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道学百问丨著名画家郑板桥为什么自称“板桥道人”?



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道人,公元1693-1766年,兴化(今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郑板桥画像(资料图)


据史记载,郑板桥幼年家贫而且丧母,由乳母教养,其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书画。后在亲朋的资助下,认真读书,于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年间中举人、乾隆时中进士。49岁出住山东范县、后又调至潍县任县令。


他在任期间,爱护穷苦百姓,怜民如子。相反对奸商奸吏则毫不客气,动辄罚银,然后分发于贫苦人家。他的作为深得老百姓拥护和爱戴,但同时也得罪了达官显贵,不久他就被撤职罢官。


在郑板桥离职返乡之时,潍县百姓沿途痛哭挽留,他却画了一幅竹子并提诗相赠,说:“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墨竹图》(资料图)


在他回到扬州老家后,终日以卖画为生,闲暇之际则交往与高道大德,从他的作品当中可以得知,他与娄真人、石道人、刘道士相往交厚。体现出了“古来明哲崇黄老,天下隐贤多道家”的真意。他在《道情诗》中说:“羡庄周(指庄子),拜老聃(指老子)”写出了他的内心真实世界。在《宿光明殿赠娄真人》诗中更说:“老聃庄列人中仙,未闻白日升青天;五千妙文南华诠,虚静恬淡返自然。”


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都蕴藏着“道”的意境,如他的“难得糊涂”完全体现了《道德经》的“大智若愚”思想;他的艺术创作又完全吻合了《道德经》的“大巧若拙”、“见素抱朴”之真谛。不求妩媚、华丽,而追求真性情、真意气。更体现了庄子所说的:“真悲、真怒、真亲”要率性而为,不伪饰造作。通过这些说明了,郑燮为什么自称“板桥道人”的原因之所在。


板桥道人郑燮,其一生坎坷而曲折,但他并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相反的,他乐观、豁达而大度。如诗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竹图(资料图)


他一生勤于著作,书画不辍,现存于世的作品非常之多。其中诗一千余首,词近百首、曲十余首、对联百余幅,碑廊匾额数百通、块,书画作品则一千余幅。(编辑:玄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郑板桥画兰之妙,以焦墨挥毫,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
一生画竹最多,书法非隶非楷“六分半书”,此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的竹石图【33P】
清 郑板桥《七贤图》
清 郑板桥(郑燮)-竹石图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行书题画诗 镜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