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道学百问丨什么是养生?

养生,即保养、养护之意。养生的目的是通过形体锻炼、脏腑调理、膳食搭配以及顺应四季节令气候的变化,促使生理、心理的自我调整和平衡,保证身体及生命质量的健康和提高。


道教养生要求练功自然放松、心息相依、内外合一,强调“身、心、息”兼调,“精、气、神”并炼。


若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养生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炼养者的心理情志状态,尤其是对七情失控及其引发的体内气血津液、脏腑、神志失衡的“内伤七情”病症,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身、心、息”兼调,“精、气、神”并炼。(资料图)


道教养生,无论是吐纳行气治病,还是存思导引治病,其中一个重要愈病的机理就在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改变来促进病理过程的消失和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复。正如唐代道教养生家司马承祯所言:“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道教养生贵在心宽意和,主张行善积德以长寿。《洞神真经》说:“养生之道,以不损为延命之术,以有补为先。居安虑危,而防未萌。不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不以善小无益而不为。


调和筋脉,有偃仰之方;养正除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以清虚去其狂虑,以安闲养其真性。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年老得悟,防患补益。以气补气,气自有余;以神补神,神无不足。气盛而形乃延长,神住而命自悠久。”


道教养生非常重视对道德的培养与提高,一个没有道德操守的人,很难心广体闲,健康长寿。故《抱朴子养生论》强调:善于养生者,要先除去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


六害是指: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不求美味厚脂)、五者除侫妄(断除邪恶妄念)、六者除沮嫉(剪除嫉妒、虚伪好胜之心,调整好心态)。


道教养生非常重视对道德的培养与提高。(资料图)

并说:“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西山记》中也指出:“虽知养生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则生亦不长;虽知修炼之方,不知养生之道,则修亦无验。”同时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救贫济苦,慈物利人。孝于亲,忠于君,顺于上,悯于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闲。凡以方便为心,勿以人我介意。可见,行善积德,对于一个人的心理乃至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


近代学界将道教传统养生方法,根据不同的功理功法,将其归纳为四大理论。一,“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体内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养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也就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二,“形神共养”论。


形,指形体;神,指人的意识活动。形和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


所以欲养神,必先养形;三、“阴阳协调”论。认为生命现象是由阴阳构成的。养生,就是使阴阳恢复平衡和保持协调;四、“统筹兼顾”论。说明人体各个系统、器官是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


主张促进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注重整体性和防衰保健措施。


总之,修炼道教养生方法,无论是饮食养生、形体养生、脏腑养生,还是日常起居等各方面,都应该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病症病理、地域相异而适时的进行自我改善和调整。


(编辑:景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养生的概念
张至顺老道长金刚功三校
怎么培养好的精、气、神?
道教养生文化——六大修炼法何以闻天下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 养生_中医世家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未病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