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林文苑|你真的读懂《囫囵吞枣》了吗?

但凡上过学的人,只怕没有谁不晓得《囫囵吞枣》这个故事。故事透露出的讽刺意味自不必说了,可不知怎么的,这个故事传着传着,就变了味道,人们只记住了这个成语,但故事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道理反而被人们彻头彻尾的遗忘了。试问,你真的读懂《囫囵吞枣》这个故事了吗?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囫囵吞枣》这篇课文,文中有提到“梨子吃多了会伤脾,大枣吃多了会伤齿”的话,于是文中的人就提出了“囫囵吞枣”这个假设。那时候,老师就带着我们一班人嘻嘻哈哈的嘲笑文中人物的愚蠢。再后来,也不知怎么的,老师一转舌头,就把这个故事硬生生和我们的学习挂起钩来,说“囫囵吞枣”的意思,就是学知识不求甚解。当然,我们也都深刻地记住了“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意思。

可是那时候,我脑子中一直有个疑问在不停地盘旋:既然梨吃多了伤脾,枣吃多了伤齿,那么究竟该怎么吃梨和吃枣才是正确的呢?怎么吃才既不会伤脾也不会伤齿呢?那个时候胆子小不敢问,现在想想,即便问了,只怕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之后就不了了之了,直到成年后学习了中医知识,回过头再想想小时候学过的这篇课文,才赫然发现,《囫囵吞枣》分明是个蕴含着深刻中医学道理的趣味故事,为什么人们偏偏要牵强附会的和学习挂起钩来,反而让它最本质的核心思想变的越来越模糊?

好吧,让我们先从梨子和大枣说起吧。

梨子是一种汁液丰富的水果,解渴最妙,因其性微寒,故而能生津止渴,养阴润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中提到:“梨味甘酸,解酒除渴,止嗽消痰,善驱烦热。” 那么,梨吃多了为什么会伤脾呢?这是因为脾在五行之中属土,喜燥恶湿,喜暖恶寒。而梨子素有养阴生津之效,故而就有助湿之弊;又因其性微寒,恰为脾所不喜。因此梨吃多了便会伤脾。

再说大枣。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这里的“中”,指的便是中焦脾和胃。《药性歌括四百味》里这样概括大枣的功效:“大枣味甘,调和百药,益气养脾,中满休嚼。”文字中明确提到“中满休嚼”的问题。意思是说,如果胃脘痞闷、胀满不适的话,那么最好不要吃大枣。胃病患者之所以不能生吃大枣,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枣皮坚韧,人的胃液和肠液均不能奈何它,从而增大了对胃壁的刺激作用。另外,大枣性偏温燥,吃多了容易助长胃热,民间也叫作“上火”。倘若胃热亢盛,那么便会出现牙龈肿痛、口气臭秽的情况。如果牙龈肿痛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的话,就会出现溃烂化脓,牙齿松动,甚至是牙齿脱落的问题,于健康不利。因此,枣吃多了便会伤齿。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一个人想要正确对待吃梨吃枣的问题,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的体质情况。如果一个人平素就有脾胃虚寒问题的话,那么枣可以多吃,梨子就要少吃。而如果一个人平时就胃火亢盛,时不时的就会出现牙龈肿痛的问题的话,那么梨子可以多吃,大枣就要少吃。

当然,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平素脾胃虚寒,面对汁水四溅的大鸭梨,我一口都不能吃吗?我嘴馋了怎么办?也可能有人会这么问:我平时就爱上火,一上火牙龈就肿就痛,那么我一口都不能吃枣吗?我嘴馋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不过得需要你动动脑子。但是你千万别像故事中的人那样,为了不伤脾,吃梨就光嚼不咽。为了不上火,就囫囵吞枣!

笔者说笑了!先说吃梨。为了减轻梨对脾的伤害作用,吃前可以用水煮或者用火烤。无论水煮还是火烤,在大自然热力的作用下,梨的寒性都会大为降低,从而减轻对脾的伤害作用。在我国美丽的山西,人们每逢秋天,就有吃烤梨的习俗。你走在大街上,会看到许多小商贩站在街边用一只只大铁皮炉子烤着清香四溢的鸭梨,深度体现了山西人民的养生智慧。

再说吃枣。为了不上火,枣可以蒸着吃。蒸过的枣,久置不坏,温性虽然不减,但燥性已有所降低,枣皮容易剥脱,避免了伤胃,吃起来又黏又甜。

大枣和秋梨都是药食两用的养生佳品。中医认为,药物的寒热之性并不是绝对的,寒性药与大队温热药配伍,其性亦变温热。同理,温热药与大队寒凉药配伍,其性亦变寒凉。所以为了健康的需要,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枣梨同吃!大自然天地造化,鬼斧神工,聪明的你一定已经发现,在燥热的初秋,枣和梨几乎是同时上市的!二者如果放在一块儿来吃,枣的温性可以克制梨的寒性,梨的养阴生津之功也可以克制枣的助火伤齿之弊。笔者建议,如果你平素脾胃虚寒,吃梨时不妨三分梨而七分枣;如果你牙龈容易肿痛上火的话,吃枣时不妨七分梨而三分枣。

吃梨吃枣的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这分析来分析去的,也说了一大堆。现在我们再回到《囫囵吞枣》这个故事中来。我想当初讲这个故事的人,必定是个懂医的人。他之所以要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引发人们思考,让人们明白大自然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只不知为什么流传到后来,故事硬生生被和学知识不求甚解联系了起来。倘若只是联系也就罢了,偏偏故事之外的我们,在肆无忌惮地嘲笑故事中人囫囵吞枣的时候,却恰恰没有真正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最本质的道理,在读过这个故事之后的几十年,甚至是终生都对这个故事囫囵吞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囫囵吞枣的典故
22*梨子
囫囵吞枣的故事
脾:最爱柚子、最怕梨子
本草述钩元 卷十六 五果部大枣
[果类]这物竟是秋季特有的美容圣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