们萌生了对现存的古戏台进行一番较为全面的审视、梳理和归纳,选其精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成书的想法,给更多的人认识宁海、了解宁海丰厚的历史文化提供一种途径。我们也想通过这本书,呼吁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和共同参与古戏台的保护工作。
    《宁海古戏台》的出版得到了李秋香、朱振华、滕延振等老师的热心指导,得到了石学友、胡功宝、魏承辉、胡本和、俞益庭、林德元等朋友的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和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先生拨冗作序,感谢参与和支持此项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行、朋友们。
    《宁海古戏台》编辑委员会
    2007年8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十三章 礼乐攸关原非戏·演戏习俗
    自古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戏班活跃在宁海城乡。在那时,由于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演戏就成为民间主要的娱乐。但因为科学落后,迷信盛行,人们对各类神明十分依赖,因此演戏也就往往成为一种酬神的活动。人们为神而演戏,认为神也能看戏,高兴了就能给人们更大更多的保佑。这样,在各神生辰之日,以及为适应时令节日、庙会墟期、酬神还愿、喜庆寿诞、集市贸易等民俗活动,必定邀请戏班开台演戏。此外还有还修谱戏、赌戏、罚戏、行会戏等。
    演戏的场所多在宁海城乡各神庙以及各家族的祠堂。如宁海洋岭的民国诗人伍惟能曾有竹枝词咏道:
    庆赏元宵演戏文,镇龙庙里闹纷纷。
    梨园较旧今愈好,一种昆腔素未闻。
    清代岳井诗人蒋明伦也有诗日:
    下洋古庙戏常陈,岁岁春来乐赛神。
    侬欲往看嫌太远,同行必约老成人。
    类似的诗句宁海现存多首,可见祠庙演戏习以为常。宁海戏台背靠门厅一侧是太师壁,左边是名为“出将”的上场门,右边是名为“入相”的下场门。太师壁背面有一米多宽的楼梯通道,演出时作为演员的候场台,两旁的门楼为后台。戏台后有排间,专供演员化妆歇息之用。
    乡村里演戏,不像城里那样收门票。演戏的经费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公积金,主要来自村族祭祀田租;一种是临时募集,一般由村族族长组织筹款,各家各户按人丁出钱,到时将募捐人的具体资金数额用红榜公布于仪门口。也有把演员安排到各家各户去吃饭,漂亮小生、花旦自然有人请,大花睑也大受欢迎,他吃过的筷子对折拗断,放到猪栏间里,俗信今年养猪特别会大;可怜的小花脸很少有人请,因为大多数剧情里,小花脸没有好下场,人们不喜欢把晦气带进门。
    剧中的角色,依据性别、年龄和性格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在过去的祭祀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戏班过去祭祀神灵时,往往要摆上五种供品,代表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如供一碟花生米代表生行,一碟鸡蛋代表旦行,一碟盐末代表末行,一块豆腐代表丑行等。
    戏班的服装,行话叫做“行头”,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靴鞋及所有服饰附件。按照戏班的老规矩,不同的行头要分别放在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内,哪种箱放哪种行头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意乱放,更不能放错。
    那时的戏分寿诞戏、临时戏二种。寿诞戏又称正戏,就是为了庆祝某神生辰所演的戏。演寿诞戏,要在戏台两角悬挂大红纱灯,临时戏则不挂纱灯。例如宁海城关二月初九日城隍爷生辰演戏,二月初二日锡福殿演戏,二月廿四日长洋岭胡公大帝生辰演戏等等。
    临时戏是指不在神明生辰所演的戏,一般在村族续谱、欢庆丰收,欢庆某桥梁或公共设施建筑落成时举行。也有个别人为其父母长辈订演“祝寿戏”,到时台上一旦角所持的盒子变出新鲜的蟠桃,意为“麻姑献寿”,甚得观众喜爱。
    宁海对戏目的选择,很有讲究,绝不能轻率。相传黄坛严氏从不演《打严嵩》,邻村杨家不演《杨老令公碰死李陵碑》;官塘周不演《三气周瑜》,邻村官塘曹不演《击鼓骂曹》等等,因为同姓氏者,五百年前是一家,谁也不愿诋毁自家祖宗,听说邻近两村不和时,故意点这些戏目,不让你们来看戏,往往也是宗族纠纷的导火索。
    同时绝对禁演淫戏。
    农村挑戏班有他们的规矩,宁海流传着三叔公的故事,说深山岙里某村族,准备请戏班来演戏,但不知效果如何,派三叔公先到城里打探。演戏过程中,演关公的演员上场,忘了戴胡须。演诸葛亮的演员为了救场,大声念白:“关平,尔父亲何故不来?”演关公的演员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连忙对答“哦!我去叫来!”到后台戴了胡须上台后再往下演,这段情节被三叔公记得牢牢的。戏班请到村里,点名就演这出戏。在演出过程中,当然没有关平去叫关公上台这一情节了,三叔公不知道这样演才是正宗的,认为戏班欺负山里人没见过大世面,非要戏班罚戏不可,戏班也只好将错就错。由此可见,演戏在乡村是一件大事,马虎不得,否则戏班是要吃亏的。
    演戏过程中还有赏钱的风俗。赏钱者有三种人:一种是刚刚中了什么功名的人和他的夫人,最早时赏二百四十文,角洋通用以后,赏六角至一元。第二种人是地方长官和外来贵客,赏钱数字更大一些。第三种是当年被神明治好疾病的人前来还愿,这种人给演员赏钱,每本戏赏一百二十文,以后赏四角或更多一些。还愿者还要在神前或台上贴红纸条,写明为何还愿,赏银钱若干。
    戏班要去请,请的时候先和班主接洽。班主能答应最好,如果班主因为某种原因推诿,请戏的人就要“抢戏箱”。抢戏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到戏班所在地抢,另一种是等在戏班经过的路上拦截。有时碰到两个村同时叫这个戏班,往往为抢戏箱引起械斗。因为演戏挑选的日子不是神明生日便是黄道吉日,耽误了便认为不吉利。一个地方要演戏,十几、几十里方圆的人都赶去看,若是不按期演出,愤怒的观众可能就会敲毁粪缸,烧毁堆在野外的稻秆蓬,而该村的村民自认理亏,不敢过问。所以,凡是决定演戏的村庄,无论如何也要把戏班请到。
    邀请前来的亲友,有一定身份者,让坐于贵宾席(正中已排好椅凳),女眷们按例在横厢楼上看戏,男丁绝对不准入内。看戏时,人山人海,门庭若市。在封建社会里,戏场中的规矩也是很封建的。一般来说男女是不能混在一起看戏的,女人如果跑到天井男人堆里看戏,则会被人耻为“不正经”;男人如果钻到厢楼下女子丛中看戏,不但会受到公众的谴责,有时甚至会遭到族里的严厉处分。
    遥想在笛箫悠扬声中,水磨腔于屏后柔柔一啭,上场门前帘儿轻轻一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缓步而出,歌遏行云,舞凝丝竹,在红氍毹上演出一幕幕人间天上的悲欢离合;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神往……
    P148-15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宁波宁海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
【图文专题】江南戏台(二)
它,曾是瑞安旧时“人气打卡地”!至今尚存50处
[转]婺剧的“野蛮”生存
记恭王府堂会戏
摄影家眼中的宁海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