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篆刻刀法的“准、狠、稳”?

关于篆刻刀法,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文字,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一提再提,但不管如何重视刀法、强调刀法,我们也必须辩证地看待刀法这件事:我们既不能把篆刻刀法复杂化到必须遵守一定的方法用刀才能出好作品,进而变成束手束脚,拘紧到不知如何是好,也不能把篆刻刀法简单化到没有一定的方法,乱来一气,放荡自如而不受约束,在无数次的总结中,其实我们对于刀法总结出来的原来只有三个字,那就是:“稳、准、狠”

这三个字可以说是篆刻刀法的总纲,但真把这三个字理解清楚,却需要再做一下解析。

不管是运刀刀程较长的冲刀,还是运刀刀程较短的切刀,其实,在每刻一刀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分成三个阶段,即:起刀、行刀、收刀。如果对刀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没有认识,可以翻查过去我关于刀法的旧文章。所谓的“稳、准、狠”,经过分解,我们可以把它丰富为:

起刀要准,行刀要狠,收刀要稳。

起刀要准:起刀,就是刻刀入石的那一刻,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准”,要准确地选准“入刀点”,其实这并不易做到,需要我们慎之又慎,慎重再慎重,而且动第一刀时,就应当胸有全字,胸有全印,全印的章法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方印的大小是多大,笔画的长短是多少,相邻笔画的远近,距离边框、界格的远近,笔画是弯曲的还是平直的,都要仔细想清楚,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用刀力度的大小,用刀角度的偏正,用刀入石的深浅等等,而这里强调的起刀要准,就是选择“入刀点”必须准确无误地符合上面所讲的各方面的要求。

比如我们看黄牧甫的用刀,用韩天衡先生的话说:刻白文印,往往在线条一端的外侧就起刀,留出尖挺的刀痕,刻朱文印偶尔从线条一端的内侧起刀,留下类似书法起笔藏锋般的石屑点。产生了有笔有墨、丰富印面的艺术效果。

(黄牧甫刻“江夏张宏运印”)

(黄牧甫刻“渊明四十五世孙”)

注意观察两方白文印笔画起刀处,起刀的精准使书法起笔的感觉由刀法精准的传递。相同的还可以看下面这两方朱文印的起刀:

(黄牧甫刻“俞旦印信”)

(黄牧甫刻“菽堂”)

注意这两方朱文印线条的起刀处,那些故意留下来在石屑,是大师起刀“精确”长期修炼的结果。

行刀要狠:篆刻是要在石料或金属上镌刻的艺术,石料和金属的硬度在反映笔墨和工艺线条时,对于刻刀一定是有阻抗之力的,那么,镌刻者行刀就必须“狠”,就是必须大胆用刀,就必须有强硬的腕力,我们要在实际的篆刻过程中一气呵成,不优柔寡断,不犹豫,这样就会使线条劲挺、有张力,我们看大部分大师的作品,经常见到笔直、劲挺,爽利的刀痕,这是用刀“狠”的结果,也正因为用刀“狠”,才使艺术表现力更为丰满、充足,“势”头十足。比如:

(齐白石刻“人长寿”)

(吴昌硕刻“破荷亭”)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

篆刻早期曾与“金石”混谈,既然是破金裁石,自然是需要一点雄强霸气之力的,冲破阻抗之力与书法中的“高峰坠石”是有相通之处的,不管不顾的冲锋是阳刚之美的重要审美组成,力量之美,全靠决绝不顾的刀法来实现,因此,当我们刀锋入石,行刀途中一定是坚决、沉着的。

收刀要稳:其实在我们行刀途中之时,已经在心中清楚,这一刀是打算冲到哪里为止,或者这一刀是切向哪个方向,冲刀并不是径直一冲而去,切刀也不是方向不明的乱切,冲中有收,切时顿挫,这种“当发而未发”的含蓄沉着体现在收刀时劲力的收敛与锋芒的隐藏,就像一首音乐,收束时,余韵未尽而又戛然而止;就像写文章时,讲究“凤头豹尾”,文章可以余韵悠长,但行文却须稳稳地收束结尾。

我们常常听朋友们评价某某的篆刻作品“稳”!这个“稳”大致指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收发自如,控制得力不管冲、切如何用力猛利,收刀时总是从容不迫的。我们来看陈巨来的一方白文印,结合印稿,我们很容易体会他的收刀稳健,当止则止:

(陈巨来刻“仍度居士长物”)

当然,上述所谓的“准、狠、稳”只是一般的刀法原则,真正刻印多年的大师是不讲究某种刀法的,会发展成吴昌硕所说的:“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那才是真正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老李刻堂】之15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篆刻家黄牧甫、汪关、林皋(gao)
篆刻13刀法
【拼团】从基础开始,深入浅出剖析“印外求印”集大成者黄牧甫
[转载]【学篆刻之第三章篆刻刀法与临摹】
篆刻刀法的鉴别与把握(图文)
【篆刻刀法杂说(续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