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瑶头隔山旧事浅序

五凤瑶头飞往隔山寻瑞宝,
二龙导尾穿过溪峡觅南田。


这是宋朝宰相、太师梁储经过瑶头时留下的词对。一直流传到30-40年代的人都家喻户晓。


河南在现广州南面的海珠区,旧称上番禺,它像一颗珍珠卧伏在上下番禺之间释放着耀眼的光芒。瑶头的名字在千多年以来,在上下番禺,现在的花都、人和、三元里、番禺等地方就非常有名气。


瑶头村地处海珠区西部,古名窑头,因产陶得名,地处水乡,又叫瑶溪。宋代开村至今已有八百几年历史!《番禺河南小志》载:瑶头居河南七十三村之首。瑶头是多姓村,其中赵蒙施是大姓,蒙、赵、施、雷、林建有祠堂。清初有名的河南茶市就在瑶头,当地的村民半数从事茶业谋生,有“茶业半民生“的说法,一直以来都是繁荣之地、民国时期繁华景象更是鼎盛一时!


很多该地方的村民都不辞劳苦地从远处运货到瑶头交易,是冲着瑶头的名声而来,瑶头是河南地区最大的集市,真不愧为河南第一市。


据史记记载几千年前,瑶头一带地方原本是珠江河的河床,隔山高岗(又称石岗)的风化红石就证明了当时的情景。后来因地理的变迁,珠江河水退缩才露出了一片肥沃的平原土地和丰富的希土资源。

瑶头地区在清未、民国期间,有牛皮厂和多间织布厂,织布厂有机织和手工织布机两种,多以手工织机为主。为了节约开支和发展生产,多数厂家都采取发外加工的方式经营。所以当地居民相当一部分家庭为了生计,都接受外发在家加工的纺织业务,成为瑶头部分家庭的生活来源。所以很多家庭都有手动纺织机。是河南最早的陶瓷制造和手工业发祥地。





围绕瑶头的山岗都是红泥质土岗,但岗下一大片肥沃褐色土壤(河底沉积土)成为万顷良田。


瑶头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游的羊咩钭(地名)(位置现在的牙科医院和达标国际大厦),绵花岗有大片黄色和白色的粘土。粘土的粘性很强(尤其白泥)、没有沙石杂质像搓湿了水的面粉很柔软。儿时我们挖出粘土制成公仔或搓成小泥弹晒干后用来练习打弹弓。用黄泥土做成的泥模晒干后不用火烧载满水,几天都不会漏水变形是制造陶瓷的好材料。而且在60年代前还可以见到羊咩斜和绵花岗脚下古人挖泥留下,后来用来养鱼的多个鱼塘、水坑和绵花山溪道被挖宽露出白土的遗迹,所以老一辈人说窑头是以制造陶窑建村的传说是有根据的。隔山、村尾等地方是烧窑的地方,以前也听老人说过。20世纪初,因隔山修建十香园,在重新修整怀德一巷下水道时,挖出很多据称是宋朝的古陶罐,后来挖的人越来越多,工程队怕挖的人把全条巷挖烂,才赶快用泥填埋,后来有知情的人说这地方从前是烧陶的窑地。而村尾剩下一个窑炉,在被称为狗屎岗的岗上,50-60年代才拆除,历史相当悠久。


瑶溪由来
流经羊咩斜、绵花岗到瑶头的小溪旧名就叫窑溪。后来因瑶溪的地理优势,改变了窑溪制陶瓷的属性,变为全靠贸易为主的乡村。窑与瑶(美玉、美好之意)同音,后改称为瑶溪。
瑶头乡其中包括:田心街、西市街、大市街、三连塘、石桥大街、恂恂大街、汇源大街和周边的地方街道等,听说也称瑶头镇。隔山与瑶头相连,人们习惯把瑶头隔山”称同一地方。它依山旁水、环境优雅,陆路、水路四通八达非常方便。据传说宋朝期间,有一个著名的风水先生见到窑溪被三面逶迤起伏山岗围绕、一面万顷良田一马平川、而且依山伴水紧靠马涌珠江水旁边,形似一个珍珠蚌宝盘,有龙盘凤抱之势,就预言窑溪是一个风水宝地,有聚宝盘地脉之气必定兴旺发达。但又预言马涌气势不足,失之宏气难出将、相之材。(父辈据传说所述)我们从利济桥到瑶溪涌的大涌口再从汇源涌口往西到马冲桥的河基连绵数里,沿岸都用名贵大块麻石板砌成的路基(每块路基石有2米长、50公分宽、20公分厚)就能想像到明朝时代政府对瑶头的重视和瑶头的财政实力非常雄厚,听说涌基两旁还种有千多棵水松树,后来被日本人斩毁了很多,剩余下来的40一50年代的人还可以见到。


河南共有四十八条村庄(民国年代计),它千百年来都是各朝各代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的胜地,是名符其实的鱼,米,茶,果,蔬之乡。


河南地区属水乡,它河涌纵横,鱼塘果基遍布。一条长长的马涌从东往西贯通珠江两河面把河南截断。明朝时候马涌上建了三座石桥,第一座“云桂桥”,传说云桂桥建成后桥栏曾被摧毁没有桥栏,桥栏是清朝时才加建。有句碣后语“架是自己丢,面是别人俾”的说法。



第二座“利济桥”听父辈传说在建制奠基时曾在外地买了个盲人埋葬在桥礅中保佑该桥百年永固,水利畅通。







马涌是各朝各代主要的交通运输线。三座桥为了下面的水面能够通行较大的船,所以桥面都建得比较高,阻碍了陆道车马的运输。水道就成为马涌主要的水上运输航道。瑶头乡陆路在三座桥会集的中心地带,水路紧靠马涌得天独厚地成为河南东西走向,南北贯通的贸易、运输转换的中枢。而且瑶头山青水秀、绿树成荫、百鸟纷飞、民风纯朴是城郊旅游观玩的好去外。




从地理中看,瑶头真的活像一个朝天打开的珍珠蚌壳。瑶头三面环山一衣带水。三面逶迤起伏形成半月的山岗传说是一条龙的龙脊,它头东尾西枕着马涌。龙脊下前后藏育着二十多条署名的村庄。龙头从石马岗、走马岗起,其中有:云桂村、盘龙里等。旁边有刘皇殿神庙(位置原流酸厂的足球场)香火兴旺。
与走马岗相连的细岗和泥岗,岗后有人丁旺盛的新凤凰、旧凤凰、五凤村(几只凤凰)、莘庄泰宁村、和署名的大村瑞宝村等(瑞宝的白蜡石榴,以皮白肉厚,爽甜可口而闻名)。
与泥岗连接的有燕子岗和插竹岗。燕子岗是河南地区地势最高的山岗,也是龙脊中央最高点。如果你站在燕子岗顶,你就可以俯视整个河南。燕子岗山高树密草木丛生,人烟希少有很多地方都是埋藏先人的坟地显得阴深恐怖。燕子岗的后面有沙头村又称沙溪村和财大气粗、人丁兴旺,霸气十足的石溪村。(沙溪胭脂红石榴,以皮红肉香署名)插竹岗前面是泉塘古村(又名白水塘)远近闻名。


素馨花说

与插竹岗连接的叫鸡春岗和荷苞岗。岗后居住的有南基、南边、庄头等历史悠久古村。庄头村是远近闻名的花卉村,汉、唐朝期间就非常有名。庄头的素馨花曾名满全城,有碣后言称“隔夜素馨也要用厘等称”之说就知道此花的名贵。素馨花原名耶悉茗,是昔日的广州市花,据广东新语述:400多年前,素馨花是广州花市的主角,就像洛阳人说起“花”来,便是指牡丹一样。隔山画派祖师居氏也最爱画素馨花。(有碑传)素馨花现在已经濒临绝种非常可惜。庄头村还以种植白兰、茉莉等多种花卉而闻名天下。现在庄头的龙船都以生花龙船出名,很有标志性。

身处村尾的三昧书院现有两株素馨供大家雅赏与写生。



荷苞岗前面有村尾村、西华里、大山围等,是从西进入瑶头的主要通道。
与荷苞岗连接的叫凤凰岗。凤凰岗是马涌的最西边,是马涌涌口的进出口处。居住的村庄有梅园西、凤安围和洪德围等。洪德的永兴街是河南地区最旺盛的珠江码头,它面对白鹅潭,风景优美,遥望千帆叠影是十分珍贵临潭胜地。前面还有龙田、龙导尾。龙田涌口至马涌段就是现存最古老、最久的名胜景区之一的“汇津”涌。前面介绍过,马涌东西两面都是珠江河,水涨时珠江水一面由云桂往西流入马涌,别一面由凤凰岗则从西往东流入马涌,两支水在龙田涌口汇合流进龙田涌内。场面非常奇特、壮观。水退时,河水由龙田涌流出,分别向汇津东西方向流去,千百年如此,美妙而又神奇。


马涌桥


龙导尾是龙脉的尾巴是河南西面进出省城过渡的必经之道,是河南又一商业署名乡镇。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得知瑶头附近的村庄非富侧贵,为瑶头的经济发展提供重大的资源财富



马涌如似一只金凤,头在走马岗,尾洒白鹅潭。它用双手把瑶头拥抱在怀里。瑶头东西两面分别有一条小溪涌。
西面的汇源涌,源头来自泉塘村旁的白水坑和燕子岗的山溪水汇合而成。泉塘村的起名,是由白水坑取其白上水下的泉字为名,因水源充足,自古就有很多大小鱼塘,所以叫白水塘。泉塘村就是以此为村名。白水坑的水源来自插竹岗和燕子岗,一面流向沙溪,一面流入瑶头。它水质清沏而且潺潺流水长年不尽,就算大旱天时,泉水也不会减少,水量十分充足。它从上流往下,灌溉住泉塘村、庄头村、村尾和三连塘等村庄的大片良田。是该地区灌溉,排洪的主要渠道。(建国后,大跃进期间,公社为了大力整治河水,在燕子岗旁边的九层楼(地名)(位置、在灯泡厂)和插竹岗旁边的三角岗(位置、万宝冰箱厂)的山坑田、塘地,建了一条大堤围,把三个岗的山水集中成大水库,本地人称大塘。)溪水经过田园后流入瑶头的大市街(涌道宽约4米)。大市街有一块青石板桥,桥宽1.5米,长3米,厚30公分左右。青石板桥旁边有一石拱门,全用麻石建成,门上刻有“敦仁”两字,这就是三连塘敦仁里,是蒙家排坊。是西南面进入瑶头街市的主要路口。三连塘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时,三连塘有一家书香人家,三个儿子读书有成,都在朝廷做官,只剩下老妈在家,虽然家里丰衣足食,佣人前呼后拥,老太婆并不开心。一日请来个看风水先生,先生对老人家的命相赞口不绝。但老人家只是叹气说:三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我宁可他们都不做官回来陪伴我。先生说这好办,可是不要后悔。老人态度坚决,先生教了个办法,把三口没砌石边的塘用石头砌上。果然,三个儿子都被罢官回乡。据说,有人对池塘做了研究,发现池塘边上不时流出黄色的污水,原来那三口池塘是个螃蟹穴,有保佑人子弟当官的灵性,用大石砌的石岸,把蟹压死,(大石压死蟹)破了风水所以对家人不利。这只是百多年前的传闻。但在我收集以上传说时使我记起一件事,69年我听闻在四十九中学校门前,三连塘、村尾的塘上山岗,在平整岗地时挖出一付石棺材,因为石棺材我在隔山高岗伍家祠前见过,也是平整岗地时挖出的很大付,没有了面盖,内里什么都没有放了几年时间,很多人都见到。今次又挖出别一付,出于好奇,我到现场观看。就在三连塘的小路上30米的山岗上有一付挖开了还埋在地里的石棺材,从棺材的体积相比,比隔山那一付较细(可能埋在地下比例不同吧),棺内有一腐尸全部腐烂,身上隐约见到穿着官袍,但不清楚是什么年代的。奇怪的是他身边有一把长剑有一米多长,剑柄和剑壳都全部腐烂,只剩下生满锈迹的剑身,当时有很多人在场。听大人们议论,死者可能是个武官是三连塘的人,但没有在意是谁家姓氏的人。如果是三连塘的人,三连塘有人在朝廷做官可能属实。
沿着大市街转过一个弯道到一座用大麻石砌成的石桥,这座石桥很壮观。桥上有雕刻桥栏,旁边有一个深深的埗头,也是用2米长,50公分宽、20多公分厚的大块麻石板砌成,一直到涌底。经过的人都欢喜在这埗头洗手洗面,泉水清凉舒畅,解去路人的疲劳。石桥大街就是以这座桥铭名。(本地人都叫这附近地区石桥头)每逢晚上,附近的街坊都喜欢坐在桥档上倾谈、讲故事,讲家祥,是街坊的聚会点。石桥东西向,是由西进入瑶头街市的入口。它向东进入田心街和隔山高岗、南昌大街。别一面经过恂恂大街。瑶头乡公所就设在这里,建国后改为联星大队部(本地人叫大厅)。恂恂大街连接汇源大街直出马涌施家祠。清清的泉水流过石桥后,与汇源大街同向而行,再行300米涌道汇入马涌。涌口与马涌接口处,有一个日本人建的碉楼,孤独地站立在马涌旁。


别一条涌在瑶头东面的瑶溪涌。瑶溪涌分为上、中、下三段。第一段源头在羊咩钭上流细岗和泥岗、绵花岗流出的山泉水,汇合而成的溪道。它的水源丰富,从羊咩钭的溪口流下。绕过绵花岗,隔山高岗脚的农田,流入瑶头西市街。上段水道比较窄,是名符其实的溪道。(建国后大跃进期间,公社在细岗岗顶上建了个大水库。水库的水如同瀑布流下很壮观。)第二段沿着西市街45度转入与田心街交接处,经过一条用5条麻石板铺成的桥,就见到有十多米宽可以平拍行走六、七条舢舨船的水道瑶溪涌,。听父辈说:“瑶溪涌,涌基、路面都用大麻石板砌成,一面是西市的路基,别一面是田心街铺面墙基”。(我们见到时,涌的一面已经被填埋,只剩下3米左右的涌道,被填埋的地方变成了住户的后园)这地方是河南地区,地势最低也是人们讲的瑶头聚宝盘盘底位置(蚌底)。涌底至街面高度约3一4米左右,一般季节涨潮时,水位差1米或几十公分就上街面。如遇瑞午节或台风雨时,两条街面就会被水浸过大人膝盖。童年时每逄到这个时候,如果家里或街面上浸水,两街的小孩约2一3岁的就在家里或街中学游泳。大些的小孩平时由大人带着在溪涌里游泳、洗澡。到7一8岁时就不用大人带着,独自可以在马涌中畅泳、洗澡了。听说:乙卯年民国初期,广州发大水,瑶头被浸到上门楣。所以瑶头的人,生活中第一件事就要学会游泳。
据父辈说过,瑶溪涌至民国中期(20年代左右)有一个大埗头,全用麻石砌成,有5一6米宽。上了埗头就是瑶头最旺的市场田心街市场。这里是货贩洽谈生意,上下货物的主要交易点。(后来埗头被拆改建住房)平时一到涨潮时涌面上排满船只非常热闹,如果大埗头停满船,人们就在西市街路面上下货很方便,真的日进斗金。


沿着西市街路旁往下走,到了一座没有桥栏的石桥,隔山石闸桥。隔山石闸桥一面通向隔山南昌大街、高岗。别一面到田心街中心市场。石闸桥内有一个埗头,也是用麻石板砌成,直砌到涌底。人们可以到涌底洗擦手脚、衣物。桥的外面是大木头水闸,平时没有下闸,船只可以自由通行。遇到大潮时管理的人就把大块的木板一块块放下去把水拦截,保护住瑶头街市和附近的田地、鱼塘。



第三段出了闸桥有一棵非常大的榕树,七八个人都抱不过。榕树很茂盛,它的枝叶把整座桥和溪涌两旁、南昌街与西市街的接口处全部盖尽,抬头望不见天。夏天时凉风阵阵,清爽悦心。白天有路经的人和挑担的挑夫就在树下承凉休息,晚上村里的人都喜欢在树下听老人家讲故事和讲瑶头往事、传说,非常休闲开心。过了大榕树就是开宽的大涌口。大涌口非常宽,足有60一70米宽,长度有150米左右,水也较深,两岸都是泥基,东面隔山村有人居住。西面平整空地传说是一间很早期的纺织厂,近马涌边有一个鱼塘,大涌口是瑶溪出口处。是停靠大货船、上下货物和停靠旅游船的地方,大涌口连接马涌。所以做生意和旅游的人都习惯称呼大涌口至附近马涌水域段(属瑶溪乡段)为瑶溪涌。


瑶头商埠经过历个朝代的传承,什么时期最兴旺只有听前辈传说,没有历史资料查询。但我们30一50年代的人,都亲眼见到和体验到民国到建国时期瑶头的重大变迁。民国时期瑶头也是一个旺盛期,瑶头独特的市场“一乡四市”有着与别乡不同的风格。我现在简浅地描述市场周边的位置和景况。


瑶头四市,第一市:“瑶头市”本地人称市头。设在田心街与石桥大街上,形成丁字形。两条街面中间地段都是用大块麻石板横向铺砌。田心街石路宽4米,石桥街石路宽3米(还没有计算两面高起10公分,宽80公分左右的铺面路基)。市头商铺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使用趟木门板。开铺时收起门板,成开放式门面,行人在街上就一目了然店内的货品。关铺时趟上板门,放下木闩非常安全。


市头是洽谈业务、贸易、娱乐消遗、旅游、购物的地方。其中娱乐场所:赌馆、妓馆、烟馆、旅馆、武馆和多间学校、私塾等。(武馆在建国时期改为工会。)
饮食:合昌茶居、同乐酒楼、煊记茶居、泉昌酒楼。(听说日本人进驻前有七家四汇、珍记等进驻后其中三家倒闭)。
合昌茶居,在民国期间因老板对员工刻薄,员工有意赌气,把大包做得特别大,当天用过的油全倒入瑶溪涌里,满溪涌都是油。有典语“瑶头卖大包,肥到漏油”就是讲合昌记,后来生意失败,老板在店中自尽倒闭。
同乐酒楼,曾经火灾烧去了主要的部份,现在还留下瑶头最高的残墙,有典语“人在珠矶巷,瑶头烧清干”之说,剩下部份继续经营到建国初期关闭。
煊记茶居与邓生记相连,是瑶头有名茶居,广为人知。到公私合营并入泉昌。旧楼成住房。
泉昌建在田心街与石桥街丁字路口处,是瑶头存在最久的茶楼。它见证着瑶头的历史。到80年代因生意不好,经营困难关闭。
小食店:有邓生记甜品铺等八间小食店铺、茶馆。主要经营粥、粉、面、糕点等。邓生记还兼营夜市。建国后只剩下和平小食店80年代关闭。
瑶头市还有很多各类的店铺。金铺、当铺、钟表铺、五金铺、米铺、丝绒布铺、杂货铺、烧腊铺、药材铺、缸瓦铺、河粉铺、制酒铺、打石铺、棺材铺、花轿铺、医馆、理发店等等应有尽有。只要你想要买的东西,瑶头都可以买到不需要到省城购买。只要你想娱乐、消遗,你会乐不思蜀。
瑶头第二个市“西市”西市在隔山高岗的西面,(现在也是属隔山区域)与田心街一桥之隔,南北走向成曲尺形。北面沿河涌中段往隔山石闸桥与南昌大街连接。在连接的地段前有一口古井,水质清凉甘甜,是附近地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本地人称西市井头。白天有很多村民在这里洗涮衣物,夏天男村民喜欢在井头打水冲凉。井头前有一片几千平方米的蕉林和茉莉花林的平整空地,听前辈老人说:在日本人进驻时期,因闹饥荒此处被流氓、恶霸拆毁,木梁、瓦、砖、门全部变卖,非常惨重,60年代才有村民在空地上盖房居住。别一面沿着小溪上段往南出村口。村前有一棵二人都抱不过的红棉树,高高挺立,活像一个威武的武士守候在村前。南北分叉处有一间大屋,门口用麻石板做地基上面青砖建造,屋内雕梁图柱十分豪华是赵家的产业。
西市主要经营茶叶、花、果的市场。瑶头一带地方就是以茶叶、花、果而出名。听前辈老人说:这个市场交易旺盛,每天人来人往茶香飘渺。



第三个市场:“大市街市场”。走出田心街往西南与街尾连接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这就是经营买卖蔬菜的市场,本地人叫卖菜地。瑶头经济收入除了主要有商业贸易、花、茶、等,还有蔬菜。每天天还没有亮,卖菜的菜农就挑着担或拉着车把菜运到买菜地交易。听老人们说:太阳没有出来时,摘的菜特别好食。而且水路运输,要把新鲜的菜在天亮前运往各地销售需要时间,所以卖菜地的交易特别早,早上4一5点钟已经做生意,有时候赶水潮会更早。菜农与小贩谈好价钱就装船,然后菜农就到茶楼饮茶食早点。所以市头的茶居开得很早,早上3点钟就开门接客,4点钟就卖早点,5点钟人声喧哗,吆喝声声如同天天晨曲,声声暖人心坎。市上各个铺店7一8点钟就全部开市人气顶盛。卖菜地早上8点后,都是个别散档人在摆卖下午就收市,下午有个别的洒猴人或卖艺人在招兜生意,晚上有习武卖药和唱曲、演戏的人点起煤汽灯表演,非常热闹。大市街前面,有一个天主教教堂,每逢礼拜天做礼拜,就分发饼干、糖果,很多瑶头人都食过。
第四个市场“鸡鸭市”鸡鸭市设在瑶头南面的村外面一条小路上,从泥岗的四眼井至汇源涌旁边。鸡鸭市是瑶头出名的市场,远近的村民都不怕劳苦地,把饲养的家禽拿到该市场摆买,每天人头湧湧,是河南地区最大的禽畜市。日本人占领广州前,为了防止日本人入侵,国民党军队在瑶头外面开了一条公路,(从沙园至赤岗大塘)名叫公和路,并在沙园、村尾、泰宁等村建了堡垒,市场就切在该地方,从此名为公和市(公鹅市)。在汇源涌上搭了座用九条拱钢做成桥架、上面铺上木板结构的桥,名叫拱九桥,建国时拆除重新建造全木桥。公和市旁边是署名的双洲书院的遗址,遗址旁有一个鱼塘可能是传说中的“洗砚池”旁边还有一间瑶溪学院的遗址。我们见到时只剩一块空地。双洲书院是河南地区最高级学府,原府是“湘洲书院”在外地巳废。清嘉庆二十年由各乡乡坤倡议重建于瑶头,并有一段光辉历史留传。
据史记:1847年英国政府看上了河南地区洲头咀大片土地,未得清朝政府批准,欲强占建使馆和住房。迫于义奋,河南48乡乡坤齐聚双洲书院商议对策。并以48乡乡坤名誉,联名上书清朝政府和组织各乡乡民和双洲书院学子三千多人到洋行会馆游行欲与论辨。迫使英国政府和清政府退让撒出河南,最后才改租沙面较小的地方建馆。赢得了抗英胜利,继三元里抗英斗争后,又一次规模壮大的反侵略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但可惜,双洲书院在日本人进驻时被拆毁,未能延续历史的遗迹。我们见到的双洲书院遗址种满石榴树,还存几条石柱,洗砚池长满荷花,周边全是竹林,我们也喜欢叫此地方竹园。
瑶头的变迁有部份我们见到,它随着社会的更新换代而产生变化直至衰退。主要的原因周边的经济发展很快,瑶头的经营模式不适合社会的形势。有几个年代影响最大。
民国中后期,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制造行业普及,汽车、公路扩展迅速。使瑶头的手工业、运输业受到冲击,尤其受到损害最大的是运输行业。公路汽车代替船运,各村都使用汽车交易,至使马涌、瑶溪的水运萎缩至后来消失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工业发展,居民的增加,使瑶头周边的环境水源受到污染,秀丽安宁的乡村枯萎,雀鸟也相对减小。商业的普及也使各地区减少了乡民对瑶头购物的依赖,所以名人雅士的风韵词诗在民国很小再出现,人们只有追索明,清朝代的诗典探取风姿。
日伪时期,日寇烧杀抢夺,做成石桥大街、田心街、西市街的铺面损毁过半。人们逃避他乡,居民十室九空,盗贼如毛,为盗取柴薪,许多民房,包括双洲书院和部分有历史意义的祠堂、庙宇等建筑被拆,残墙断壁,惨不忍赌。瑶头曾一度变为天光墟,天亮前,商贩燃点松香烛进行交易,主要是大米、玉糠、粗糠、生果、蔬菜塘鱼、三鸟等。而固定的商铺十分惨淡。日本人投降后经济治安得到恢复,虽然环境改变,但瑶头的商业、手工业基础效好,所以民国期间虽然受到冲击,但恢复后还是一个兴旺期。
建国后新政府成立,有钱老板撤资、逃离。政府严禁黄、赌、毒,并建立公私合营制,私人企业合并,取消资本家,社会得到清洁。从此富豪式的生活变成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而且商业网点的掘起减小了瑶头的人气,减少私人商铺。
文革对私营资产的清算,禁止个人经销任何物品,瑶头最后剩下几间集体所有制的小店,大多的铺面归公变为居民住房。70年代全改为居民住房,彻底改变瑶头商埠的属性。
瑶头的往事只能是一个回忆,很多有记念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再存在。但对于瑶头隔山土生土长的人不能忘记。现在我们一伙乡里,把瑶头隔山从民国至建国后有标志性建筑和景点的位置记录下来,肤浅地给各位乡亲回忆一下瑶头的历史。


利济桥:位置在隔山东北面,在马涌南村涌口与隔山地段南北向。日本人进驻时桥栏被毁,90年代盖涌改造被整座桥迁移,成东西向,桥面重新按装现在还存。
隔山大榕树:位置在利济桥往隔山方向马涌的涌边,是隔山往南村的出口处,大树很茂盛,是路经的人和耕种的人休息歇脚的好地方。(现榕树还在,但被住户包围,不见了以往的魁梧身影)。
隔山大埗头:在大榕树旁边,居家祠前面。是马涌最大的埗头。埗头有十多米宽,全用大块麻石砌到马涌底。是瑶头、南村上下货物的重要码头。改造马涌时拆除。(不存在)
居家祠:位置在大榕树的旁边(现在隔山大街,76中学桥通往江南中方向,过了桥的左面)。是居家的产业,现成航运宿舍(不存在)。
医灵寺:位置在(现在隔山大街,76中学桥通江南中方向,过了桥的左面大榕树旁边)。是亡人停放,拜祭的地方,现为航运宿舍(不存在)
华光寺:位置在隔山大街,南天商场最北面路口处。华光寺香火兴旺,信徒群多。后被南天商场征收。(不存在)
三观庙:位置在江南中,南天商场的女人街附近。是隔山地区比较兴旺的庙宇己拆除。(不存在)
十香园:位置在怀德大街,居巢、居廉的古居。20年代从建。现在是海珠区教育基地。(存在)


十香园前面的马涌,有一个双向用大麻石砌到涌底的埗头。沿涌的隔山人都喜欢在这埗头洗衣服、洗菜、游泳。马涌改建时拆除,用铁架做成平台代缔。(不存在)
隔山社学:在南昌大街,面朝北。是瑶头隔山子弟上学(读卜课)的地方。现在租给私人,成活动场所。(存在)
隔山高岗:位置在南昌大街与瑶头连接处。高岗是瑶头宝蚌中的珍珠,是瑶头的风水宝地。它与其它山岗隔离,独树一帜而得名隔山。隔山村就是以它为村名。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把岗顶推平驻军。60年代解放军也在此驻军。70年代被征收建广标一厂,80年代被改造建住房。(不存在)
伍家祠:位置在隔山山脚东南角,面朝南。门前有一个长塘,塘基用麻石板砌成。塘边有一棵大榕树。现巳改为广百宿舍楼房。(不存在)
瑶溪涌:原来是瑶头主要的航运、灌溉、排水通道。因60年代末,细岗土地改造建河南医院,莘庄水库被征收填埋,瑶溪断了水源,后挖开溪前的连花塘开掘新渠道直通汇源涌。但后来红光、国光电渡厂建于绵花山,没有处理的污水流入瑶溪涌,涌水变成红、黄、篮、黑色的流酸水。涌中的鱼、虾、蟛蜞全都绝迹连人都不敢接近。两条水源和马涌都被污染无法使用。田不能种,塘不能养鱼,沿涌的花、草、树木不生。彻底改变了瑶头的环境,变成河南地最大污染源。
80年代涌面加盖成渠,瑶溪涌的大榕树枯死。石闸桥加盖时拆除。大涌口至现在的金昌市场段还在。渠面现在成了西市市场。(存在一段)
西市大屋巳改建成楼房。村前大红棉树枯萎,井头巳填埋。旧街道没有改变,但房屋基本上改建两条旧街变窄。(存在)
汇源涌:盖涌时汇源涌的石桥、青石板桥全被拆掉。敦仁里的排方未被拆除。(存在)
汇源涌后段被昌岗路填埋,昌岗至马涌段渠面成海珠区服装批发市场。(存在)
瑶头大埗头:在施家祠旁边。用大块的麻石砌成到马涌底。是瑶头上下木柴、大米停船的码头。改造马涌时拆除。(不存在)
瑶头汇源木桥:在施家祠、瑶头大埗头的上面。是建国后联星大队所建的。两个桥墩用混凝土做成,伸出马涌两面河道各两米左右。中间用三条4米多长40公分宽的活动木板搭成。有大船经过时,船家会用木板把桥板撑高让船通过。通过后把木板撒去,还原木桥让行人通过。马涌改造时拆除后,重新建一座混凝土桥。(不存在)
瑶头市:瑶头市头经过百年的兴旺、苍丧。田心街、石桥大街街道形状还在,但因是住房门面改变没有趟门,路面改用混凝土水泥中间夹竖向麻石板路。(存在)
泉昌茶楼:位置在田心街与石桥大街交会处。兴旺一时的茶楼70年代关闭,80年代出租给私人经营但生意失败,现在改为住房。
同乐茶居:位置在石桥街,公私合营后关闭,被烧毁的残墙巳拆重建住房,(不存在)
煊记:位置在石桥街,公私合营后伙记们都并入泉昌,楼房改住房,(存在)
合昌记:位置在田心街往大市街出口处。民国期间生意失败关闭后建国时期改为食品站屠场。70年代改住房。(存在)
礼拜堂:位置在大市街瑶头出口处。民国期间是天主教的教堂,前面的大市一巷为孤儿院,很多孤儿都在该院住过,建国后礼拜堂改为卫生院、产所,孤儿院改为住房。60年代礼拜堂也改造为住房。96年拆除重建住房。(不存在)
草圣大王庙:位置在拱九桥旁边,庙宇不大但全部用麻石板建造。己拆除。(不存在)

拱九桥:位置大市街出口。现在的农业银行旁边。建桥时用铁做成拱型桥架,再放木板搭成。日本人投降前,民军飞机在拱九桥和村尾投下了两颗炸弹,有幸没有损伤。建国后改用全木材建造。汇源涌改造加盖时拆除。(不存在)
共和市:60年代由于泥岗建起几间工厂,车辆增加被撒消,现在留下礼岗路一段。(存在)
四眼井:在礼岗路旁,位置在星都与油站之间巳填埋。(不存在)
蒙家祠:位置在瑶头西面慎德里。门前对马涌是蒙家产业。旧祠巳废49年重建,解放前夕曾驻军,建国后建公立幼儿园,90年代改为教育局仓库。内部大殿还在,偏殿拆建楼房。(存在)
赵家祠:位置蒙家祠旁边,是赵家的产业己拆除。拆除的时间不祥,现在还有赵公巷。(不存在)


施家祠:位置瑶头慎德里,门前对马涌,原来门口有一对石狮子,进入祠内有水池一个,池边用麻石砌成。池边有一棵相思树非常茂盛。正中是大殿,用大麻石砌的两层平台,平台下种有两棵粗壮的红棉树。大殿青砖绿瓦,巨柱擎天。前后三进。是瑶头最大最威皇的祠堂。传说:施夫人是宋朝一太子的奶妈,施夫人的乳房很大,能够伸到自己的背后给太子哺乳。返乡后皇帝特意建造施家祠搭谢,非常富丽堂皇。
施家祠建国后改为汇源小学。祠内经过改建部份建成楼房,现在还是汇源小学但门口改在操场向慎德里。(存在)
水月宫:位置在慎德里,汇源小学现在正门相对。水月宫是瑶头为数不多的庙宇。每逢观音诞,水月宫都搭起狮台,敲起锣鼓,舞狮采青热闹非凡。60年代水月宫被街道工业占用做磨光车间,后来发生火灾烧通房顶,现在改为住房。(不存在)
瑶头乡公所:位置恂恂街。民国前是瑶头乡公所,建国后改为联星大队部。经改建,现在出租给私人卖服装。名为海珠区服装批发市场。(不存在)
石榴园:位置乡公所(大厅)前面。两个大石榴园,几百棵石榴树,每逢石榴季节时,树上果硕累累,十分吸引人,乡公所改建后,石榴园改建成住房(不存在)
根据乡里人士提供的资料,对解放前后瑶头曾经有的公益设施和人们熟悉的铺名还很有印象,现在就给大家回忆一下。
学校先后五间。一间私塾,一间私立小学(祥年小学)
一间教会小学,解放后建一间汇源小学,一间幼儿园。瑶头附近的儿童都在那几间学校、幼儿园上过课。
药材铺三间。每间都有坐堂医生。西医二间。包括接生。
公厕五间,分别建在石桥大街,隔山石闸桥,田心街,西市街,大市街。有专人清理,比较干净。
水车公所一间(消防队)设有手动消防车(手动泵)一台,水枪十多支。义务消防队员则由各商户组成,以义务自救为主,服务于本街市。


商业行业米铺有:全利、成利、全记、恒记、和丰、荣丰、祥泰、义利、江记等十间。
小食店:陈牛记、邓生记等七、八家。主营粥、粉、面、油炸食品、糕点糖水。
杂货铺:合泰、鸿泰、全栈、吴江记等数间。主要经营盐、油、酱、醋、咸鱼、海味、咸杂、煤油等。
其他的档铺有:猪肉档五档、鱼档六档、烧腊档五档、菜档十档、香烟档四档、沙河粉、制面档三间、酒作坊四户、布疋截缝店四间、打铁铺二间、竹器铺:谢恩记、何顺记、麦记等五、六间。理发店八间、纸扎铺、花桥铺、南巫从业人等多名。
还有瑶头的龙船也非常闻名。有九龙去十龙归的故事。民国期间,瑶头有九条龙船,每逢端午节九龙昂首齐闹珠江,使各乡村羡慕。有一年端午节,九龙齐出珠江竞渡。回来时竟然有十条龙船。原来瑶头的人仗着人多抢了别人的龙船。后来才知道这条龙船是伴塘的。伴塘村是西关很有名气的大村。瑶头的做法使伴塘人觉得是一种欺侮明言誓要报仇。并联合多条友好村庄在各要道架起枪、炮报复瑶头人。后来瑶头人怕再把事闹大,就没有再起龙船,龙船都埋在马涌里。听父辈说:建国初期、有一个土豪因为破坏了瑶头的龙船、被政府判决了死刑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每年的端午节,龙舟竟道巳成为瑶头一个亮丽的民间节目。几十条处地龙船到瑶头拜访,并与瑶头的本地龙船齐闹马涌,齐到各村拜访,共结友情,各地的民众都来围观十分热闹。
这是瑶头、隔山遗留的故事。留着给乡里人一个记忆。



故 乡
瑶头古镇隔山乡,红石山秀马涌长。
别处当官悲孝子,连塘压蟹慰亲娘。
百年创业成商埠,数代勤耕变市场。
人杰地灵清誉播,茶楼筵席美名扬。
井泉四眼泉难尽,家庙多间嗣永昌。
利济桥头求利济,十香园内拾花香。
人民执政逢甘露,日伪掌权遭祸殃。
虽是旧情今不再,新姿更比旧颜强。


参与人:程柏枝、汤时敬、钟伟猛、余伟雄、张德华、李润松、江兆新、黎建忠、杜兆辉、
林顺祥、居金植、居锦华、赵承勋、谢惠琼、
2014年11月

MONNE

2015年12月25日修改

三昧书院

昌岗中村尾大街11号,江南大戏院对面,340770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瑶头隔山开村之谜 广州海珠马涌边上最早出现的“农耕聚落”
广州河南《联星村》历史 村内有海珠唯一一条客家村客家井 联星龙船
盘点古城南京的十二生肖地名
京山市村(居)委员会名称一览
解放后广水市马坪镇行政区划设置情况
小桥流水社峰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