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视频 | 喻建十 · 国画技法讲座[13]





 树木的表现技法(上)

主讲人:

喻建十,天津美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系教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



  在山水画领域,很多人会因追求整体上的气势而忽视了对于细节的表现和把握,但真正能使画面出彩的地方往往是细节,而不是整体的气势,所以想追求尽善尽美,就一定要在细节上加以把控,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画面质量。树木是山水画细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提供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画树的方法,以便大家对树的表现有进一步的深入和开掘。

  首先介绍枝干和主干的表现。通常人们在画树的时候习惯一棵一棵地画,这样画虽然清晰但容易显得单薄,表现中景和远景树的时候容易显得历历可数,而不是苍茫浑厚、浑然一体。因此,画中景和远景树时,为了达到以少胜多、枝繁叶茂的效果,我们可以先画树的中枝,在中枝的空隙里穿插着添画叶子和细枝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画树干。画时从中间部分开始,这里的“中”,既是指树的中间部分,也是枝干的中间,不是最粗的也不是最细的。所用墨色是中墨,既不深也不浅。从画的位置来讲,也是中间,即从中间往树顶和树根部画。中景树是比较难把握的,它既要有姿态又不能太细致,如果画得太仔细,视觉上就会感觉物象往前走了,变成近景。如果没有姿态而画得太过概念,画面则容易显得紧、碎、死板,所以中景树多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仔细刻画的。中景树多是一组一组的,近景的往往是一棵大树,或仅有一个大的枝干,而远景的树则是成片分布的。我们练习的时候一般从中景开始画起,因为近景和远景所遇到的问题它都能遇到。中景既有近景的气势又有远景整体感觉的要求,枝干的穿插没有近景树那么复杂,但又不像远景树那么简练。画中景树时,要注意“结顶放梢”。“结顶”即把树顶的外轮廓画得充分、严谨一些;“放梢”即在严谨的团块之外,有一两个稍显俏皮的、显出姿态的小枝子,这样画出的树才能活,如果一味都是结顶就不好看了。(见图一①)


  远景树是成片表现的,不存在“结顶放梢”的问题。塑造远景树有两种方法:先叶后干和先干后叶。“先叶后干”即按照“攒三聚五”的规则和干湿浓淡的不同,先点出叶子,而不要去考虑树干怎么长。画远树不要像中景和近景那样一棵一棵地画,否则不管画多少棵,树都是单独的,而只有成片地画才能得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先干后叶”即先根据长短、疏密、聚散等因素排布树干,之后再加叶。这时就不去想哪些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因为我们画的是一片,追求的是整体效果。(见图一②)

  中景树的树枝是向左右两侧延伸的,不涉及前后关系;远景树基本看不到树枝,所以也不涉及前后关系。但是当树木作为近景甚至作局部特写来表现的时候,如果枝干仅仅是从主干左右两侧伸展开来的样态,即便画得繁多,也依然会显得非常单薄,好像是一个展开的平面;而只有在左右前后都伸出枝干的情况下,树才会有立体的感觉,因此画近景树要讲求“四面出枝”。

  那么怎样才能显示出是从四面出枝的呢?除了可以通过主干与枝干间、枝干与枝干间笔线的浓淡、干湿、虚实等变化来表示前后关系之外,还可以通过枝干根部边线与主干的交接关系来表现,即主枝和树干两条线交接处的虚实搭配。比如,当枝干根部边线交接于主干边线的外侧,且主干边线依然为实线的时候,就可以感到枝干是向主干后面伸展过去的;当枝干根部两侧边线都交接于主干一侧边线,且主干边线的延伸截止于枝干边线外侧的时候,就可以感到枝干是从主干侧面伸展出来的;当枝干根部的一侧边线交接于主干边线,另一侧边线交接于主干里面的时候,就可以感到枝干是在向侧前方伸展出来的;而当枝干根部边线全都交接在主干里面的时候,就又可以感到枝干是向正前方延伸过来的了。当然,枝干之间的重叠交错也可以造成前后关系。除了枝干的处理之外,小枝的穿插对于塑造树的体积感也大有帮助。因为细碎繁杂的小枝的组合已经超越了线的感觉,众多小枝组合的是一个有深度空间的面,这就为整棵树的体积感塑造提供了进一步的表现可能。(见图二①)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尽可能将细枝画完后再画叶。很多人画完主干和主枝后就添画叶子,这样就像人没有脖子一样,会显得不自然。我们以松树干为例来稍加说明,不管树干画多粗,一定要把小枝子处理好了再画叶,这样会让人感觉整体很有生气。有人也许会问,把小枝子画出来了再用叶子盖上,那不相当于没画吗?实际是不一样的,画出来的部分肯定有没被盖住的地方,这和根本没画在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见图二②)


  以上我们介绍了画近景、中景、远景三种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远景树要远取其势,追求整体化的效果;中景树既要有姿态又不能画得太过细致;近景树需注意四面出枝,突出立体感。

  下面我们来介绍树干肌理的表现。虽说树干的穿插能表现立体感,但树干本身也需要有体积感,这就涉及到了树干的肌理表现。树的类型繁多,要表现的肌理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树干肌理有厚重苍劲的质感,因此画时用笔要涩劲、凝重、朴厚,在行笔上多使用逆锋或侧逆锋,这与画云水时轻松飘逸的拖笔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应如何表现树干的肌理呢?我们还以松树为例来说明。很多人习惯先画树干轮廓,然后再去填内部的纹理,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一定要将轮廓线勾得虚一些。如同山石的皴法,很多人都习惯把结构线画完了再加皴,这时就容易使表现结构的线和表现肌理的皴泾渭分明,会显得死板。(见图三①)当然也有很多人会选择将树干和肌理混着画,一气呵成,这样画面会显得更活一些。我们都知道,树干由面组成,实际是不存在轮廓线一说的,这只是绘画者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表现物象而人为造出来的。且随着视线的移动,轮廓的边际线就会逐渐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画的时候要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进行表现,不要把这条线画得太死板,从头到尾都是一条直线,而要让它和内部肌理衔接起来,里外有联系、有呼应,这样容易显得活。(见图三②)


  根据平时对事物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从正面看一个圆圈是圆的,从侧面看就是扁的,当视角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眼中的圆圈就变成一条线了。同理,我们观察树干中接近正面的位置,纹理的单元组织会大一些、规则一些,越往两侧越窄,到最后就变成一条线了。越靠边缘线的位置,我们在表现时就要画虚一点、松一点,中间位置画实一点,这样树干就有了立体感、圆起来了。反过来,近处的纹理画浅一些,越往远处画得越重,这样也有道理,因为近处的着光显得浅、虚,侧面不是着光的就显得重、实,这说明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中景、近景、远景树的画法,并以松树为例介绍了树干肌理的表现。通过松树的肌理表现反推其他树种,都是大同小异的,大家在学习当中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掌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克笔教程之如何画近景树、中景树和远景树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石基本表现技法(十三)丨三品课堂
王颂余山水画技法解析(组图)
图文教程:近中远景树木画法步骤
手绘教程|植物景观表现之乔木表现
诗词中景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