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年事 ?


记忆中的年事

冰清玉洁/文 

  

       年关是岁月之风刮过的风铃声,细碎绵密而又喜庆。门前的小路被亲人期盼的目光一次次地扫过,那些目光就像一束灯光,把远方的游子一个个牵引了回来。

 

      看到街道两旁的榕树被红彤彤的灯笼装扮一新,还有熙熙

 

      攘南来北往,东进西去的人流以及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年货摊点,心便会莫名地兴奋与温暖起来。一句俗语“娃娃伙你别馋,腊八过后便是年”,随着腊八节的到来,街道的年味一天浓似一天。其实我知道,更多的温暖来自于小时候过年的记忆和感觉。



   

      老家的年事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每年一到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就得吃腊八粥。家乡有句笑话说,只有腊八粥憋糊涂了才能过好年。吃完腊八粥,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叫扫舍。就是打扫屋子,扫去一年的灰尘,把坛坛罐罐搬到院子里清洗一番,再摆放整齐。小时候每每这天,我和哥哥、姐姐后来就是我和妹妹、弟弟还要去土窖拉回干净的白土,母亲用水拌稀了,再一点点刷到土墙上和灶台上,俗称墁(man)墙、墁锅台。这样土墙和土锅台看起来就换然一新了。祭灶扫舍的先一天母亲就泡好酵子,祭灶当天早晨母亲早早起来就会用酵子和面发面,下午烙灶干粮。(一种圆形,半寸厚的烧饼)如果家里喂有年猪,这天也是杀猪的日子。



   

       屋子打扫收拾清当后,下午母亲就会带领我们一家大小开始祭灶了。“灶神”,俗称“灶爷”。这种印制精美的灶爷图,纯属手工印制。物美价廉,每张要不了几个钱。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灶爷。图案多为男左女右,一对夫妇,一双儿女,有鸡有狗。在购买“灶爷”的时候有一种讲究,鸡往进叫,狗往出咬,绝对不能买反了。把灶爷图贴在锅的正前方墙壁上,在灶爷图前面用小木板做一个架板,叫灶堂。上边放一小香炉。或放贡品。两边有一幅小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或“红火通三界,青烟达九霄”。用盘子装上灶干粮、灶糖、水果、糖果。母亲手擎三株清香,跪在灶台前,我们姊妹几个虔诚地跪在母亲身后。父亲是不祭灶的,我们这里有男不祭灶,女不拜祖的说法。想必每家的母亲们都是围着锅台转,所以祭灶的任务就落在母亲的身上了。母亲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让灶爷到天上多说好话,多向上天报告人间疾苦,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并保佑我们一家大小人员都身体健康,并向灶爷许诺来年如何好好伺候灶爷,归结一点也就是对联中那两句话。这种原始、纯补的祈盼平安的愿望和我们今天老百姓向上级反映社情民意、渴望幸福的意愿有异曲同工之妙。



 

      祷告完毕,母亲便将三株香插到灶爷前的香炉里,率领祭灶人员向灶爷三叩首,再从每个贡品盘里取一点贡品撒向地上,再取下灶爷图和对联用火烧了。表示让灶神带着各种贡品上天进言好事。等到年三十再贴上新的灶神及对联。祭灶活动即告结束。那时候我们姊妹几个虔诚跪拜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祭灶结束好吃贡品。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现在想想那些贡品咋就那么香甜!




       腊月二十四、五开始到二十七就陆续准备年货了。母亲开始拆洗被褥,洗衣服,磨面。姐姐和我开始剪纸花、墙花、窗花。准备糊顶棚、糊墙、糊窗户。那时候的窗子是小木格子的,顶棚是用竹子绑好,用白纸糊上去的。炕墙周围是用报纸糊过之后再用白纸糊一遍的。这时候就是我和姐姐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大婶能剪窗花,看什么剪什么,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每年我和姐姐都跟大婶学剪窗花和纸花。后来把选好的图案铺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喷上水,放在罩子灯上熏。这样熏干之后取下花样,白纸上就留下了清晰的花样印。然后把各种色彩的纸按照花样大小钉在一起,用一把小剪刀照花样刻出各色纸花、窗花、墙画。窗花一般有荷花、人物、动物、盖碗、葡萄、喜鹊登梅、凤凰戏牡丹等等;顶棚花一般就是大喜字和云朵喜字、云朵万字、龙凤呈祥、福字、寿字等等;墙画一般就是老虎、狮子滚绣球、猫逮老鼠等等。把自家的顶棚、窗户、墙壁打扮的漂漂亮亮之后。剩余的各色纸花、窗花、墙画和顶棚花就送给没有女儿剪纸的邻居和二婶婶家,新姨家,三婆、四婆家,少不了她们的表扬和称赞。



  

       腊月二十六七,哥哥跟着休假回家的父亲去赶集,我们老家叫上街。去集市买回成捆的大葱、蒜苗、粉面、江米、木耳、黄花菜、还有大肉、猪头、猪尾巴、各类蔬菜、年画、鞭炮、门神、灶神、门絮绺、花炮再称几斤瓜子和水果糖,年货就基本备齐了。腊月二十八开始蒸馍,讲究蒸一笼一笼各种样子的雪白小花馍准备待客。这时候我和姐姐妹妹就会一起跟母亲学蒸各种样子的花馍。羊尾巴花卷、牛踢窝花卷、翻花花卷、石榴馍、寿桃馍、杠节馍、馒头馍这些馍要做的小巧玲珑、形态逼真,才能得到亲戚们的好评。老家过年是不蒸包子的,这是忌讳,说是吃了包子要一年受气。元宵节才蒸各种馅的包子待客。腊月二十九开始燷臊子、煮肉,西府臊子面好吃,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有正宗的臊子,和正宗的底菜。一般把用纯粮食喂养一年的黑猪五花肉,切成四分之一马赛克大小的小薄方丁,放在锅里慢火燷三到四个小时。让肥肉慢慢出油,让瘦肉慢慢从外向里熟透,这样燷出的臊子,瘦肉筋道不干硬,肥肉肥而不腻味。这样燷出来的臊子放一年不会坏掉的。燷臊子这活要有耐心,不能性急,各个环节都要讲究火候。否则燷的臊子不好吃。这样才能做出“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的正宗家乡臊子面。也可将刚出锅的热蒸馍一掰两半,加上油汪汪的臊子。两手握紧送入口中,咬一口,红油欲滴,肉香入喉。吃完再打个饱嗝,那才真叫美、真叫爽,不是家乡人无法真正体验那种刻骨铭心的味道!



 

       燷完臊子,中午一般煮肉,肉熟之后退去骨头,把煮熟的肥肉,皮下肉上铺在蒸布上,肉皮上边放上瘦肉、猪头肉、(有的人家还放鸡肉、兔肉、)上边再铺一层肉下皮上的肥肉。摆放整齐后快速用蒸布抱起来,放在石头下面压着,隔一夜取出来,四四方方一大块。这就是正宗的家乡压肉。切成一寸宽,二寸长的长方形肉片摆在碟子里的水菜上,浇上汁子待客。这叫着凉碟子。吃一口老家的压肉凉碟子,醋酸肉香,水菜脆嫩,筋道爽口,回味无穷。




       对小孩子们来说,一年就盼望这一天,平时很少吃到肉,而这一顿饭全是肉,争先恐后啃完骨头,就可以放开肚皮吃到正宗的大肉泡沫了。吃完之后开始把院内院外卫生彻底打扫一遍。哥哥带着我们去沟畔渠旁砍柏朵。老家除夕早晨都有燃点柏朵火的习俗。三十中午就开始贴对联,门絮绺,门神,灶神。树联,仓联。小时候家里的对联全是父亲写的。全村的对联几乎都出之父亲之手,而且还有临近村子的熟人前来讨要父亲书写的对联。那时候我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帮父亲研墨,拉纸,晾晒对联。往往把脸染成大花猫自己也乐此不疲。直到现在还能记起父亲书写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春临大地雪飞白,节到人间酒飘香”、灶房门上的对联“馍如玉兔盘中卧,面似蛟龙碗里游”、土神的对联“地内产黄金,土中生白玉”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就等着幸福的除夕之夜的到来。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父亲给我们发年岁钱。然后玩词语接龙、七敲八过十五圆、老汉背枪、蝴蝶飞飞的游戏。几乎一夜不睡,那时叫守岁。一直到凌晨就去院子里点燃柏朵火,放鞭炮、放烟花。在柏朵火的清香里、在姊妹们的嬉闹声里、在父母满足的笑脸里迎来新的一年。 



   

       初一这天是最幸福的。大家早早的抢着放完鞭炮,穿上新衣服,就等着吃凉碟子、臊子面。吃饭之前,母亲先要洗完油手,庄重的取出三根青香点燃,双手擎香,先拜三下,把香用左手插在香炉里,然后跪下来连磕三个头,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一些祈求平安,护佑平安之类的话语。用同样的方法再拜土神、中宫。拜完之后,再进灶房,收拾饭菜,奠汤。就是把第一碗臊子面的汤在各类供奉的神像面前和供奉的祖先牌位前倒出一些,有敬重、祭奠和求得保佑平安的意思。然后才一次给长辈们和其他人吃。吃完饭就可以到村里去玩了。村口有一颗两人合抱的大柿子树,这棵大树下,一年四季都有闲人在此逗留,拉家常、说闲话。俗称人集。每年在这里都要做好高高的秋千架。大人小孩轮流着荡秋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花衣服,奔跑着,嬉闹着,吃着糖果,放着鞭炮。母亲、婶婶、姨娘们结伴去附近的庙里烧香拜佛,讨喜祈福。村子里洋溢着浓浓的年的味道。 



  

       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走亲戚了。先是新媳妇回娘家,再走舅家、姑家、初六之后就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了。路上随处可见南来北往的步行的、骑自行车的、骑摩托车的、东走西去、喜气洋洋提着大包小包的人群。大人们趁年节在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小孩子们则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在一起尽情玩耍。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游过灯笼,吃过元宵,放完烟花爆竹,新年才算真正地过完。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祭灶节的来历 传说及习俗
怎样拜灶神
【太行民俗】秦文堂:话说小年
2月4日就是北方小年,小年是什么,祭祀灶王爷又有什么讲究呢?
​“空谷诗钟社”第445期(对联)临屏赛结果公布【题:小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