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遗]藏族造纸技艺,次仁多杰的藏纸岁月


自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起,中原造纸术传入西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藏造纸技艺形成了多种类共同发展的格局。藏东地区盛产康纸,藏南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门纸(珞巴、门巴地区的纸),卫藏地区盛产尼纸、臧纸、聂纸(聂拉木纸)、猛噶纸、灰纸及阿里纸等。



造纸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使藏纸行业名匠辈出,创造了许多精工细作的名纸,如产于塔布金东而享誉全藏的金东纸,适于馆藏文献使用的尼木县毒纸等。许多特殊的纸面加工纸品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印刷纸币和邮票的精品藏纸、制作技艺精湛的金汁、银汁大藏经用纸等即是其中显明的实例。



藏纸造纸原料有一定毒性,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的特性,易于长期保存,其纸质较为柔韧,经久耐用,色彩也丰富多样,具有装饰美感。



高超的藏纸技艺、悠久的藏纸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



次仁多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个认真的老人,从事的也是一项认真的技艺。




次仁多杰介绍,现在制作藏纸最大的困难就是原材料短缺。制作雪拉藏纸的主要原材料是一种微含毒性、牲畜都不吃的狼毒草,只有生长20年以上的狼毒草根茎才能制作藏纸,而且只能在每年的6、7月采集,过了这个时间也不行。



次仁多杰家里世代都是制作藏纸的。从他记事起,就常常帮家人采集狼毒草。但是要真正学会制纸并不容易,这需要认真的态度和熟稔的技艺。直到18岁,次仁多杰才有能力独立制作藏纸。虽然学会了做藏纸,但当时藏纸没有销路。迫于生计,次仁多杰只好去学了3年木匠,还做了13年的大队会计。生活是没有困难,但他的心里却还是惦记着藏纸,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藏纸传承下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新型纸张的冲击,曾经辉煌上千年的雪拉藏纸业衰落了,甚至整个雪拉村一度没有人制作藏纸。



1985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修复西藏古籍,需要大量的藏纸。他们找到了次仁多杰,并和他签订了为期18年的藏纸供应合同。正是这次机会,次仁多杰对藏纸的信心被重新唤醒,在全家的支持下,次仁多杰重拾几乎失传的藏纸生产工艺,决心将藏纸技艺和产品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原材料匮乏,人手不足,产品单一、工艺繁琐、销路狭窄……次仁多杰坦言,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每天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狼毒草,他就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山采集,或者四处求购;销路不畅,他就创新生产理念,转向旅游市场寻找生机;产品单一,他就在传统藏纸的基础上研发藏纸着色技艺,并开发中间夹带牛毛或花草的藏纸,用来制作藏纸灯罩、笔记本、雨伞等旅游工艺品。



“以前,藏纸的主要用途是佛教典籍、公文公函,档案管理等。而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成为促进藏纸转型、市场化的重要契机。”



2007年,次仁多杰开始转向旅游市场,他研发出的12种工艺品很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次仁多杰的经营理念和制造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民族特色更加突出,制作工艺更加细腻,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有机会将藏纸技艺和产品传播出去。”



从谋生手段到文化符号,藏纸和造纸艺人的身份地位于悄然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次仁多杰的努力下,从事藏纸制造的手工业者不再是简单的手艺人,而是制造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者。



如今,次仁多杰和两个儿子经营着一家藏纸作坊。旺季时,作坊能达到十几人的规模,工人多是来自周边村镇的年轻人。而且,越来越多的村民农闲时去野外采集狼毒草,再卖给次仁多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给乡亲们带来收入的同时,也让他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藏纸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中。



“我们需要特别能吃苦的人。做藏纸虽然不是体力活,但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次仁多杰说,因为狼毒草有毒,刚开始时,做藏纸的人脸上会过敏、长痘,眼睛也不舒服,很少有人能吃这样的苦。更为关键的是,藏纸成本高,因此售价高,但销量低,收益并不高。既苦又赚不到什么钱,自然没有多少人来做。即便如此,父子三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他们看来,一是因为有家族的传承,这门手艺不能失传;二是因为他们想将民族的工艺、西藏的特色工艺传出去、传下去。



次仁多杰的两个儿子更是表示:“制作藏纸这门技艺绝不能丢失,只要手脚能动,他们就会一直做下去,并把这门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等儿子长大了,也会让他们传承这门技艺,这是西藏的文化,不能在他们手中失传。”



2006年5月,藏纸传统工艺正式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次仁多杰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曾经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直到上世纪50年代,藏纸还在西藏广泛使用。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藏纸是西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承的艰难,让我们无线叹息和感慨,藏纸的传承,希望在可见的未来里不要丢失。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重造青藏高原上“千年不烂”的纸张,再现1300年前的传奇
无标题
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与“毒”为伴 传承千年技艺
最后的藏纸:狼毒纸
一位古籍修复师的寻纸之路
西藏的“狼毒草”真有毒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