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北岳庙到窦王殿——曲阳“祀岳之庙”身世之谜
一个“窦王殿”的称谓,透出了这座古庙的神秘和传奇,也见证着这座“祀岳之庙”的沉默与失落。


文/魏如翔


“祀岳”,是古代封建王朝极为重要的典礼,即通过祭祀五岳之神,以求风调雨顺。清顺治改祀之前的“北岳”是指位于河北境内的大茂山,曲阳的北岳庙由此而建。顺治之前,北岳庙是祭祀北岳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北岳”改封山西浑源,曲阳的北岳庙也逐渐沉寂,当地人更多地称之为“窦王殿”。


“曲阳鬼”(资料图)


北岳庙1982年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遗存的众多古建筑、壁画以及石雕、碑刻,都堪称艺术瑰宝。而围绕着这座“失落”的祀岳之庙,还有着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北岳”名号之谜———大茂山也曾是“北岳”?


说起五岳,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提起北岳,人们则通常会联想起那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以悬空寺和步云路而闻名于世的恒山。但在历史上,北岳恒山的名号曾长期归属于位于河北省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的大茂山。


大茂山古名恒山,也称神仙山、神尖山。《水经注》对大茂山有过精彩的描述:


“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行李所迳,鲜不徘徊忘返矣……”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祭祀是古代极为重要的国家活动。“对五岳的‘岳祀’是古代国家祭祀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曲阳县文物保护所所长刘占利说,自汉代至清初,历代帝王均尊大茂山为北岳,祭祀地点即在位于曲阳县内的北岳庙。而自明代开始,因大茂山和北岳庙均位于京城以南,与京城方位不符,才逐渐有了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的提议。


大茂山(资料图)


“北岳”祭祀之谜———北岳庙为何在河北?


明代朝廷内部对改祀北岳有着激烈的争论,主张和反对改祀的人分为两派,争执不下。至明万历年间,则出现了“两个北岳”的局面:把原属河北大茂山的北岳名号,改封于山西浑源的玄武峰,但遥祀的地点并未改变,依然在河北曲阳的北岳庙。据《清朝文献通考·都社考》记载,直到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才正式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


“大茂山脚下也有一个上庙,北岳庙是下庙。”刘占利说,古代有“祭山不祭颠”一说,曲阳县城内的北岳庙距大茂山尚有约70公里,之所以把祭祀地点定在县内而非山上,也与大茂山山道不通、不方便帝王祭祀有关。“在清初北岳改祀之后,曲阳县内的北岳庙逐渐废弛,成为地方祭祀场地。”


“城庙相融”之谜———为何说“一庙兴一城”?


曲阳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08年),其修建与曲阳县迁址有着密切联系。曲阳县从秦代开始设置,汉文帝时始称“上曲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上曲阳县并入新市县,称新市县。北魏宣武帝时恢复上曲阳县,同时在县城西南修建规模宏大的北岳庙,为曲阳未来城庙相融的格局埋下了伏笔。


北岳庙让曲阳县城因此不断发展、繁荣(资料图)


隋大业四年,隋炀帝曾亲赴北岳庙祭祀,大批官员与外来使节助祭。唐贞观年间,李世民规定北岳庙每年一祭,祭祀官员由刺史充当,且有大量专门人员负责祭祀工作。北宋真宗年间在北岳庙设立祭祀道场,祭祀仪式连续进行几个昼夜不停,场面极其隆重。“皇帝与朝廷对祀岳的重视,让祀岳活动常年活跃,曲阳的北岳庙历代增修不断,也让曲阳县城因此不断发展、繁荣。”刘占利说。


到明代,曲阳县城和北岳庙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据北岳庙内遗存的明嘉靖年间《北岳庙图记》石碑记载,当时北岳庙南北长524米,东西宽321米,占地面积达260亩。北岳庙的两个庙门更是直接作为曲阳的城门而存在:被称做“神门”的北岳庙南门,为曲阳县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北岳庙的西门即为曲阳县城的西门。而当时北岳庙的占地面积更是超过了当时曲阳县城总面积的一半,城庙融合的格局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城庙相融成为一体、城因庙而荣的状况,不仅在五岳的祀岳庙宇中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观,因而流传有“先有北岳庙,后有曲阳城”的说法。


庙宇规格之谜———“高规格”高在哪儿?


北岳庙主要建筑布局呈“田”字形分布,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木牌坊遗址、朝岳门、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石殿遗址、德宁之殿等建筑,还有多处碑楼、碑亭,散布于中轴线两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中轴线北端的北岳庙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德宁’,意为‘以德治国,天下安宁’。”刘占利说,这座气势恢宏的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北魏,之后历代均有修缮或增修,五代时曾毁于契丹,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重建。


御香亭(资料图)


自德宁之殿前的石阶拾级而上抵达月台,月台四周以汉白玉石栏、望柱相围,99只形态各异的石狮立于望柱之上,极为灵动。在宽阔的月台上仰视大殿,更显恢弘与雄壮。大殿坐北朝南,占地2009.8平方米,通高约25米,进深六间,面宽九间,四周有回廊环绕,殿内供奉着北岳恒山之神。大殿采用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以绿琉璃瓦作脊,青瓦砌顶,体现着古代“祀岳”的重要性。


悬挂于大殿正中的“德宁之殿”大匾字体遒劲雄健,与建筑风格气韵相合。据《德宁之殿大匾题记》记载,德宁之殿为“大朝至元七年正月初一日施主建”。


作为曲阳北岳庙的主体建筑,德宁之殿的敦厚雄浑之气将元代建筑的典型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德宁之殿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顶样式与太和殿规格一致。”刘占利说,重檐庑殿顶也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别的象征,德宁之殿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代祀岳建筑。


壁画之谜———是“吴道子真迹”吗?


恢弘的德宁之殿内,还有另一处沧桑而神秘的艺术瑰宝,那就是绘制在殿内东、西壁与北山墙上,传说为唐代“画圣”吴道子真迹的古壁画。“据《直隶定州志》所载,‘北岳庙正殿西壁相传为唐吴道子真笔’,《曲阳县志》和庙内现存的碑刻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刘占利介绍说。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开元年间因画功精湛而进入宫廷,擅长佛道、神鬼、人物题材,尤精于壁画创作,被誉为“画圣”。吴道子画中人物的衣带如被风吹拂,飘逸潇洒,因而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吴带当风”(资料图)


存于北岳庙德宁之殿的壁画面积达504平方米,北壁为《北岳恒山神出巡图》,画中岳神被随从左右簇拥,煞是庄严。东侧壁画《云行雨施》,呈现了众多天神行云施雨、普降甘霖的场景,画中长达6.4米的“苍莽巨龙”蜿蜒盘旋,极显气势,为全壁画的精华。西侧壁画《万国咸宁》则展示了天神们兴云布雨、为民造福之后返回时的情状,最高处的“飞天神”为其精华。


北岳庙中的“飞天神”面貌威严,四肢雄劲。“飞天神”在当地俗称“曲阳鬼”,民间流传有“曲阳鬼,赵州水”的说法,就是指北岳庙中的“曲阳鬼”与赵县柏林寺壁画上的水,传说都是由吴道子亲手绘出。


北岳庙的古壁画年代久远,也产生了颜色退化、龟裂起甲等问题。2012年,著名壁画修复专家李云鹤来到曲阳北岳庙,主持德宁之殿内的壁画修复工作。作为国内最为资深的文物修复专家,李云鹤对北岳庙内的古壁画赞不绝口,但面对北岳庙壁画是否为吴道子真迹的疑问,李云鹤则根据经验推测其为元代作品。


传说的吴道子真迹虽然存在疑问,但“吴带当风”的气韵,却实实在在地被北岳庙中的壁画展现在世人面前。


别称之谜———为何又称“窦王殿”?


在曲阳当地,北岳庙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别称———窦王殿。“这个窦王,指的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占利说,相传窦建德起兵反隋之后,率兵转战于曲阳一带,当时就驻扎在北岳庙里。窦建德为人乐善好施,且军纪严明,故而深得曲阳民众之心,百姓感念其德,把作为窦建德驻兵之处的北岳庙称为“窦王殿”(一说仅指北岳庙中的德宁之殿)以示纪念。


窦王殿(资料图)


当地一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一则流传甚广的“窦王殿”传说:窦建德起兵之后进驻曲阳,因为曲阳处在河北中部与山西的交通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想扼守此地而后称王。他又看到气势恢宏的北岳庙宛如皇宫,心生赞叹。他在驻扎期间,命人在曲阳建成“九门九关”,城中的街道也按照“井”字布局,期望着日后在北岳庙的大殿里称王,因此留下了“窦王殿”的称呼。


时光流转,失去“遥祀北岳之地”光环的北岳庙,在百姓中留传更多的是“窦王殿”的称呼,以至于数十年前,很多当地人甚至只知道窦王殿,而不知道北岳庙,更不知道这座庙历史上曾有的辉煌。


一个“窦王殿”的称谓,透出了这座古庙的神秘和传奇,也见证着这座“祀岳之庙”的沉默与失落。曾经辉煌的北岳庙仍在曲阳县城里肃立、沉默,用它沧桑的面貌和依旧恢弘的气韵,向来此游览的客人们无声地陈述着那些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编辑:妙眼)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 企鹅号“道教天天谈”。图文/魏如翔,燕赵都市报记者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圣地-曲阳北岳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曲阳北岳庙
曲阳北岳庙和谦山老友游记
从曲阳到浑源——谈北岳恒山的变迁
曲阳北岳庙|天德地宁,祠殿千秋起苍茫。
河北曲阳北岳庙石塔经幢(金明·四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